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數學理論論文優選九篇

時間:2023-03-17 18:12:3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數學理論論文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數學理論論文

第1篇

探討數學理論為什么1+1=2(原創)

作者:任感恩

摘要:探討數學理論為什么1+1=2,弄清楚1+1=2的原理、道理、哲理,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簡述該深刻內涵揭示的深入細致的數學真理,…。

關鍵詞:1、數學理論為什么1+1=2,2、哲理整性質,3、哲理整小數4、廣義整數,5、有限不循環小數,6、有限循環小數,7、最大分數單位1/2,8、小數單位,9、最大小數單位——0.5等等

1、數學理論為什么1+1=2(1+1=2的基本原理、道理、哲理是什么?):

純粹數學理論上存在著缺陷與不足,那就是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換言之,純粹數學在理論上根本無法承認和接受2是數學公理,因為奇數不能被2整除自身就是科學根據與鐵的事實,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如此理論太絕對了,已經給純粹數學的理論造成了不可思議,奇數不能被2整除、能不能以其他方式被2整除?值得深思、探討、探索——不能還停留在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玄學的理論水平上,要深化理論認識,…。

為什么1+1=2,本文回答既簡單又深奧: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卻著實能被2哲理整除,奇數與偶數相反相成對立統一,1+1=2是數學首要公理,1+1=2蘊涵著深刻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啊!它真的既簡單又深奧,它簡單的表面上看似是小學生的基本知識,然而其道理深奧地不可思議、不可理喻、如此道理、哲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與接受,更不是小學生能夠理解的數學知識,...!

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卻著實能被2哲理整除,奇數與偶數不僅存在著對立性,而且還存在著共性和同一性,即異中之同,差異中的共性,…,

其一:奇數不能被2整除卻著實能被2哲理整除就是指奇數與偶數的異中之同,差異中的共性與同一性,

其二:偶數能被2整除、奇數不能被2整除就是指奇數與偶數的差異性、排斥性、對立性,

因此說,奇數與偶數既有對立性又有同一性,奇數與偶數二者存在著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它揭示著2是數學公理系統的首要公理,這是世界觀的認識問題,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認識論、方法論,如果玄學,無論如何都是無法理解、接受它,如此真理說不清、理還亂、但是它的廬山真面目就是如此,無法更改,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需要“跳出廬山看廬山”,要擺脫兩千多年玄學的嚴重束縛,…。

為什么1+1=2不是指數論的“1+1”,為什么1+1=2?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絕對值1+1=2與數論的“1+1”既有差異又有聯系,如果把素數2看作偶素數,那么數論的“1+1”是指大于等于6的偶數可表示為兩個素數之和——歌德巴赫猜想,無需奇素數,本文素數就是指奇素數3,5,7,11,13,17,19,23,……,…,數論的“1+1”它是絕對值的特殊公理,數論的“1+1”與絕對值的1+1=2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一脈相承,在絕對值1+1=2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蘊涵著數論的“1+1”,數論的“1+1”是數值邏輯公理系統偶環節上的特殊公理,換言之、數論的“1+1”也是數學公理(例如:6=3+3,8=3+5,10=3+7,12=5+7,14=3+11,16=5+11,18=3+15,……,無窮無盡)擁有客觀存在性,并非被摘取下來才擁有真實性、摘取不下來就非真實性和非客觀存在性,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模棱兩可、這背離了數學(邏輯)排中律,…。

雖然哥德巴赫猜想數學命題沒有被數學專家畢了、依然被人們研究著,但傳統的素數“篩法”,此路不通已失去了昔日輝煌,…。

2、自然數與正整數、單位“1”與自然“1”:

1+1=2是科學抽象的、1+1=2以及正整數是相對于廣義的單位“1”而言,單位“1”的含量絕對統一,1+1=2并非自然“1”的意義,事實上自然數與正整數既有差異又有聯系,自然數是相對于自然“1”而言,正整數是相對于單位“1”而言,正整數是把自然數提升到了抽象的科學高度,由于自然數、時常因單位“1”不統一、“含金量”不一致,如果對自然數直接進行運算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時正確、有時有偏差,我們人類是聰明智慧的,有了數學的廣義的單位“1”、正整數,消除了自然數的局限性,…。

3、哲理整小數以及哲理整小數的雙重性質(或哲理整分數和哲理整分數的雙重性質):

小數0.5,1.5,2.5,3.5,4.5,5.5,6.5,......,的絕對值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其一是哲理整性質、其二是普通小數性質,哲理整性質是指小數0.5,1.5,2.5,3.5,4.5,5.5,6.5,......(注:它們的小數部分均為0.5,只涉及到0.5也可以、也足以)的絕對值比其他普通小數的絕對值整裝、…、本文將它們的這一特性簡稱為哲理整性質(相對整),因為1/2是最大分數單位,則0.5是最大小數單位,因此0.5擁有哲理整性質,它地地道道、的的確確客觀存在著,我們的認識迄今為止還未意識到,如此道理、哲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接受,唯恐越看越不明白,令人意亂、勞神,...。

哲理整小數:本文將小數0.5,-0.5,1.5,-1.5,2.5,-2.5,3.5,-3.5,……,…和它們的哲理整性質(相對整)統稱為哲理整小數,務必明確的說明,哲理整小數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其一是哲理整性質、其二是普通小數性質,…。

哲理整分數:本文將分數1/2,-1/2,3/2,-3/2,5/2,-5/2,7/2,-7/2……和它們的哲理整性質統稱為哲理整分數,哲理整分數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其一是哲理整性質、其二是普通小數性質,…。

普通小數:不包含哲理整小數在內的小數簡稱為普通小數。

普通分數:不包含哲理整分數在內的分數簡稱為普通小數。

4、1/2和0.5哲理整性質的科學依據:

分數擁有分數單位,數學教科書應該明確指出1/2是最大分數單位,1/1不是最大分數單位、是整數分數,1/1=1依然體現整數性質、是一個特例,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小數單位,數學需要向前發展提出小數單位、最大消暑單位,要明確指出最大小數單位是“0.5”,而且為奇數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客觀科學依據,才更符合數學的客觀實際!單憑直覺,最大分數單位1/2和最大小數單位0.5還未體現出其真正數學意義,最大分數單位和最大小數單位在本質上體現哲理整性質才是其真正的數學意義,這是如何對待數學真理的重大認識問題,并非可有可無,可無必然是一個數學錯誤,1/2和0.5的哲理整性質是微小微妙、微乎其微的變化、微不足道的差異性,若不仔細認真觀察很難被人們發現,形而上學排斥它、大多數人無法理解接受它,有理難辯啊,難!真的很難!不僅如此還會遭人諷刺、挖苦等等,…。

關于分數和小數:分數單位1/2,1/3,1/4,1/5,1//6,1/7,1/8,1/9,1/10,…對應下的小數應為小數單位,例如:1/2=0.5,1/3=0.333….,1/4=0.25,1/5=0.2,…,1/10=0.1等等,….。

哲理整性質的來龍去脈: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派生子集合,0.5,1.5,2.5,3.5,4.5,5.5,6.5,……,…從系統發展變化中分化出來,占據整數的位置充分地十足地體現其哲理整性質或者說體現其相對整性質,數值邏輯公理系統為其提供科學依據;最大分數單位1/2、最大小數單位0.5也為其提供科學依據,只有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才能夠發現0.5,1.5,2.5,3.5,4.5,5.5,6.5,……(1/2,3/2,5/2,7/2,9/2,11/2,13/2,……)擁有哲理整性質,單憑直覺無從談起,單憑直覺只能看到最大分數單位和最大小數單位,…。

能被2整除的是偶數,…,整數0,1,-1,2,-2.,3,-3,4,-4,5,-5,……,…為偶數能被2整除提供科學依據舉世公認,…。

為了便于理解接受也可以首先把0.5,-0.5,1.5,-1.5,2.5,-2.5,3.5,-3.5,……,…暫時將它們看作哲理整數(相對整數),哲理整數為奇數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客觀科學依據,哲理整數指小數0.5,-0.5,1.5,-1.5,2.5,-2.5,3.5,-3.5,……,…的絕對值比其他普通小數的絕對值整裝——因為0.5是最大小數單位,與整數形成異中之同,差異中有共性,數學與哲學將這一特性簡稱為哲理整性質(相對整)——哲理整數(相對整),但是理解接受以后:絕對不能忘記了哲理整數擁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質,一是擁有普通小數性質、二是擁有哲理整性質,只承認它們的小數性質認識是片面的,只承認0.它們的哲理整性質認識是片面的,…。

事實上只有把哲理整數統稱為哲理整小數體現雙重性質才更確切、完整、正確,…。

5、有理數系數值邏輯公理系統(就不展開敘述了):

{[0~1]}1{[1~2]}3{[2~3]}5……,…(此結構式上下交錯對應不能散開)

[0.1~1.5]}2{[1.5~2.5]}4{[2.5~3.5]}6……,…

第1環節:1∑{[0~1]}=∑{[0~1]},

第2環節:2∑{[0~1]}=∑{[0.5~1.5]},

第3環節:3∑{[0~1]}=∑{[1~2]},

第4環節:4∑{[0~1]}=∑{[1.5~2.5]},

第5環節:5∑{[0~1]}=∑{[2~3]},

第6環節:6∑{[0~1]}=∑{[2.5~3.5]},

……,…,

∑{[0~1]}意指0與1之間的基數之和,它是集合族、有無窮個子集合或有無窮個數組,其他依次類推,符號:意指派生子集合,很顯然,在系統數值邏輯運算過程中,小數0.5,1.5,2.5,3.5,4.5,5.5,6.5,……從系統發展變化過程中產生分化出來,占據整數位置,充分體現其哲理整性質,即派生子集合,為奇數能被2哲理整除提供科學依據,蘊涵著完整的數值運算規律,數論、集論、算術三位一體、辯證統一,蘊涵著完整數學公理2,3,4,5,6,7,8,9,10,11,12,13,14,15,16,……,…。

潛無限給數值邏輯奠定基礎并給作科學指導,潛無限排斥實無限,…。

實無限只能給數理邏輯奠定基礎,如何給數值邏輯作科學指導?實無限排斥潛無限,事實上互相排斥,…。

6、廣義整數:

廣義整數:將整數和哲理整小數統稱為廣義整數(將整數和哲理整分數統稱為廣義整數),…。

7、有限不循環小數:

有限不循環小數:為了便于理解,簡言之,我們把無限不循環小數有限數字(小數點右邊至少有兩位或兩位以上不循環數字)稱之為有限不循環小數,例如:3.14,3.1415,3.141592,3.1415926,1.4142,1.41421356,2.17181938,……,有無限不循環小數必然存在著有限不循環小數,在數值邏輯中,有限不循環小數與潛無限不循環小數擁有替代無理數數值的巨大意義與作用;有限小數中的小數再如此細致地劃分出有限不循環小數、有限不循環小數,才更切合實際,在數值邏輯公理系統中會發現:有限不循環小數擁有客觀存在性,擁有無限不循環小數就必然存在著有限不循環小數,這的確是一個認識問題,有限不循環小數可表達為分數形式,因此有限不循環小數是有理數,同時還是超越無理數的有限形式,因此可替代無理數數值(無理數的近似值),只談無限不循環小數(只談無理數),不涉及到有限不循環小數是不行的,…。

尤其是有限不循環小數,在實質上擁有替代無理數數值的巨大意義與作用——此乃有限不循環小數的重要數學意義。

8、有限循環小數:

有限循環小數:為了便于理解,簡言之,我們把無限循環小數有限個循環節(小數點右邊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數字循環節)稱之為有限循環小數,如:0.1616,0.161616,0.666,0.666666,0.78787878,0.999999,……,有無限循環小數必然存在著有限循環小數,有限循環小數客擁有客觀存在性,它可替代無限循環小的數值,…,這也是一個認識問題,有限循環小數可表達為分數形式,因此有限循環小數是有理數,…。

9、普通有限小數:

把小數點后邊有一位數或兩位數以內的小數簡稱為普通有限小數,例如:0.9,1.1,1.2,3.6,3.8,5.8,6.8,7.16,………,…。

10、總之、數學理論要有所突破、要有所進展:

數學(算術)需要向前發展有所突破:

(1)提出數學理論為什么1+1=2,

(2)明確指出1/2是最大分數單位,

(3)提出小數單位、最大小數單位、0.5是最大小數單位,

(4)將有限小數細致劃分為:

a、哲理整小數:0.5,-0.5,1.5,-1.5,2.5,-2.5,3.5,-3.5,……,

b、普通有限小數,

c、有限不循環小數,

d、有限循環小數,

(5)有理數系數值邏輯公理系統,

(6)廣義整數,

(7)哲理整分數:1/2,-1/2,3/2,-3/2,5/2,-5/2,7/2,-7/2,……,

(8)整數分數:把1/1,-1/1,2/1,-2/1,3/1,-3/1,4/1,-4/1,5/1,-5/1,6/1,-6/1,……統稱為整數分數,擁有雙重身份,…。

(9)雙素數:例如6,10,14,22,26,34,38,……,其特征,能表示為兩個等值素數之和,雙素數星星點點揭示著哥德巴赫猜想擁有客觀存在性,無法否定它,

(10)偶素數——2:2既是一個偶數又一個素數,把2簡稱為偶素數,

等等才更接近數學的實際情況,希望數學教師率先轉變數學思維理念給以鼎力支持,…。

總之,依然還是把整數與分數統稱為有理數,只不過是又將分數劃分為哲理整分數、普通分數、還有整數分數,...,為什么1+1=2——是探索其原理、道理、哲理,一定要弄明白其中的原理、道理、哲理!…,再次說明,如此道理、哲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理解接受,這是很正常的,且末當真、切莫較真,同時也說明一點本文為什么1+1=2的含義不同于1+1為什么等于2?,也未直接涉及到數論的“1+1”,…。

錯字、多字、漏字、錯誤在所難免,本文作為數學學術最新觀點,僅供參考、并不強加于人。

參考文獻: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2、《古今數學思想》(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史翻譯組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1年7月。原作者:(美國數學家)M.克萊因著

3、《普通邏輯原理》,主編:吳家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9月

第2篇

(一)教學分層

學生分層之后,數學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針對每個層次學生的特點和數學水平的不同,制定針對各層次學生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并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和內容要具體,把學生的能力、性格等因素考慮進去。教學目標可以劃分為多個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的目標不一樣。針對A層次的學生,數學教師要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并能夠提出問題;對B層次的學生啟發他們獨立思考,理解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綜合問題;對C層次的學生則引導他們掌握知識重點,能運用基礎知識解答簡單題目。

(二)任務分層

新課改要求現代高中數學教育要重視實踐性,其課后作業和練習則逐漸被忽視。在分層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大綱要求適當布置課后作業。針對C層次的學生,只布置一些簡單題目,鞏固所學知識;對于B層次的學生布置常見的難點題目,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而對于A層次的學生則布置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題目。

(三)評價分層

以往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僅以成績的高低作為唯一判定標準,由于教育的不斷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評價標準的片面性。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實行不同的評價標準,評價的方式應該多元化、綜合化。教師評價學生時,要全面考慮到學生的性格、學習態度等各種因素,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數學教師要依據三個層次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目標,然后在同一層次上進行比較。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同一層次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學生的進步,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因此,進行分層次評價可以促使A層次的學生爭取更好的成績,增強B、C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終實現每一個學生都能全面進步的理想。

(四)輔導分層

數學教師對學生的輔導也采用分層的方法,屬于高層學生的問題,其他兩層的學生則不用解答。此時,教師可以安排他們做自己層次的習題,等到他們數學能力提高,進入上一層次,要求也就相對提高。另外,安排高層次的學生輔導低層次學生的學習,既有助于高層次學生檢查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下一層學生解決了學習上的困難。

第3篇

論文參考文獻的引用按順序標注依次編碼的,是列在論文的末尾處,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的標準格式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的標準格式,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

[1]史寧中,柳海民.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實施路徑[J].教育研究,2007,(8):10-13.

[2]王玉文,馬海鳳,趙宇華.現代數學思想選講[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3]史寧中.漫談數學的基本思想[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4):8.

[4]張禾瑞,郝炳新.高等代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繼歡.關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現代商業.

[6]黃麗.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數學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6).

[7]趙國喜,王守印,梁桂珍,李鑫.河南省高師數學本科專業學生就業探微[J].管理學刊,2009(10).

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馬本江.信息經濟學教學改進的新思路探析[J].教學改革,2010,13(6):117-119.

[3]楊君,張成科.信息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40-42.

[4]方厚政.信息經濟學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方式探討[J].中國信息界,2012,3(8):74-78.

[5]張雅君.本科信息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4(8):97-99.

[6]蘇菊寧,陳菊紅,楊變紅.基于提前期壓縮的非對稱信息供應鏈契約[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6):39-45.

[7]周蓉,盧志學.非對稱生產規模供應商的兩階段投標策略[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27(12):36-42.

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

[1]羅富榮.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對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0(04).

[2]鐘波,劉瓊蓀,付鸝.知識經濟時代應用數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09).

[3]劉應明,王寶富,白蘇華.數學類本科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2009(03).

[4]吳季松.知識經濟學理論、實踐和應用[J].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3).

[5]王高雄,周之銘.常微分方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

《高等教育心理學》提到,學習興趣是學生心理上的一種學習需要,而學習需要是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學習動機則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驅力。數學作為文化基礎課,多數學生認為數學課抽象、枯燥無味,無新鮮感且無應用價值。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會有高的教學質量。因此在概率論的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既學到必要的知識,又享受到一定的學習樂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各門課程的特點不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深入鉆研教材,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挖出潛在的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并加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是共同的,是當前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可能還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治本”的方面。由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所研究的問題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理論都有其直觀背景。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致力于從多方面入手,去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體會每個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產生過程中,掌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解題的思想和方法。具體方法有:

1.安排實驗活動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與其說讓學生學習數學不如讓學生學習“數學化”,學習數學不能僅滿足于記住結論,更要注重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針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的特點,在教學中適當地安排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某種偶然性后面所隱藏的必然性,從直觀背景中了解某些理論產生的過程。如在講授幾何概率時,可以讓學生做一下著名的蒲豐實驗;在講授隨機事件的獨立性時,可以讓學生做一下著名的德梅爾擲骰子實驗等。安排實驗化的教學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概率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又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習效率。

2.采用疑問式教學法

疑問式教學是指通過提出疑問、分析疑問、解決疑問而進行教學的方法,該方法有利于養成學員積極思考、新穎好奇、敢于批判、勇于超越等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要全面實施這一方法要善于設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好的疑問能激發興趣,促進思考,而不好的疑問不僅不能引發興趣,可能適得其反。善于設疑就是設置問題要自然、恰到好處,不能故作技巧。

3.組建課外興趣小組

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僅靠課內教學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在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把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進行優化設計,形成合力。為此,有必要組建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成立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外興趣小組。小組活動的宗旨,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定期組織活動,激發人家的學習興趣,探討熱點、難點問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拓寬知識面,鍛煉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組織課外興趣小組這種方法對于提高學習效果,提高學員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有顯著成效。

二、教學中要突出一個“活”字

1.教學案例要“活”,注重學科實際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門有著廣泛應用的數學學科,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準確把握這門課與學生所學專業的結合點,突出其應用性。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中,很多高校教師是文理課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都帶,這就涉及到課程實例的選擇問題。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專業知識,調整教學實例。對文理科的實例分別對待,因為它們涉及到一些專業術語的問題。在講授過程中,將統計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具體實際

問題的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統計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改變灌注式教學,發展互動式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知識傳授型的,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只重視教的過程,忽視了教學是教與學互動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現代教學方法主要是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和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為追求目標。以教師的系統講解為主是目前教師多采用的教學方法,它雖能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迅速系統地掌握較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但整個過程由教師直接控制著,學生實際上處于一種被動接受教師所提供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極易受到忽視或限制。因此,在高校教學中,教學方法應突出一個“活”字,根據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采取多法并用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用“啟發”形式寫出自學提綱,以課外作業的形式布置下去。在上課時,或是請學生們討論本節的知識要點,或是請學生講解本節的內容,最后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全面進行教與學的評價。這種方法的主導思想是突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雙邊活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變以前被動接受為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分析、辯論、理論聯系實際、與他人合作等綜合能力。總之,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教師“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即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隨機現象所隱藏的規律性,掌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注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

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教材的質量、教師的學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手段。要真正建立起先進、科學的創新教學模式,必須通過系統優化教學設計,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就必須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現代化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意義表現在:

1.動畫演示。多媒體具有色彩斑斕的二維動畫顯示,能演示一般課堂教學難以表達的內容。例如,借助于計算機,可對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中的一些隨機現象進行模擬。對諸如分布的性質、分布之間的關系可用圖形的方式進行演示。

2.高效性。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容以嶄新的而貌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再加上計算機本身的功能,能設計出形象的畫和舒服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在概率論與數

理統計的教學中,利用對某些試驗進行模擬、演示隨機現象的統計規律性,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改變傳統的口授、板書傳授知識的方式,使題目中靜止的內容運動起來,使學生能充分地觀察到運動的全貌、增強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3.自由性。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僅是教師要用計算機,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盡可能使用計算機來處理數據,進行模擬活動。多媒體教學不僅可在規定的時間內教學外,還可給學生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和內容并使枯燥無味的習題變得有趣、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更深刻地體會統計的思想和概率的意義。

四、重視“辯誤”的教學方法

許多學生由于對概念缺乏理解,因而在解題時常會出現許多共同的一些常規的錯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組織一些有典型意義的錯誤題解,從而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正確理解概率統計中的概念,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比如有許多學生認為,不同的隨機變量,它們的分布函數一定不同;同分布的隨機變量一定相等;兩個一維正態變量合在一起就一定是一個一維正態隨機變量;若ε與η不相互獨立,則ε2與η2就一定不相互獨立等等,就是對概念缺乏正確而全面的理解。教師應該結合恰當的例子加以說明,使學生糾正這些錯誤觀念。“辨誤”教學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而吸取經驗教訓,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的理解這一學科領域。

參考文獻:

[1]楊金英.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應突出實用性和趣味性[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2,10,(4).

[2]趙曉芹,王國寶.淺談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教學[J].數學理論與應用2005,25,(4).

[3]趙姝淳.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創新教學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1,24,(1).

[4]陳建蘭,吳明,孫偉良.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改革的探討[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5,1,(2).

第5篇

論文摘要:物理學發展過程就是人類對美的一個無限追求過程,隨著現代科學的不斷變革,物理美學思想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尤其,物理學已毫不羞澀地登上了歷史舞臺,經典的科學美學思想日益受到嚴峻的挑戰。世界構成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物理學及人類社會發展是確定性的還是非確定性的?和諧、有序是否依舊是科學美學的衡量標準?  

 

美是人類的一個更高尚的需求,它體現在人類活動的每一個領域,詩歌、音樂、繪畫、建筑、戲劇、電影、科學等領域無不滲透著人類對美的無限熱愛。同時科學的發展過程就是人類對美的一個無限追求的過程。 

物理學與美學,二者相互聯系、共同發展,對美的追求是科學發展的一個內在驅動力,隨著科學的不斷變革,物理美學思想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尤其現在面臨著復雜性異軍突起,不確定性、無序、混沌、非線性已毫不羞澀地登上了歷史舞臺,對經典科學美學思想形成了巨大挑戰。現代物理學的誕生為人類開創了一片新的天空,一切都處在系統中、變化中,原有的簡單、和諧、對稱、確定性等美學觀念日益受到嚴峻地挑戰,新時代的科學美學思想脫穎而出。 

 

一、物理美學的簡單性與復雜性: 

 

世界的本質是由非線性控制的,人們對基層規律的掌握絕不能保證對高層現象的確定性認識。進一步講,簡單性只是復雜性的特例,是在一定理想化基礎上存在的。從科學史可以看出,任何科學理論均是對實際的近似,都要突出根本性的關系、行為,舍去不必要的細節因素,因此,某種程度上都背離了現實世界,把問題限制到能夠找到解決辦法的地步。以牛頓為例,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堪稱簡單性典范,但是他一樣不能拒絕混沌現象的存在。在研究月球的軌道問題上,他不能闡明月球在地球和太陽兩者作用之下的運動,感到非常惱火。由于無法得到精確解,他不得不求助“攝動法”,把三體問題化解為兩體問題,以得到一個近似解。不僅如此,人們發現,最終的科學理論與實際觀測之間都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從邏輯角度思考,之所以允許存在誤差,就在于人們不能完全確定地把握事物與現象。 

雖然人們否定了本體論上簡單性,但是從認識論意義上說,簡單性原則仍有其合理性。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面對一個復雜的現象,人們必須把整體分成部分,分門別類地去研究,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是認識的必然規律。 

簡單與復雜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不可能完全拋棄任何一方,而承認另一方,它們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簡單性決定了認識的可能性,而且使人類同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復雜性決定了認識過程的曲折性、辯證性,它防止人類把科學變成惡劣的教條,當成某種僵死的固定不變的東西。 

 

二、物理美學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 

 

牛頓帶給人們的是一個確定性的世界,非確定性則作為一種隨機的、偶然的、片面的現象日益遭到人們的排斥和拒絕。但是復雜的物理科學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把偶然性、非確定性引入歷史舞臺。非確定性不再是過去那種卑微的角色,由于非線性機制,初始條件的微小偏差,會被無限擴大。一只蝴蝶拍打翅膀都會引進一場暴風雨,可見非確定性的力量,從此,人們再也不能對偶然性等閑視之。蝴蝶的力量同時告訴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個體對整體有著不可察覺,但又不可估量的影響。這種影響,并非由于行為本身有影響力,而是由于這一行為超越了自身,對周圍環境起了引導作用,引發了不可估量的后果。 

然而,非確定性并非是對確定性的否定,而是對確定性的補充和完善。非確定性在普里高津那里是以一種“新的理性”的姿態出現的,他認為大自然既有確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確定性的一面,二者缺一不可。“確定性的意思是預先確定的和可預先確定的”,它體現的是一種穩定性,是對已有科學知識的肯定,否定了確定性也就否定了科學認識的可能性。但是如果過分強調確定性,“如果各種事件都按預定的程序發生,那么我們只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齒輪機的一部分,不言而喻只能無可奈何地聽任它的擺布而己 ”。 

非確定性意味著變化、意味著隨機,但也意味著希望,從此不會,也不應受到人們的完全抵制,因為任何人都不會拒絕希望。但如果單純強調非確定性,系統也就失去了穩定性,失去了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大自然演化的歷史,包括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以及人類自身,無不是偶然性與必然性攜手創造的神話。 

三、物理美學的無序性與有序性: 

 

與確定性和非確定性這對范疇相聯系,有序與無序是科學美學領域另一對重要的范疇。有序,是指空間分布上的規則性和時間延伸上的周期性;無序,是指空間分布上的無規則性和時間延伸過程中的隨機性。從前面對經典科學美學思想的論述中,不難看出人們一向偏愛有序,無序則是人們排斥的對象。一直以來,有序與無序是對立存在的,但是復雜性科學的誕生需要人們重新看待這一對范疇。 

有序不僅僅是體現了一種規律性和周期性,同時也體現了一種約束性。赫爾曼·哈肯在論述有序時指出,有序在現實中體現的是可能性的單一性,即只有唯一的實現方式。在這種未來只有一種可能性的情況下,生活中就再也沒有驚奇,沒有樂趣了,美又從何談起呢?無序則與此相反,它體現的是一種變異性、可能性。赫爾曼·哈肯曾指出,“物件所在位置有很多可能性,這就造成了無序狀態”,“大量不同的可能性也是物理學中無序的量度”。可見無序對應的是大量的可能性,這眾多可能性的存在是否正是為人類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機會呢?并且,無序并不總是意味著雜亂無章,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變為有序。激光的誕生就是一個絕妙的例子。激光的產生是通過改變泵入的能量及兩平面鏡間的距離,使完全雜亂無章運動的受激電子突然之間以同樣方式運動,產生一種完全均勻的,幾乎是無限長的波列。從這個意義上講無序難道不是一種美,它蘊含著的難道不是一種創造之美、一種發展之美。 

當然純粹的無序也是不好的,但是世界既沒有純粹的有序也沒有純粹的無序,一切美的事物都來自二者絕妙地結合。如果有序體現的是一種美的形式,無序則是美的源泉。有一句話說得非常貼切:“美是兩個懸崖之間的狹窄小路;在一邊全部有序消融在混沌之中,在另一邊,則是對稱和有序的凝固世界。只有沿著這條危險的小路,美才能展示其形態。”埃德加·莫蘭也曾說過:“單獨的、孤立的有序和無序是形而上學的,而只有它們的連接才是形而下的、物理的”。 

 

四、結語 

 

科學與矛盾的對話永遠敞開著,科學是不斷發展、進步的,美也是不斷變幻其形態的,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如果說經典的科學美學是從上帝的合理性信仰中派生出來的,它所體現的是對上帝觀念的順從與證明,是一種靜態的、無生命的美。那么,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突破了經典美學思想的束縛,尤其是物理學不再僅僅歸結為秩序、簡單性、確定性,同時也包含著非確定性、復雜性。可以說也正是這些非確定性、復雜性賦予了科學美學以新的內涵,即適應、創新、發展和進步,從而上升到更高的和諧、統一、真正的美。 

 

參考文獻: 

[1] [美]r·w·愛默生. 自然沉思錄.博凡譯[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2] [美]s·錢德拉塞卡.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m]. 楊建鄴,王曉明等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5。 

[3] [美]m·克萊因. 數學:確定性的喪失[m].李宏魁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第6篇

倫理身份的變化

如果說蒂娜私生女的身份在故事的開始就存在,是一個預設的倫理結的話,那么迪利亞的一系列行為則在一定程度上解開了這個倫理結,因為她的行為雖然使夏洛特不能成婚卻讓蒂娜終于能夠有一個“家”,并以一個合理的身份與自己的母親生活在一起。但與此同時迪利亞也促使了第二個主要倫理結的產生,即:夏洛特和蒂娜母女倆相識卻不能相認,兩者的身份仍然是收養者與棄嬰的關系。丈夫逝世不久,迪利亞就把夏洛特接到了自己家里,同時頗出乎人們意料的,把蒂娜也接了過來一起生活,一切完全就是按照迪利亞的計劃一步步進行的。蒂娜進入迪利亞的生活后,導致了迪利亞、夏洛特以及蒂娜這三者倫理身份的巨大變化。首先,愛女心切的夏洛特為了保證蒂娜有個合理的身份就必須隱藏自己的身份。因此私生女蒂娜的公開身份仍然是被迪利亞收養的孤女。在蒂娜以及公眾眼中,夏洛特、蒂娜的親生母親,只是個因為一直未嫁而性格日益孤僻的老處女,蒂娜稱之為阿姨。而迪利亞,這個一手毀掉夏洛特婚姻,使其母女無法相認的人卻獲得了蒂娜發自內心的愛,從小她就自覺不自覺的跟著迪利亞的孩子一起叫她媽媽。這樣,真正的母親成為了女兒眼中脾氣古怪的阿姨,真正的阿姨反倒成了母親。“倫理身份的變化必然導致倫理混亂的產生。”兩位“母親”的身份的變化也在無時無刻影響著她們各自的行為。夏洛特因為怕女兒重演自己的悲劇,一直對蒂娜嚴加管教;而迪利亞一心想要通過蒂娜重新真正的生活一次,因此努力讓蒂娜自由而無所拘束的活著。大相徑庭的教育方式的結果就是蒂娜雖明知迪利亞并非自己生母卻在心中也把她放在了母親的位置上。因為在她看來,這位母親雖非自己生母卻美麗有趣且寬容,和家里的那位整日陰沉著臉這也不準那也不行的“阿姨”相比,簡直就像一位天使。對于夏洛特,蒂娜更多的是一種敬畏的態度,而這遠非正常的母女關系。這樣迪利亞導致的這個母女不能相認的倫理結就更加難以解開了,這個倫理結從形式上最終內化為了心理上。

母親的選擇

兩位母親之間的沖突在蒂娜進入婚齡后變得激烈起來。蒂娜雖聰明美麗得到不少男子的愛慕,卻因身份問題缺乏合適的結婚對象。這一切都使夏洛特焦慮,她唯恐蒂娜重演自己的悲劇。她明白在這個社會中,不但自己正在為觸犯社會禁忌(未婚生女)付出諸如不能結婚不能與女兒相認的沉重代價,蒂娜也要為母親的錯誤付出代價。蒂娜在婚嫁市場中的不如意使夏洛特意識到了“身份”的重要性:即使長期住在迪利亞家里,貌似享受著羅爾斯頓家族的護佑,但她們卻并不真正屬于這里。在此情況下,她想到的唯一出路就是逃離這個社會,“去一個沒人認識我們的地方,在那里我們會過平常人的生活,蒂娜可以找個丈夫,成個家”。通過這樣的方式,夏洛特企圖確認兩人的母女關系,為自己和蒂娜在混亂的倫理身份中做出選擇。夏洛特這一人物看似保守和謹小慎微,她的這一行為和想法卻反映了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影響的下新女性的某些特點,這也說明在婦女獨立運動的影響下一種新的女性倫理正慢慢形成。面對同樣的狀況,迪利亞的反應全然不同,她堅決反對夏洛特的辦法,甚至不惜與之進行正面沖突。相似的是,她想到的辦法也是要明確身份:通過正式收養的方式使蒂娜獲得在羅爾斯頓家族中的合法身份。她心里非常清楚,這一切“不是為了克萊門特,也不是為了夏洛特和蒂娜,是為了她自己,她曾失去的幻影和主動放棄的生活……”兩位母親的目的雖然一致,但出發點卻大不相同,這使她們的行為看似相似卻有了本質的區別。倫理身份繼續、或者更加混亂的結果就是倫理結始終解不開,這也導致了迪利亞和夏洛特兩人之間矛盾在蒂娜婚禮前夜爆發。在當時,青年女子在婚前是不被允許了解任何與性有關的知識的,只有在新婚前夜才被給予一些有關兩性和婚姻關系的指導,在傳統上這一任務其母親來完成。對于夏洛特來說,雖然早已接受阿姨這個身份,但從未被承認和滿足過的母愛卻使她格外想在這個時刻扮演這個重要的角色。而迪利亞,在正式確立與蒂娜法律上的母女關系后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才有資格擔起這一任務,不僅如此,蒂娜的新婚前夜對她來說還有更加重要的意義:“…蒂娜新婚前夜的甜蜜和祥和中包含了她自己過去未實現的幻想……婚禮前的這幾天,她感覺自己變成了蒂娜,而蒂娜就是少女時代的自己……她在年輕的時候做出了選擇,而成熟后也接受了現實,但現在,這秘密的快樂是對她錯過但從未放棄的一切的補償。”[1]78兩人各執己見,在爭奪過程中互相指責,多年的積怨徹底爆發。夏洛特最終道出了自己對迪利亞的不滿:“你用你的忍耐和慷概搶走了我的孩子,而我也一直因為她而忍受著這一切,因為我也沒有別的選擇。但今晚,今晚她屬于我。今晚我就是沒法忍受她叫你媽媽。”在夏洛特堅決的態度面前,迪利亞終于讓步。但出人意料的是,夏洛特最終還是把好不容易爭來的機會讓給了迪利亞。其原因并不復雜,她一直以來所有決定的出發點都是蒂娜的幸福。而蒂娜當前的幸福和她大家族養女這個身份息息相關,讓她知道自己真實的身份只會引起更多麻煩。因此無論夏洛特對母親的身份有多渴望,那些迫使她隱藏自己身份的社會倫理壓力讓她再次服從了社會規則,做出了永遠向女兒隱藏自己真實身份的倫理選擇。

第7篇

關鍵詞:學術論文;認知立場副詞;態度立場副詞;方式立場副詞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5)02-013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37

1 . 引言

傳統觀念認為學術論文是對外部客觀現實的報道,傳達的是“客觀硬事實(cold hard facts)”(Bernhardt, 1985: 163)。然而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學術論文具有豐富的人際性,學術論文并不總是以客觀的、不涉及個人態度及情感的方式傳遞信息的,而是作者參與其中,與讀者互動協商并取得感情認同的過程(Swales, 1990; Hyland, 2005)。學術論文的人際性是由立場、評價、參與標簽下的模糊語、增強語、代詞、引用等語言資源實現的(Hyland, 2000);其中立場(stance)作為最常見的實現手段,是學術論文人際性和交互性的重要保證,越來越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Thompson, 2001)。立場是指作者對于命題內容的態度、情感、價值判斷、責任的詞匯或句法的表達(Biber & Finegan, 1989: 93),一般通過立場標記語實現。立場標記語是標識作者態度立場的詞匯,包括一個或者多個英文單詞,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徐宏亮,2011)。立場標記語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表達作者的態度和立場(Biber et al., 1999)。立場標記語的典型語言表達手段主要包括狀語(如certainly、evidently、significantly等),形容詞(如happy、important、strange等),動詞(如prefer、fail、confirm等)和名詞(如success、failure、fact等)等。根據Biber等(1999: 862)的研究,立場副詞是立場狀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語言表達手段。到目前為止,立場副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語、新聞報刊、政治話語、醫學論文等方面,對應用語言學類的學術論文關注不夠。所以,本研究著重探討應用語言學學術論文中立場副詞的使用情況。

2 . 學術論文中立場研究的回顧

2 . 1 立場的界定

立場是指作者或說話者對于命題內容的態度、情感、價值判斷和責任的詞匯或句法的表達(Biber & Finegan, 1989: 93)。Hyland(2005: 178)認為學術論文中的立場是指作者對命題的正確性或可靠性的評價,反映作者對命題正確性或可靠性的承諾或對實體、命題或讀者的態度。標識立場的語言表達手段主要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多詞表達式等形式,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這些標識立場的語言表達式又被稱作立場標記語(徐宏亮,2011)。其中,立場副詞(stance adverbs)是表示作者對命題內容及命題陳述方式的態度和評價的副詞性語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是立場標記語中最主要、最常見的語言實現形式。因此,本文著重研究學術論文中立場副詞的使用情況。

2 . 2 立場的分類

學者對立場的分類看法不一,B i b e r等(1999: 972-975)從語義范疇上將其分為認知立場(epistemic stance)、態度立場(attitudinal stance)、方式立場(style of speaking stance)三類。Hyland(2005: 178)將立場標記語劃分為模糊語(hedges)、確定表達語(boosters)、態度標記語(attitude markers)和自我提及(self-mentions)。Quirk等(1985)將評論附加語(comment adjuncts)分為內容外加語和文體外加語。趙曉臨和衛乃興(2010)指出Biber等(1999)將態度立場單獨分為一類,比Quirk等(1985)將態度立場和方式立場歸于內容外加語一類更加精細。近年來,大多數學者的研究(趙曉臨、衛乃興,2010;徐宏亮,2011)都基于Biber等(1999)的分類。因此,本文將延續現有研究的范式,將立場副詞分為認知立場、態度立場、方式立場。

2 . 3 立場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研究者對學術論文中的立場特點和使用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如對比分析專家和學生所寫的英語論文中的立場標記語特征(Wu, 2006);對比分析跨學科論文中立場標記語的特點(Hyland & Tse, 2004);對比分析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在學術語篇中使用立場標記語的不同特點(趙曉臨、衛乃興,2010);對比中國學生在漢語和英語同題語篇中立場標記使用的不同特征(龍滿英、許家金,2010);對比口語和筆語中立場使用的異同(Biber et al., 1999)。還有研究涉及對單個立場詞匯的集中研究,包括名詞(Charles, 2007)、動詞(劉世鑄,2009)、狀語(Quirk et al., 1985)等。也有學者探討話語立標詞塊的使用情況(何安平,2011),考察漢語學術論文中的立場標記語(吳格奇、潘春雷,2010)。但是針對立場副詞的相關研究卻不是很多。

3 . 立場副詞

立場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內容和陳述方式的態度和評價的副詞性語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本研究主要采納Biber等(1999)對立場的分類,同時借鑒Hyland(2005)的分類方式,將立場副詞分為三類:認知立場副詞(epistemic stance adverbs)、態度立場副詞(attitude stance adverbs)、方式立場副詞(style stance adverbs)。

3 . 1 認知立場副詞

認知立場副詞涉及作者對命題中信息真值的認知,包括對命題的確定性、事實性、局限性、言據性的判斷和態度。盡管Biber等(1999)對認知立場副詞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分類,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該分類過于精細,個別范疇之間存在較大重合。所以,后來的研究都對Biber等(1999)的分類進行了調整。鑒于此,本文將綜合Biber(1999)、Hyland(2005)、徐宏亮(2011)等的分類,將認知立場副詞分為三類:確定性副詞(certainty)、模糊性副詞(hedging)、言據性副詞(evidentiality)。

3.1.1 確定性副詞

確定性副詞是指作者用以表達對陳述命題確信程度的副詞,主要通過definitely、certainly、undoubtedly等詞實現,如例(1)。

(1) In addition to its informative nature abstracts are actually highly evaluative…

例(1)中actually和highly表明作者對陳述的命題內容持充足肯定的態度,即作者將摘要除了具備信息本質,還具有評價性這一命題作為一個既定事實,而不是一個觀點傳遞給讀者,引起讀者對論點的關注以及共鳴。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actually和highly,則此命題就不能反映作者肯定的立場和態度;同時表明此命題還存在不確定性,但這一點不符合摘要具有評價性這一既定事實,不符合學術論文的修辭規范。

3.1.2 模糊性副詞

模糊性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有所保留的承諾,信息作為一個觀點而不是一個已經確認的事實傳遞給讀者,主要包括表示可靠性的模糊副詞和表示精確度的模糊副詞(吳格奇、潘春雷,2010)。模糊性副詞主要通過probably、possibly、perhaps等詞實現,如例(2)。

(2) This existing gap between North Korean English education and South Korean one can possibly cause frustration and even give-up when North Korean refuge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South Korea.

例(2)中的possibly體現了作者對命題內容的確定性沒有十足的把握,朝鮮和南韓英語教育之間的差距會使在南韓學英語的朝鮮難民學生感到沮喪甚至會放棄,這只是作者自己的判斷,并不是一個確定的事實,所以作者使用possibly來減少對命題的承諾,同時使命題變得更加客觀。如果本句沒有使用possibly,則此命題就會變為事實;一旦與事實不符,作者會因此而承擔一定的責任;為了規避此責任,作者使用possibly來標識自己對命題內容的不確定性。

3.1.3 言據性副詞

本研究中言據性副詞主要是指命題中信息的來源,主要通過apparently、evidently、accordingly等詞實現,如例(3)。

(3) Accordingly, team/group work has become a comm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many Englishmedium business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s well as to become accustomed to working in a group environment that emulates the work place.

例(3)中的accordingly體現了此句中命題信息的來源。即在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環境的商業學校,團隊工作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指導,來幫助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并適應團隊工作環境。此命題是有理有據的,體現了學術論文的客觀性。如果本句沒有accordingly這個詞,則此命題就不能體現出命題的來源,因而缺乏了說服力和客觀性。

3 . 2 態度立場副詞

態度立場副詞指的是作者對于命題內容或相關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評價、價值判斷以及情感表達。本研究將態度立場副詞大體分為兩類:情感型和評價型態度立場副詞。前者主要體現作者的情感態度,后者體現作者對于陳述內容的評價和價值判斷(Hunston & Thompson, 2001)。

3.2.1 情感型態度副詞

情感型態度副詞主要涉及評價命題是否符合心理預期,主要通過surprisingly、unbelievably、preferably等詞實現,如例(4)。

(4) Surprisingly, it is found that certainty epistemic meanings are expressed more commonly than likelihood meanings.

例(4)中的surprisingly體現了所述的命題內容不符合作者的心理預期,即在書面語中,作者更頻繁地使用確定的意義而不是可能的意義,這一發現不符合作者心理的預期,所以作者使用surprisingly來表示自己驚訝的態度,同時引起讀者的關注和共鳴。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surprisingly,則此命題只是陳述了一個發現,不能體現出作者驚訝的情感態度,達不到與讀者互動的效果。

3.2.2 評價型態度副詞

評價型態度副詞主要涉及對命題陳述內容是否幸運、是否符合規范或是否重要等方面的評估,主要通過fortunately、appropriately、inappropriately等詞實現,如例(5)。

(5) Generally, the tendency to present an inappropriately subjective persona is a characteristic of both L2 and L1 student writers.

例(5)中inappropriately是指作者對此命題中信息的態度和評價;作者對命題中呈現主觀形象這一信息進行了評價,即這一主觀形象是不得體的,以此引起讀者的關注。如果本句中沒有使用inappropriately,此命題只是陳述了一個發現,而不包含作者任何的態度和立場,不能體現作者與讀者的互動。

3 . 3 方式立場副詞

方式立場副詞是指作者對命題陳述方式的評價,主要通過frankly, confidentially, strictly, generally等詞實現,如例(6)。

(6) Generally, explicit engagement is a feature of the soft disciplines, where writers are less able to rely on the explanatory value of accepted procedures.

例(6)中的generally體現了作者對命題陳述方式的評價。一般來說,明確的介入是軟學科的特征,在軟學科中作者不太能依賴公認程序的解釋價值;此命題中的generally表明作者是在一般情況下或者總體情況下來陳述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整個命題的限制作用,同時增強了此命題內容的真值,并且留給讀者判斷的空間。如果本句沒有使用generally,則此命題就不能體現作者說話的方式以及作者的立場態度;同時命題就會作為一個既定的事實傳遞給作者,而缺乏客觀性。

4 . 結語

學術論文既需要向讀者傳達客觀的學術信息,報告最新研究成果,又需要表明自己的態度,與讀者互動協商共同完成對知識的定義。立場作為學術論文人際性的重要語言資源實現手段,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本研究主要基于現有文獻,將立場副詞分為認知立場副詞、態度立場副詞和方式立場副詞。其中認知立場副詞分為確定性副詞、模糊性副詞和言據性副詞;態度立場副詞分為情感型副詞和評價型副詞。本研究通過舉例,深入分析了立場副詞的使用特點及作用,并對中國語境下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和教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Bernhardt, S. A. The writer, the reader, and the scientific text[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1985(15): 163-174.

Biber, D. et al. 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Charles, M. Argument or evidence?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Noun that pattern in stance constructio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7(26): 203-218.

Hunston, S.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 Longman, 2000.

Hyland, K.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J]. Discourse Studies, 2005(2): 173-192.

Hyland, K. & P. Tse.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 156-77.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 58C78.

Wu, R. Stance in Talk: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Mandarin Final Particl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何安平.語料庫視角的英語口語“立標語塊”探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1):25-31.

劉世鑄.基于語料庫的情感評價意義構型研究[J].外語教學,2009(2):22-25.

龍滿英、許家金.大學生英漢同題議論文中立場標記的對比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3):21-24.

吳格奇、潘春雷.漢語學術論文中作者立場標記語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0(3):91-96.

第8篇

[摘要]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圖書館學理論體系等學說,其實都是人們主觀建構的產物,并不具有客觀性。追問圖書館本質的努力,其實是制造圖書館學的“元敘事”。放棄對“元敘事”的制造,不再追問虛幻的圖書館“本質”,擺脫對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盲信,擯棄理性主義一元論的束縛,尊重價值觀之間的客觀差異性,從而走向多元價值觀之間的民主對話和博弈選擇,這是圖書館學理論應然的后現代走向。

[關鍵詞]圖書館本質 圖書館學理論體系 價值多元化 后現代

[分類號]G250

1 圖書館學“沒有”研究對象――不再追問本質

圖書館學有研究對象嗎?這一質問似乎很荒謬,也很幼稚,因為在現代性視野中不可能存在沒有研究對象的學科,某一學科之所以成立和存在,就是因為它具有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獨特的研究對象。在現代性視野中,圖書館學理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就在于其能夠揭示和確認圖書館的本質,而這一本質就在于研究對象的準確認定上。長期以來,“界定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揭示圖書館的本質”的邏輯,頑固地支配著無數學者的思維路向。于是,在我們的教科書和論文中,關于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說”,不計其數。每一種“說”的提出者,幾乎都言之鑿鑿地論證和認定自己“說”的科學性、正確性、本質性……。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一種“說”能夠得到學界大多數人的認同或贊許。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圖書館學本沒有研究對象,還是因為我們如此眾多的學者都只是“眾里尋他千百度”而未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顯然都不是。問題出在思想方法上,即對現代性的基礎主義、本質主義思想方法的盲目崇信。按照基礎主義、本質主義的思想方法,圖書館現象如同自然現象――圖書館現象的產生必然基于某種“始基”、圖書館現象中必然存在某種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本質。然而,這種“始基”和“本質”是什么?誰能準確無誤地發現并界定這種“始基”和“本質”?顯然,誰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圖書館現象并非自然現象,它的所謂“始基”或“本質”其實是人的主觀建構的產物,而并非它本身所固有的東西。既然是一種主觀建構,就不可能產生統一或同一的界定,而只能是“觀察視野”情境下的各種“一家之說”,甚至是不厭其煩的自言自說。包括當年聲名鵲起的宓浩、黃純元等以“知識交流論”來“追問圖書館的本質”的努力,也不能擺脫僅是“一家之說”的命運。

從后現代視野看,對圖書館現象的“始基”或“本質”的追問,實際上是人們總想做到“圖書館學的牛頓”的心態之表現,即欲求“一錘定音”、“一言九鼎”、“以一馭萬”、“惟我獨尊”的幼稚心態的表現。用利奧塔的觀點說,人們以界定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方式來追問圖書館的本質的努力,其實并不是在“發現”本質,而是在“制造”本質――即在制造烏托邦式的“元敘事”(meta-narrtives)。

事實表明,圖書館的本質是一個無法用“元敘事”方式確定的東西。這種永遠不可確定的東西,與其說它客觀存在,不如說它“沒有”!

2 圖書館學“沒有”理論體系――理論體系是“精神監獄”

圖書館學有理論體系嗎?這又是一個看似荒謬和幼稚的質問,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堅信:圖書館學既然是一門“學”或一種“理論”,必然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正是這種理論體系的存在,才使圖書館學得以成立。于是,自從施萊廷格起,學者們紛紛提出“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如在王子舟先生的《圖書館學基礎教程》一書中就介紹有9種(包括他自己的)“理論體系說”。但是,這些所謂理論體系之間沒有兩種“說”是一致或相同的,有的“說”和其他“說”之間差異還很大。這說明了什么?還是思想方法問題――每個理論體系的提出者總想異想天開地提出一個比別人“科學的”、“優越的”理論體系。殊不知,所謂理論體系,仍然是提出者主觀建構的產物,是提出者以自己的“學科價值觀”為指導的“一家之說”而已。當然,對不同的“說”可以進行比較評價,但要知道,這種評價仍然無法擺脫時代的或價值觀取向的“前結構”的影響,從而不可能作出絕對客觀的、科學的評價。也就是說,各種理論體系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關系,永遠處于不可公度的分立狀態。因此,只有不同理論體系的提出者,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體系。

德國浪漫主義思想家哈曼說過這樣一句話:“理論體系不過是一所精神監獄”。所謂學科理論體系,實際上就是學科內容的框架結構,這種框架結構不僅框定學科內容本身的結構,而且它還能框定認識者――尤其是初學者――的認識結構。這種認識結構一旦被認識者內化,就會變成長期支配認識者認知活動的一種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必然對認識者產生先驗性的、作繭自縛式的思想禁錮作用,這種思想禁錮無疑是一種“精神監獄”。尤其是把某種“理論體系”寫入教科書或出自某一“名家”的論著中的時候,其精神禁錮作用更是強大無比。

所以,熱衷于理論體系的營壘,無論營壘者的主觀動機如何,總是難免出現這樣兩種客觀后果:一是所提出的理論體系與其他已有理論體系無法相融,只是“又增加了一種理論體系說”而已,這實際上為原本不確定的理論體系又增添了不確定性;二是由于理論體系本身所具有的框架性結構特征,所以所提出的理論體系極易對他人或后人產生禁錮思想的“精神監獄”效應。

可見,初學者或后學者,若想避免陷入“精神監獄”的牢籠,其策略就是對已有理論體系進行“解構”(deconstruction)。其實,在后現代語境下,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營壘,都難免被解構的命運――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的言說,終將落得“扶不起來的阿斗”的命運。面對這種命運,與其像西西福斯(Sisyphus)那樣徒勞無功地去營壘什么理論體系,不如像哈曼那樣視理論體系為“精神監獄”,把它當作“沒有”為宜!

3 放棄元敘事,尊重差異性――走向多元化

在上文中,筆者以圖書館學人砣砣追問圖書館本質和營壘理論體系的“西西福斯情結”為例證,批判了長期以來圖書館學人熱衷于制造“元敘事”的努力。在筆者看來,這種制造“元敘事”的努力該到終結的時候了。以往“元敘事”的泛濫,源于思想方法上的價值一元論,所以,“元敘事”的終結,意味著轉向價值多元論。這種趨勢的應然性在于:

――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實際上是在制造圖

書館學的“真理”,而制造出來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不真,乃最大的不真,也是最大的危害之源。社會意義上的“真理”,其實都是人的主觀意志制造和建構的產物,并不具有純粹的客觀性、必然性。或者說,所謂“真理”,其實都是由權力(包括學術權力)生產出來的。圖書館學中的“本質說”、“理論體系說”不斷被生產和泛濫,實際上是圖書館學領域中的真理話語權的不斷爭奪過程。所以,對圖書館學“元敘事”所追求的“真理”來說,重要的不在于這種“真理”的具體內容是什么,而在于“誰在說”、“誰在建構”。誰是真理的擁有者,誰有權力界定什么是真理?對這一問題能做出肯定的答案嗎?顯然不能。“我們渴望真理,但在我們身上找到的卻只有不確定”。人類社會的歷史實踐證明,輕易聲稱自己擁有或掌握真理是危險的,在這一點上,最具諷刺意味的就是希特勒當年發出的狂言:“我宣布我本人及我的繼承者在領導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方面擁有政治上不會犯錯誤的權利”。圖書館學中的“真理”,可以輕易地被生產,但決不會輕易地被認可;與其生產“真理”,不如質疑“真理”。真理難尋,更難確定和壟斷(除了權力予以干預)。在這種情況下,真理話語必須保持多樣化和多元化(這句話不表明我本人是真理多元主義者),任何人都不應該以真理的擁有者或發現者自居,而應該把是不是真理的判斷權交給他人、交給歷史――哪怕他人或歷史也永遠做不出“是不是”的判斷。

――制造圖書館學“元敘事”的努力,誘導著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的興盛,抑制著方法論的多元化。圖書館學中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們認為,可以用某種邏輯方法準確無誤地概括和描述圖書館發展規律,這種邏輯方法可以簡而化之地準確解釋紛繁復雜的所有圖書館現象。邏輯實證主義者們還認為,實證方法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應受推崇的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其他方法要么是虛幻要么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應遭唾棄。于是,一些人開始沉迷于建構“邏輯圖書館學”、“抽象圖書館學”、“實證圖書館學”。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把圖書館的發展視為奔向某一事先確定好的目標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可以用邏輯的或數學的模型或公式加以精確描述,只要按照這種邏輯方法去思考、去實踐,圖書館發展中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得到普遍的解決。顯然,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支撐的是“歷史決定論”或“歷史目的論”。然而,在后現代語境中,這種總體性、普遍性、精確性解決方案(即現代性解決方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解構。“自然并無計劃,歷史亦無劇本;原則上,并無任何單一鑰匙、任何公式能解決個人或社會問題;普遍的解決并非解決,普遍的目的絕非真實目的”。還是哈曼說得好:“哲學家的任務,就是揭示生活中的全部矛盾、全部特殊性,而不是把它大而化之,或是用虛擬的抽象觀念、理想化的本體取而代之……上帝是詩人,不是數學家”。圖書館的發展決不可能按照某種抽象邏輯發展,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不會事先顯露出來成為“已知條件”,可供邏輯推理或數學計算。因而,“邏輯圖書館學”、“抽象圖書館學”、“實證圖書館學”理論不可能給人們提供普遍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有效性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極其有限的。圖書館理論或實踐的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案,肯定不是單一的、確定的,反而肯定是多樣的和多元的,因而,多樣化研究方法和多元化解決方案及其博弈選擇,才是不可避免的。

第9篇

論文摘要從廣義圖書館學的角度,討論圖書館在人類社會中的意義與當前所面臨的課題,比較歐洲、北美與中文地區各具特色的圖書館事業,認為圖書館學應該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和諧發展成具有探究、辯證與論證的學科。

前言——追求圖書館學的高度與際當

圖書館學的生機,在于圖書館學尚有許多開拓的大空間,而所有這些大空間發展都將統合于解決人類社會歷代以來的三個問題。在中文,我將它命名為“三差”問題:分別是各種識讀能力落差ICTdivide、各種信息(信息)取得時的差別Informationgap,以及各別知識流布與創新過程中的差異Knowledgedifference。圖書館學學術的研究生機,似可以從這個“三差”問題所形成的方圓之中,去追求、去探求。

圖書館學的概念超過二千年,圖書館學的成“學”,百年以來討論不已,惟圖書館學的學術理論研究,幾乎闕如。圖書館學的研究內涵,亦至今(2008年)始終未定。

圖書館知識是所有學科與學門的最底層學習,圖書館知識的學術高度又是所有各科各門知識的最頂端,圖書館的成學和知識發展密不可分。追尋圖書館學的研究高度與學術際當,是持續發展這門學問的命脈之所系。

漢代劉氏父子的“別錄”,把知識本身和圖書館管理知識帶入了“二元”的境地。他們二人把2000年前的中國知識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六大類別,再把六類群書種別為七略,并形成提綱書目性質的“七錄”。“七錄”工作是圖書館管理知識的發微,也是二元化知識管理的鼻祖。

公元2003年至2005年,以色列國家科學基金會所資助的一項研究亦提出了“二元化知識”的具體概念與分析,把人類的整體知識區分為廣域知識meta-knowledge和各科知識subject-basedknowledge。廣域知識的理論便成了我們這個學科的當今理論;廣域知識的研究包括純理論研究、向量研究和質量研究,便成了這個學科的研究方法;廣域知識的教育便成了我們這個學門的教育,包括理論性的學術教育和實務實作性的專業訓練這個面向。

在數字時代的21世紀,追求圖書館學的研究高度與范圍際當relevance,比起以往任何時代,均顯得更加刻不容緩。圖書館學必須要擺脫不必要的徘徊,破除學科名稱的“自我困局”,不論是“圖書館學”、“圖書信息學”、“信息管理學”、“圖書文獻處理學”、或者是“信息科學”,乃至于“知識管理學”。歷數十年以來,圖書館學學術研究受困于“名稱上的自我困局”是其他學科所少見的。劃定自己的際當,追求圖書館學成學的方圓。

2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研究

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探討與研究是圖書館教育和圖書館進階教育的基礎,理論基礎的研究有助于圖書館系列教育內容的“完整建構”。銜接過去一百年間,不同時空下的圖書館教育內涵,進一步找到圖書館學教育發展的精神主軸。

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探討、研究、教學與闡揚是一個必須。圖書館學在一千年前與歷史糾結在一起,一百年前和教育混淆同處,十年前又開始和信息交錯換魂;圖書館學發展的最大障礙與困難,在于學術理論上如何與其它學科主、從關系的厘清,找到自己真正的學術位置,探索自己本科學術的方圓。圖書館學應該不是學術上的菟絲花,也不是知識的葛藤。

以我個人從1973年開始陸陸續續的教學經驗,一直未察覺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暮然驚覺,我自己和左右的同仁大都偏重實務實作性的專業訓練教學,甚至如“圖書館法與圖書館國際組織”、“信息科學導論”,或者是“圖書館與大眾傳播”這樣的課程都偏向傳授實務實作的講說,而較少涉及基本理論的方向性剖析。

二千年以來,不同階段的人類文明誕生了不同階段的圖書館學與圖書館學研究。但是,不同階段的圖書館學事實上是為人類社會解決相同的問題。換句話說,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研究,首先需要掌握住圖書館學的“變”與“不變”。我們檢視過去50年或是25年的各家論文,可以發現圖書館學是建立在圖書館的變動、轉型與變律之中的研討與研究,而絕少研究圖書館的恒變原因以及和“恒變”相對應的不變因素。事實上,圖書館的恒變與不變正是圖書館學學術理論的核心課題。

圖書館學基本上是一種社會科學,圖書館的變動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最近西方學者提出InformationSociology信息社會學,這是進一步討論圖書館這方面“變”的發展。另一方面圖書館的“不變”,也充分反映出圖書館在社會體系中的基本存在價值以及其在社會學研究中的元素性成分。以我個人最近幾年的初略性研究,發現圖書館的“不變性”研究,在于能夠透視圖書館的真正本質與存在目的。所以,在研究圖書館從自動化管理趨向變換化管理之際,往往亦把“圖書館的變”與“圖書館的不變”投入一個“對稱”的思考中去衡量。

研究圖書館學學術的學術理論,須同時注重圖書館在社會中的“變律”與“定律”這兩個元素,惟如此,似乎這個學術理論才能浮現與真正誕生。3歐洲地區圖書館學研究

根據LeifLorring的說法,1989年柏林圍墻倒塌后,促進了歐洲各國的關系和聯系,歐洲圖書館教育機構亦增加了許多互動,各國并發表了Bologna宣言,亦即TheBolognaProcessTowards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追求在2010年建立一個具有歐洲特色的高等教育領域,并使這個歐風系統全球化。

在Bologna宣言影響下,2005年百位歐洲各國的LIS教育學家,共同規劃了一份LIS教育課程,EuropeanCurriculumReflectionso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Education的反映報告,這份報告由西班牙,荷蘭,英國,挪威,德國,立陶宛等六國的LIS的學術機關領銜,有100余位參與者提出超過500份書面意見,并且經過2500位的網絡參與,分成12個分組討論所總結而成,這份報告的內容集中在12個議題之下,分別是:①廣域Meta-leve!LIS教學課程;②文化資產與文化資產數字化;③信息素養與學習;④信息查找Seeking與信息檢索;⑤信息社會;⑥知識管理;⑦知識組織;⑨圖書館在多元文化信息社會的國際交流;⑨歷史觀點下的圖書館與社會;⑩調和歐洲文化的特色;⑾圖書館暨信息機構的理論與實務;⑿圖書館管理與推廣。

這份具有歐洲風格的LIS課程計劃,強調了文化內涵為LIS的重點,也把知識管理和知識組織納入教程。LIS教育學者的心理極限,將影響從業人員的行為表現,預見集體的心理極限,必將影響未來的發展。歐洲圖書館學風格中的數據處理學Documentation一直是一個特色。以法文名稱會銜的“國際文獻處理聯盟”FID雖然進入歷史的蟄伏期,資料處理學(Doeu-mentation)長久以來都是歐風圖書館學的重要部分,因此LID在歐洲圖書館界仍然是一個比較于LIS為更多人所接受的圖書館學稱謂。

4北美地區圖書館學研究

最近有一個四人專家組簡稱JITA,JITA是分別將四人小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為代表組串起來,他們是JoseManualBarruecoCruz、ImmaSubiratsCoil、ThomasKrichelandAntonellaDeRobbio四人,在JITA四人專家組分類下的“信息使用和信息社會學”這個部分,事實上也等于是現代圖書館社會學,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在這個領域內共計羅列了九項很重要的課題,包括:①信息使用和沖擊影響Useandimpactofinformation;②書目計量法Bibliometricmethod;③信息存在于社會Infor-mationinsociety;④信息社會Informationsociety;⑤信息經濟Informationeconomics;⑥信息政策Informationpoli-cy;⑦信息傳播與流通Informationdisseminationanddif-fusion;⑧信息需求和信息需求分析Informationneedsandinformationrequirementsanalysis;⑨使用者界面和使用能力Userinterfacesusability。

四人小組特別把書目計量bibliometric列入信息社會,這是非常正確的認知,也具有深長的意義。書目計量bibliometfie有一連串的變身包括信息計量infomet-ric、網源數據計量webmetric以及科學計量scmntomet-rjc等,事實上正本朔源bibliometric一詞即可涵括info-metric、webmetric。書目計量是一種針對知識行為的研究behaviorstudy,包括作者個人知識習性和行為表現的研究,社會集體性知識行為的研究,并以統計方法呈現出這種知識行為的特征與圖像,成熟的書目計量可以反映出知識成長的趨向。

目前,書目計量的研究尚處于蠻荒的原始階段,2003年擔任美國信息學會ASIST會長的TrudiBellardoHahn女士亦指出:信息科學研究者創出了書目計量學bibliometrics,以測量信息爆發Informationexplosion量,書目計量對于科技和學術的產生及傳播,具有相當意義。我愿意指出:書目計量學的潛能和影響力尚未全面出現。書目計量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手段之一,書目計量也是研究信息社會學的起步,書目計量本身急待建立起一套系列性的方法。書目計量的初步完備,不僅可以測量各種信息在不同媒體與信道中的爆發,亦可以促成知識在量化計算后,進入到序列的合理狀態。

崔蒂漢TrudiHaln女士2003年以美國信息學會ASIST會長的身份,反省反思:信息科學對于世界有什么貢獻?她的睿智與自審能力指出除了上述“書目計量”之外,更包括自動化索引摘要系統、信息儲存與檢索系統ISAR、信息行為研究以及信息政策形成等四大“貢獻”。

在北美地區的學術世界中,InformationScience和LibraryScience是如此接近,甚至是一家親。但是,在我們所處的學術界包括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港澳地區等,將library和information劃上一個相等符號,可能還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無異議”,甚至異議可能特多。這方面的美國圖書館學研究,是值得我們羨慕的。

5中文圖書館學的成學與建立

中文圖書館學ChineseLibrananship或中國圖書館學科學ChineseLibraryScience的建立與成學,是一個值得好好思索的問題。就世界性的圖書館學發展而言,具有比較性研究價值者,才有成為被研究的對象。中文圖書館學研究在歷史上的獨特性成果,已然成為圖書館學門的重要分支學科如古典目錄學,在信息應用方面亦由于中文文字的特性使然,促成中文信息系統在許多方面有別于西方羅馬拼音文字的處理。中文的文獻處理documentation,亦可自成一學,而成為中文圖書館學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文圖書館學的特殊內涵與特色文化背景因素,其中無論是古典目錄學的理論蘊底與演化、版本學的獨樹與文藝復興,或者是現代信息學在詞匯控制與索引系統中的比較研究,甚至是歷代藏書、編書的大規模知識管理精神。在認真成學后,是可以在全球圖書館事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

中文圖書館學在各種識讀能力落差ICTdivide問題上,自古以來,有許多有別于西方文明的經驗,從不同的書字史到文字統一的“恒不變”,從多語文并用的歷朝歷代文獻,到不同文體的演變與演進等,都是這方面的研究資源。中文圖書館學在各種信息取得時的差別informationgap,可以追溯到“孟母三遷”或更遠的歷史故事,官方的驛道與“報”以及清廷的七閣布局,則是另一種研究的重要資源。中文圖書館學在各別知識流布與創新過程中的差異問題,更可以上溯孔夫子“有教無類”的精神,九流十家的演變,性善性惡之說以及歷來儒學發展中的辯證史程,中華知識的興衰俱在其中。

古典與現代的結合,是發展中文圖書館學的重要途徑。中文圖書館學要跳脫“學科名詞”的迷失與自我困局,前述的目錄之學、版本之學、書法之學,甚至校讎之學都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圖書館學”,均可納入中文泛圖書館學的學術研究內容,再加入近代西風下所影響的新興之學包括信息科學、知識管理、文獻處理、圖書與信息、信息管理等,以百川納入海的角度看都是中文圖書館學成學的組成成份。新學與舊學的融合,能造成有如文藝復興般的新興學科:中文圖書館學,甚至直接命名為中文知識管理學。

6泛圖書館學的共同理論基礎

在主觀與客觀的條件下,圖書館學學術研究的方圓,似乎必須要放棄“學科名稱的我執”,不執著于稱為“圖書館學”,或“信息科學”,或“信息管理”,或“圖書信息學”,或其它等等。譬如臺灣各圖書館學系所的名稱,至少就有四種以上的不同稱謂。各個名稱和稱謂自然就代表不同的意涵與研究范圍,以其問的最大公約稱之為“泛圖書館學”,涵括其學術研究的領域,并且找出共同的理論基礎,才能劃定本門學科自己追求的學科際當與成學后的宇宙方圓。

假若,我們可以找出不同歷史階段的“泛圖書館學”,都有其“恒不變”的定律問題存在。經過辯證的證明,則泛圖書館學框架下的共同理論基礎,便有可能確定下來。若如此,圖書館學的學術高度與際當的追求,可以成為一個目標去進行純理論的研究、探討。并獲得學術研究上的豐碩與認可。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 婷婷综合激情 | 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一区 | 五月天婷婷综合网 |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狠狠狠狠狠狠狠狠 | 色列里番不知火舞h本全彩无遮挡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色婷婷中文字幕在线一区天堂 | 99re视频在线| 精品热99 | 男人天堂网2019 | 久久亚洲国产高清 | 视频在线二区 | 成人自拍网站 | 电影一级毛片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五月激情天 | 色婷婷激婷婷深爱五月小说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言 | 欧美拍拍视频免费大全 | 国产 欧美 日韩 在线 | 国产区福利 |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 四虎4545www国产精品 | 玖玖玖免费观看视频 | 九久久 |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 国产真实各种门事件网站 | 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 | 日本国产高清色www视频在线 | 国产一区二区久久久 | 六月丁香久久 |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