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5 16:47:26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案例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梳理國外技術創新驅動研究,歸納起來主要經歷如下過程:
(1)技術發展驅動。技術發展驅動技術創新最早是由Schumpeter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或多或少是一種線性過程,從來自應用研究的科學發現到技術發展和企業中的生產行為,并最終導致新產品進入市場都是逐步向前推進的。Schumpeter還指出,新技術的發明和出現驅動企業家進行技術創新,更多的研究與開發就等于更多的創新。
(2)市場需求驅動。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Schmookler首先提出“需求拉動模型”,該模型強調市場需求的拉動是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Myers和Marquls教授在1969年所做的一項重要的實證工作支持Schmook-ler的觀點,兩位教授對5個產業的567項技術創新項目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其中3/4的技術創新是由市場需求為出發點,1/4的技術創新是以技術本身的發展為來源。最后Myers和Marquls得出結論,在技術創新中,市場需求是一個比技術發展更重要的驅動因素。
(3)技術和市場需求聯合驅動。20世紀80年代后期Mowery和Rosenberg認為,技術創新可以是由技術發展驅動的,也可以是廣義需求驅動的,成功的技術創新往往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加拿大學者Mumro和Noori對加拿大900多家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18%的技術創新靠技術驅動,26%技術創新靠市場需求驅動,56%的技術創新靠技術與市場需求共同驅動。
(4)政府政策驅動。ClaytonChristensen(1995)以計算機行業為例,認為一項新技術只有在合適的政策環境下才能生存和發展。XuliaGonzalez和ConsueloPazo(2008)指出,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政府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財政支持。Romer(1990)認為最好的政策是對技術創新進行直接補貼。Porter(1995)認為合理設置的環境政策能夠刺激企業技術創新。Mayer(2010)提出了美國州政府的科技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
(5)企業家精神驅動。Schumpeter認為,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力量是企業家,而企業家精神最根本的特質就是推動創新。Drucker也認為企業家精神的一項特殊功能就是創新,企業家精神的核心為技術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就是一種革新行為,這種行為為現有資源賦予了新的創造財富的能力。MichaelJMartin、HowardHStephenson、Da-vidEGrote等學者也認為,企業家精神對技術創新驅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以上文獻梳理可以看到: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經歷了從單一因素到多元因素演化的過程;國外學者側重于考察各獨立的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關系,缺乏整合性研究;對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深層次因素需要繼續探討,尤其對企業技術創新內部驅動因素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國內一些學者基于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的視角分析技術創新的內在驅動力,代表人物有項保華、萬君康、王開明、許小東等。更多學者基于技術創新驅動因素視角,對技術創新驅動進行綜合性研究,將技術創新驅動分為企業內部驅動因素和企業外部驅動因素,內外部因素共同驅動企業的技術創新,但具體內外部驅動因素卻呈現不同的研究結論。例如,陳曉陽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競爭、市場需求、國家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主體創新意識和企業主體創新能力;而孫冰認為,技術創新外部驅動因素包括:市場需求、市場競爭、技術推力和政府政策;內部驅動因素包括:企業利益、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企業激勵機制和企業創新能力。現有文獻中,專門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因素的研究很少,而基于逼真質性數據的多案例研究更為缺乏。因此,本研究或可彌補已有研究成果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驅動實踐方面的缺口。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對管理實踐中涌現的現象和問題經剖析后進行理論構建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的是“哪些關鍵因素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問題,屬于探索性研究。根據Yin、Eisenhardt及其他研究者的建議,為了從重復歸納的過程中得出共性結論,本研究采用了多案例研究設計。多案例研究能對不同案例中得到的發現進行驗證,確認共同特征,放棄特有的特征。另外,多案例研究比單案例研究更具信度和效度。
2.1案例選擇
在界定研究問題后,需要根據研究問題及要開發的理論進行案例選擇。本文選擇案例樣本的標準為:(1)所選企業必須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符合國家2003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劃分標準》條例中對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界定。(2)考慮到案例的代表性,選取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和天津華苑科技園區2個國家首批創新科技園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3)選擇企業經營超過5年,進入發展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Eisenhardt(1989)、Yin(2009)認為,案例研究的目的是歸納理論,而不是計算頻率,選擇的案例不需要遵循抽樣原則,只要案例本身具有足夠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即可。同時,結合Sanders(1982)建議進行多案例研究時最佳的案例數目為3~6個。最終,本文確定了4個研究案例,其中北京、天津各2個。
2.2案例概況
根據前面的案例選擇標準,本文以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應企業的要求,本文在后續的分析過程中分別以A、B、C、D來代表各個企業。企業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3數據收集
本研究采用一手資料和二手資料相結合的數據收集方式。一手資料包括:先后對4家企業的總經理、副經理、總工、技術總監、研發人員、一般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訪談,并對每次的訪談進行錄音、記錄,形成研究所需的定性及定量素材。二手資料包括:企業內外部期刊、出版物、網絡資源、公司網站、公司檔案材料、領導講話等。二手資料也是案例研究三角證明的重要來源。
2.4數據分析與編碼
數據分析主要是通過定性分析方式進行,包括詳細閱讀參與式觀察的筆記、訪談記錄與手稿和文件資料,然后形成有關研究主題的記錄性文字材料。扎根理論方法最早由Glaser和Strauss提出,是分析定性資料的一種常用研究范式。本文借鑒扎根理論所采用的編碼方法,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首先,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編碼,對于一手資料,分別把6位高層受訪者編碼為:M1~M6,研發人員編碼為:R1~R8,一般工作人員統一編碼為G0,二手資料統一編碼為SH。對同一來源內容相同的表述合并為1條條目。通過對一手和二手資料的一級編碼,4家企業得到了296條一級條目庫。然后,按照原生編碼準則,以概念形式對資料逐句進行譯碼,把相近含義的詞匯和語句進行歸納、提煉更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形成初始范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初始范疇進行二次編碼,其目的是挖掘范疇間的關系和邏輯次序,形成主范疇。最終形成4個主范疇是: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
3研究發現
3.1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企業家精神是驅動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創新、進取心和風險承擔。Drucker提出企業家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創新。Schumpeter指出,創新體現在“采用一種新生產方法”、“開發一種新產品”、“開辟一個新市場”、“組建一種新的組織”等。如企業D面對電子產品行業的激烈競爭,通過技術創新,研發出流媒體、服務軟件、專用磁盤等新產品,這些新產品的成功研發,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取得了競爭優勢,從而使企業成為行業的領頭羊。進取心使得企業家不滿足于企業已有的現狀,渴求變革,積極去實現創新目標。企業C圍繞建成國內一流的耐磨材料生產廠家的目標,不斷開拓進取,改進技術,追求品質。在訪談中,負責人多次表達了立志做一流企業的雄心壯志,這種進取心使企業多次取得技術創新的重大突破。企業A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制卡材料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的高新技術企業“,做國際制卡業最優秀的材料供應商”是企業發展的宗旨。進取心激發企業家的創新意識,使企業對以前未被認識到的市場機會保持警覺性。1997年,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生產制卡產品,一家是英國的Apollo公司,另一家是美國的Cilik公司,但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價格都很高,企業A看到了市場機會。正如企業A負責人所說,“我們提出要在3~5年內模仿國外最先進的產品,在10~20年內讓國外也來模仿我們的產品。盡管當時的想法,略顯輕狂,但總的思路是對的,現在與信用卡相關的產品在國內的占有率大約是70%,國外也占了相當大的份額”。企業家精神還體現出能承擔相關風險,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Knight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或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企業家應有甘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伴隨環境的變化,技術創新過程中往往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如企業B所處的腐蝕檢測行業技術升級快,產品更換周期短,企業實施技術創新不確定性大。負責人表示,整個行業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新的技術一旦出現,原有技術就會貶值。盡管技術創新存在較大風險,一旦不創新,生產的產品將逐漸失去市場,長期下去企業將難以存活,為了生存和發展冒險也是必要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1:企業家精神是技術創新的靈魂,并通過創新、進取心、風險承擔來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企業家精神越強,就越能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2研發能力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由技術本身支撐起來的,其持續的技術創新依靠研發能力作為保障,而研發能力的根本在于擁有由一群技術研發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企業吸引和擁有大量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就等于掌握了技術創新的核心資源。技術研發人員的人力資本中的稀缺性資源。在本文研究的4個案例中,每個企業研發團隊都擁有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企業A在新型制卡材料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方面有豐富積淀,擁有以年輕博士、碩士為骨干的技術研發中心,具備從產品設計、開發到產業化的完整能力。企業每年在研發上都下大力氣投入,企業的很多技術和產品處于行業領先水平,且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企業C的研發人員均是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核心研發人員都具有博士學位,且畢業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等國際知名院校。高水平的研發人員加上研發的高投入,企業的研發能力強,技術創新成果顯著,擁有發明專利20多項。企業D的研發團隊由多位碩士和博士組成,其中高級研發人員畢業于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通信工程等專業,專業扎實,創新能力強,形成智力合力。研發團隊成員的合力促進了技術知識交換和整合能力的提高,從而加速了新產品開發進程。傅家驥在綜合大量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發現成功的創新是以人為核心的,高水平的技術人員在技術創新中起著關鍵作用。Dewar和Dutton(1986)認為,在一個企業里,專業人員以及專職群體的人數不同會使知識的深度及廣度產生變化。專家越多,知識基礎就越廣泛,而且大量的專家可以使新技術新思想更易于理解。企業B的研發人員主要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其中公司總經理就是技術出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是一位懂技術的管理者。由于技術升級快,需要掌握大量的新知識,企業一方面需要從國內高校招聘優秀的技術研發人員來充實研發團隊,另一方面要在人事制度上把“激活”與“培訓”結合起來,努力建設“學習型組織”,企業每年需拿出一定經費舉辦各種學習活動鼓勵研發人員積極參與,提升他們的研發能力,增強技術創新的速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2: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是科技型中小型企業技術創新驅動的保障。研發能力越強,就越有助于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
3.3市場需求與競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與市場是密切相關的。市場需求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原動力。企業A遵循“以客戶為中心,以技術創新為基石”的理念承諾:提供給顧客的產品100%符合相應標準及合同中約定的特殊要求,對顧客反饋的信息100%給予及時回復,不斷開發更合乎客戶需要的產品,不斷改進和提高已有產品性能。企業B堅持以市場開拓為導向,專注于管道行業的技術裝備市場,業務覆蓋我國28個省市區,廣泛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強技術研發,現已成為腐蝕檢測評價領域國內技術領先的專業企業。企業C為電力、煤炭、鋼鐵、機械等行業提供工業耐磨材料,企業注重用戶需求,在新技術開發前,技術總監帶領部分研發人員深入用戶調研,傾聽他們對產品技術要求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產品出口至意大利、德國、智利、烏克蘭等多個國家。企業D緊跟市場需求,找準研發方向,研發了以IPTV流媒體服務器和機頂盒嵌入式軟件為核心技術的產品體系,形成互動電視媒體服務器、無線移動流媒體服務器等8個產品;企業還為海爾電視提供模卡電視業務中間件等。企業的客戶群體遍及全國各地和歐美、非洲部分海外市場。4家案例企業實踐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技術創新,開發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獲取更多潛在的收益。市場競爭迫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企業A的總工談到,企業如果不能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長期下去必死無疑。市場競爭讓科技型中小企業產生危機感、緊迫感,從而使壓力變為動力。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開展合作創新。如企業B與天津大學、大慶油田設計研究院、中海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等開展技術合作,企業D與清華大學網絡多媒體實驗室、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等多所國內外著名院校開展項目合作,與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接軌。Blundell(1999)發現,技術創新與市場的競爭程度呈正相關。企業C的總監在訪談中也表示科技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就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差異化,且要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好地開展技術創新,企業的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獲得良好的行業聲譽。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3:市場需求意味著潛在的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形成壓力,進一步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4政府的政策與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影響
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政府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多給予稅收優惠和項目基金支持,這極大地調動了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創新成果豐碩。企業A研發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和天津市政府基金支持,成功開發了水基層壓油、數字印刷基片、層壓型制卡帶膠膜、納米氧化鋁等多種核心產品,多項產品獲得國家級新產品證書。企業B在2004年、2008年兩次國家科技部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下,完成了埋地管道腐蝕與防護地理信息系統(CPGIS)、埋地管道外防腐層檢測數據處理軟件(ESTECxp)、陰極保護靜態數據記錄儀(CIPS-Logger)等產品的開發和技術升級。企業C獲北京市科委科技發展基金公關項目資助,獲得國內第一個“熱噴涂粉芯絲材”發明專利、國內第一個“非晶電弧噴涂涂層”發明專利。企業D在2009年獲得國家核高基項目的資助后,著力技術研發,產品技術創新活動大幅提升,不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而且憑借領先技術優勢,還為后期開拓國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Audretsch和Link(2012)提出,技術創新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對創新的極力推廣下,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很有價值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都是伴隨在一定的社會法律環境中進行的,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提供保護作用,如知識產權保護法、技術合同法、專利法等。周寄中認為,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聯動關系,知識產權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如企業D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獲得多項軟件著作權和專利證書:“流媒體服務器軟件V1.0”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自適應網絡帶寬的多媒體傳送系統”專利證書,“適應于帶時移IPTV直播服務器的專用磁盤讀寫系統”專利等,明確的法規使企業的專利具有合法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積極性。Nord-haus研究發現,強的專利保護還會導致更多的研發投入。Barney認為擁有異質性的資源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專利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是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科技型中小企業比傳統企業對專利有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法律法規的保護。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題:命題4: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提供保護。政府政策支持越大,法規越完善,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
4結論
4.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案例分析發現: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驅動因素,為了更清晰地把握這4個關鍵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在總結前文得出的4個命題基礎上,構建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簡稱ERGM模型,其中E、R、M、G分別代表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是內驅變量(內部驅動因素),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是外驅變量(外部驅動因素)。企業家是技術創新的倡導者、組織者;企業家精神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靈魂。企業家精神感召、激勵研發團隊實施技術創新,研發團隊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實施者;研發能力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提供了保障。市場需求意味著技術創新帶來的潛在收益,驅使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開發新產品,當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面臨競爭時,科技型中小企業就必須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強其競爭力。政府的相關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政府的相關法規保護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成果,政府政策與法規進一步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4.2理論貢獻
本文的理論貢獻:(1)借鑒扎根理論研究方法,提煉出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因素模型——ERMG模型,該模型給出了企業家精神、研發能力、市場需求與競爭、政府政策與法規4個主范疇,同時還給出了每個主范疇的詳細構成因子。(2)研發能力這一關鍵驅動因素在已有的相關研究中鮮有涉及。技術創新由研發團隊實施,研發能力是技術創新的保障,是驅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3)依據本文表2的編碼數據,可以得出模型中各驅動因素的相對重要性。4個主范疇的相對重要性排序為:企業家精神(85)﹥研發能力(76)﹥市場需求與競爭(70)﹥政府政策與法規(65),括號內數字為依據訪談語句統計的驅動因素對科技型中小技術創新的因果關系條目數。數字越大表示該因素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作用越大。
4.3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
Abstrac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the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lso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ster and encourag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Create. Facing this great opportunity, a lo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gin to creat and invent new technology, so what risk will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encounter during their innovation, how to measure these quantitative risk? This article will adopts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during t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us the risk will be relative quantitative.
關鍵詞: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AHP;模糊綜合評價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F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0-0001-03
0 引言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廣東省的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實施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行動計劃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扶持計劃,鼓勵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相關政策。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技術進步和創新將是企業在商場成敗的關鍵所在。廣東省內中小企業也意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但不可避免會遇到諸多風險。
1 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因素
任何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不可避免要考慮的的風險因素有:①技術風險:主要包括技術先進性,技術成熟度,技術開發難度等;②市場風險:現代技術日新月異,新產品從投放市場到衰退的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于技術創新的中小企業,必須準確把握時機,掌握這種規律性,及時地開發出顧客所需要的新產品,才能不斷地贏得競爭優勢。新產品投放市場,主要依靠獨特的產品,優惠的價格和完善的服務來取得競爭力。客戶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確定的,同時又是不斷變化著的。這就需要企業把握消費者需求狀態,根據消費者需求的變動進行相應的技術創新。
對于中小企業管理風險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處在發展壯大期的中小企業,其管理者素質和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未來的經營發展。中小企業的企業文化,組織成員的認同度及組織協調能力,也是直接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因素之一。廣東省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數所占比重不斷上升,而中小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流動率大,技術能力低,成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之一。
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還將受到環境風險因素及財務風險的制約:今年來國家和廣東省頒布一系列法律及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但國際經濟趨勢慢慢復蘇。競爭對手的行對都將影響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近年來廣東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與科技活動經費支出雖然有較大增長,但占GDP總量只有2%-2.5%左右。雖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支持科技創新,而企業接收到的政府科技經費撥款只有30%左右,在企業總的科技活動經費中只占3.28%左右。雖然廣東省經濟在全國遙遙領先,但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不到。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①金融機構受一些政策與規定的約束,很難形成突破;②貸款給中小企業風險較大;③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很多價值是無形的,有型的,可以用作抵押擔保的很少。
2 用AHP法確定各風險因素權重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簡稱AHP)是美國運籌學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 AHP是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簡便、靈活而又實用的多準則決策方法。本文將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因素的權重。
2.1 構造遞階層次模型 據此將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歸類,構造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如表1。建立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判。采用專家打分的形式,按照1—9標度方法,確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和模糊關系矩陣。經有關專家對指標的評定,構造各層次指標的判斷矩陣并計算權重。其中每一標度對應的含義如表1所示。
將所有的風險因素分為5個子集:
U={U1(技術風險),U2(市場風險),U3(管理風險),U4(環境風險),U5(財務風險)}
其中:U1(技術風險)={技術先進性,技術成熟度,技術開發難度};U2(市場風險)={產品市場生命周期,產品市場競爭力,消費者需求變動};U3(管理風險)={管理者素質,技術人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U4(環境風險)={法律政策,經濟波動,競爭對手};U5(財務風險)={技術創新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
2.2 構造判斷矩陣 根據專家評判構造判斷矩陣A。
A1= 1 5 31/5 1 1/31/3 3 1 (C1,C2,C3相比)
A2=1 1/3 1/53 1 1/35 3 1 (C4,C5,C6相比)
A3=1 1/4 14 1 41 1/4 1 (C7,C8,C9相比)
A4=1 1/4 1/34 1 23 1/2 1 (C10,C11,C12相比)
A5=1 1/51/3 1(C13,C14相比)
2.3 得出權重:
W=(0.0951,0.3590,0.0432,0.3978,0.1049),
W1=(0.63,0.11,0.26),W2=(0.11,0.26,0.63),
W3=(0.167,0.666,0.167),W4=(0.125,0.569,0.306)
W5=(0.75,0.25)
通過一致性檢驗。
由此計算結果我們知道目前對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影響最大的風險因素是:市場風險及環境風險。
3 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進行風險的綜合評價
模糊集合理論(fuzzy sets)的概念于1965 年由美國自動控制專家查德(L.A. Zadeh)教授提出,用以表達事物的不確定性。這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本論文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廣東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將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分為5個等級:很大(0.9),較大(0.7),一般(0.5),較小(0.3),很小(0.1)。即評價集V=(很大,較大,一般,較小,很小),評價集的標準隸屬度V=(0.9,0.7,0.5,0.3,0.1)。
3.1 確定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和模糊矩陣:
R1=0.2 0.5 0.1 0.2 00 0.15 0.35 0.4 0.10 0.33 0.17 0.2 0.3
R2= 0 0.11 0.49 0.2 0.20.1 0.53 0.27 0.1 00.46 0.14 0 0.2 0.2
R3=0.1 0.03 0.47 0.3 0.20.66 0.24 0 0 0.10.15 0.37 0.25 0.23 0
R4=0.36 0.11 0.39 0.14 00.6 0.22 0.18 0 00.03 0.27 0.5 0.1 0.1
R5=0.65 0.15 0.2 0 00.2 0.35 0.25 0.2 0
3.2 一級模糊評價:
利用公式Bi=Ai*Ri分別對五個風險因素進行評價,得到模糊矩陣
R=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 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3.3 二級模糊評價:
評價矩陣B=A.R=(0.0951,0.359,0.0432,0.3978,
0.1049)*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0.35989,0.244,0.207,0.111,0.078)
=(■,■,■,■,■)
4 結論
按最大隸屬度原則,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技術風險是最大的。
計算綜合隸屬度:P=B*VT=(0.360,0.244,0.207,0.111,
0.078)*(0.9,0.7,0.5,0.3,0.1)=0.639,由此結果知廣東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較大。
參考文獻:
[1]葛新權,李靜文,彭娟娟.技術創新與管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77-281.
[2]范道津,陳偉珂,風險管理理論與工具[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89-106.
[3]程工.企業技術創新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24-66.
[4]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M].2000:20-34.
[5]王同律,王季云.企業技術創新管理[M].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141-158.
[6]華錦陽.技術創新管理理論與案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10,53-61.
[7]邵輝,趙慶賢,林娜.風險管理原理與方法[M].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115-121.
[8]胡正東.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研究[D].湖南大學,2003.
[9]周麗娜.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3.
[10]彭文清.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綜合評價與對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11]姜嵐,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風險及其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關鍵詞:中小企業 技術創新 風險管理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風險的類型
(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風險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風險主要是指在創新技術的產業化過程中,技術發展方向、發展速度及能達到的最終效果等領域存在的不確定性。主要涵蓋技術創新項目本身能否成功的不確定性和創新項目產業化生產能否成功等不確定性。
(二)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
任何技術創新的最終成果都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由于許多中小企業主要是在市場需求的多樣性變化中尋求發展機會的,因此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也就是說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在產業化的市場實現環節,會遭遇更大的市場不確定性。這種風險主要是由創新技術的市場潛在性、市場成長性引起的。對于技術創新項目和產品而言,市場能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的多少,中小企業很難做出準確估計。另一方面,中小企業也很難把握市場成長的速度與容納能力的大小,因此難以確定其未來的市場競爭力。
(三)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務風險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務風險主要是指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技術創新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使得企業蒙受損失。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時在獲得資金支持的渠道、資金預期回報、資金的投入及其持續性和技術創新收益分配等領域均存在較大風險。
(四)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管理風險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管理風險主要是指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過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導致創新失敗所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組織風險、意識風險、決策風險等。
(五)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風險
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跨越了企業的界限和控制范圍。因此對企業來說,不僅存在著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而且還存在大量的企業不可控制因素所導致的風險。
研究對象技術創新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風險測評
浙江偉星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偉星公司”)是一家以中高檔紐扣、拉鏈、金屬制品、衣架和塑料制品為核心主營業務的股份公司,是服裝輔料行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是中國服裝輔料行業的龍頭企業,是世界最大的紐扣生產企業之一。
針對偉星公司進行的技術創新項目,本文從技術風險、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三個方面進行風險分析。技術風險主要指偉星公司初始設計的技術方案能否成功;財務風險主要是指偉星公司的財政狀況能否支持創新資金的持續投入;市場風險主要是指市場能否接受偉星公司的創新項目。
以下將針對技術風險、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構建風險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技術創新的系統風險做更為深入的研究。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判斷矩陣中的數字含義如下:1代表同等重要,3代表較重要,5代表重要,7代表很重要,9代表非常重要。數字2,4,6,8的意義介于上面數字的含義之間。
根據3位專家的意見分別以市場風險為主導、技術風險為主導、財務風險為主導設計了3套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依據這三套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可以得到三套風險處理的候選方案。根據不同的候選方案,偉星公司能夠及時的調整企業的經營、生產、銷售、技術創新、資金使用等,對偉星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規避風險,提供了有益的指導作用。
在此,采用市場風險為主導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作專家賦值表,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偉星公司目前的狀況進行風險分析。該分析方法包括:B層對A層的風險、C層對B層的風險以及C層對A層的風險。
下面以A-B層為例,分析過程如下:
第一, 采用專家賦值法,對技術風險(B1)、財務風險(B2)、市場風險(B3)三個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得到判斷矩陣Ar。
第二, 將向量標準化,得到:
其中WA-B1=0.1507,WA-B2=0.274和WA-B3
=0.5753分別表示B1,B2和B3對A的影響。
第三,進行一致性檢驗:
,
λmax=3.0655,,RI
=0.58,
通過一致性檢驗。
同理可以得到:
B1-C1,C2,C3層的
其中WB1-C1=0.279,WB1-C2=0.6491和WB1-C3=0.0719分別表示C1,C2和C3對B1的影響。
B2-C4,C5,C6層的
其中WB2-C4=0.1884,WB2-C5=0.7306和WB2-C6=0.081分別表示C4,C5和C6對B2的影響。
B3-C7,C8,C9層的
其中WB3-C7=0.1047,WB3-C8=0.2583和WB3-C9=0.6370分別表示C7,C8和C9對B3的影響。
根據上述不同層次間相互作用的W值,可以計算出C層各因素對A層的影響。如C1對A層的影響可以通過公式WB1-C1×WA-B1=0.0421計算得到,詳細的結果見表2。
表2中B1、B2、B3下方的數字分別為技術風險、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在技術創新風險中的比重,依次為:15.07%,27.4%,57.53%。層次C的總排序一列中的系數即為各單因素的權重。從表2可以看出,新產品的市場需求(C9)對技術創新風險的影響程度最大為36.65%,其次是資金投入的連續性 (C5)為20.02%,再次是新產品的生命周期(C8)和技術的難度及企業技術力量(C2),其影響程度分別為14.86%和9.78%。
從上面的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場風險在技術創新風險中的比重是相當大的,主要是由于市場風險的累積性。技術創新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先進的技術必須與其他環節有效的銜接,轉換為新產品在市場上實現其商業價值,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技術創新過程。盲目的技術創新往往會導致失敗,企業在技術創新前首先應對各種市場因素做深入的研究,以此為基礎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這會大大減少技術創新的風險性。
研究對象技術創新風險管理策略
圖1至圖5是對上述定量分析的圖形顯示,根據圖形中的顯示結果,結合偉星公司的實際情況,本節設計了偉星公司技術創新的風險管理對策。
(一)走技術相關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場風險
由圖1、圖4和圖5可知,市場風險B3對偉星公司技術創新風險的影響最大,因此公司應該針對當前市場的具體情況提出合理的技術創新路線,走技術相關的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場風險。
公司面臨的主要競爭劣勢是產品較為單一及應用領域相對集中。因此,為分散市場風險,公司應實行技術相關多元化的發展戰略,在研發和經營銷售上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時利用公司完善的銷售網絡,避免單一和應用領域相對集中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加強研發投入與對外技術合作力度,分攤風險
由圖1和圖3可知,財務風險B2對技術創新風險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公司需要重視對技術研發經費的投入,這將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有利于新產品開發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項目優先投入,使公司掌握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技術。公司需要在發達地區創建技術開發中心,利用該地區的地理環境和人才優勢,吸引一批行業專家和技術研發人才到該中心工作,把偉星技術中心建成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服裝輔料專業技術中心。同時公司應該主攻拉鏈生產的關鍵技術,使拉鏈的主要生產技術水平和質量在最短時間內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創出中國著名的拉鏈品牌。
為保持技術不斷創新,公司應該采取多種多樣的技術開發合作方式,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廠商合作,聯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比如公司將籌劃與國內著名服裝設計公司合作,進一步提高公司的設計水平和層次,使公司的產品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并借助國外服裝設計公司的知名度,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使“偉星”、“翠珠”品牌能更快地成為國際著名品牌。
(三)建立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的企業文化
由圖2可知,評價指標中的技術的難度及企業技術力量對企業的技術創新風險影響是最大的。因此,公司除了與員工依法簽訂用工合同、提供合法的福利條件以外,還需要充分調動和鼓勵員工對技術創新的主觀能動性,讓員工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推動公司技術進步,改善經營管理,保證公司繼續在同類企業中保持領先優勢。公司應充分調動各層次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人力資源的潛能,形成一種努力工作,銳意創新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蔡根女,魯德銀.中小企業發展與政府扶持.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張俊喜,黃榮華,梁立邦主編.中國中小企業成長案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張瑤.技術創新風險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科技與管理,2005(4)
【關鍵詞】 聯盟組合; 科技型小微企業; 創新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6)03-0037-03
當前,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我國自主創新最活躍的主體之一,但其成長面臨融資難、不規范經營、自身能力匱乏、市場疲軟等一系列問題。國內外學者認為,通過開放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過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克服規模小等先天不足因素。因此,中小企業與外部多個主體之間組建聯盟、聯盟組合的協同創新效應、聯盟組合方式下如何影響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等成為新的研究視野。本文主要從聯盟組合成因及作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以及聯盟組合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三個方面展開述評。
一、聯盟組合概述
(一)聯盟組合的成因
聯盟組合是指焦點企業同時與多家企業建立多個聯盟關系的網絡組織形式。Goerzen(2007)提出了“結構洞”的概念。結構洞是指社會網絡中當兩者并無直接關系時,必須經由第三者才能形成聯系,那么與雙方關系都很密切的第三者就在關系網絡中占據了一個結構洞。占據結構洞的行為主體在網絡位置中不但能夠高效地獲取信息優勢,還可以控制資源和網絡信息在各主體之間的分配,以此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務與回報(Burt,1992)。通過聯盟組合的構建,焦點企業在建立廣泛聯系的同時,可在兩者無直接聯系的聯盟伙伴間占據更多的結構洞,并漁翁得利,從中獲取多樣化的網絡資源。
也有學者認為焦點企業在與多個伙伴構建聯盟組合的過程中,可以向潛在伙伴傳遞自己高合法性、資源多樣化的信號,從而提高自身吸引力,以在更加寬廣的范圍內選擇合作伙伴和與之聯盟的種類。Goerzen(2007)認為企業通過和不同的合作伙伴構建聯盟組合,不僅能形成多樣化選擇,而且可以通過與熟悉的合作伙伴締結新聯盟的方式,規避締結新聯盟可能產生的風險。Gulati(1999)認為焦點企業可以通過構建聯盟組合而得到更多聯盟伙伴的舉薦,通過現有伙伴的橋接與更多的潛在伙伴締結新的聯盟。
另有學者基于企業戰略傾向的視角,將聯盟組合產生動因的關注點集中于焦點企業,并認為聯盟組合產生的直接驅動力是焦點企業戰略傾向。Marino & Strandholm(2002)認為有較強創業傾向的企業通常會更為深入地發展聯盟組合。Gulati & Higgins(2003)進一步得出通常新成立企業在需要向股市傳遞重要的正面信號時,與眾多優秀企業建立更多聯盟關系也不失為直接高效的途徑,構建聯盟組合是其成功實施IPO的主要戰略手段之一。
(二)聯盟組合的作用
企業在應對激烈的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多面競爭時,聯盟組合可以給予更有力的支持。George & Zahra(2001)研究表明焦點企業在應對潛在的不確定性和各類風險的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聯盟運作可以幫助其獲得可觀的聯盟組合收益,且通常明顯高于單個收益。Hoffmann(2007)、Ozcan & Eisenhardt(2009)研究表明當焦點企業稀缺某種獨特或難以模仿的資源時,通常希望通過構建聯盟組合從外部獲取,或者獲得其他企業還未投入到聯盟組合的資源,同時提升焦點企業尚未投盟組合資源的潛在價值等,以創建協同效應來規避不確定性和分散風險,從而獲得盡可能大的總體收益。
聯盟組合有助于企業獲取或整合外部資源。Lavie(2007)認為通過構建聯盟組合,焦點企業能夠快速整合資源,進而提高資源可控性,提升價值創造力,最終提升創新績效。因此,擁有豐富經驗和豐裕資源稟賦的伙伴,焦點企業會更傾向于與之締結聯盟。Anand & Khsnna(2000)研究表明與多個聯盟伙伴發展多個聯盟,企業能同時獲取各類獨特或稀有的資源。Aduard & Gouvea(2010)認為通常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組建聯盟組合時,可以更好地接近并吸收利用國外多樣化的市場資源和有價值的創新技術,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定的基礎。
聯盟組合不僅在于整合資源和應對環境變化的優勢,還在于其整體大于各個聯盟的簡單相加,形成組合效應。Ozcan & Eisenhardt(2009)認為企業主管從一系列單個聯系逐步轉向從聯盟組合的整體來審視組合戰略,更能獲得高額的回報。社會網絡效應即為聯盟組合效應的展現,趙紅梅等研究表明R&D聯盟組合通常產生的網絡效應集中體現為組織學習效應、社會資本效應、知識轉移效應等。Ozcan & Eisenhardt(2009)分析表明“門當戶對”和“富者愈富”在聯盟組合模式下成為普遍存在的現象。社交網絡力量強或者擁有較高社會嵌入潛力的焦點企業更能展示自己的素質,更具有吸引力,更多企業愿意與之結盟,形成組合效應。
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因素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創新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撐。Graham Beaver(2001)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成功的關鍵即創新和戰略管理能力。曹興等(2010)更精練準確地提出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處于絕對的主導支配與核心地位。
(二)創新績效主要影響因素
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當前技術創新績效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創新能力、知識吸收能力、領導行為、資源整合力、聯盟多樣性、中小企業人才儲備共6項。
謝洪明(2012)實證研究表明企業網絡互惠程度對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Frans & Verbees(2004)分析了市場需求和創新對小公司績效的影響,認為創新活動可以有效促進企業業績的增長。朱霞、路正南(2014)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嵌入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關系強度(包括強關系和弱關系)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強關系對突破性的技術創新績效有明顯促進作用,弱關系對漸進性的技術創新績效有明顯促進作用。姜波(2011)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科技型中小企業關系型、任務型和變革型領導行為均正向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績效。科技型中小企業組織學習對技術創新績效具有正向作用。陳艷、范炳全(2013)以中小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結構方程建模實證研究開放式創新能力對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表明吸收能力、連接能力、發明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中小企業的創新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Zahra & George(2001)認為知識吸收能力能加強企業的創新和產品開發,進而提高創新績效。張公一、孫曉歐(2013)通過分析科技資源整合的重要性,探索了科技資源整合、擴散效應與創新績效的關系。基于252份汽車從業者的樣本研究,發現識別與獲取科技資源、整合與利用科技資源以及整合能力等通過擴散效應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績效有顯著正向作用。余菲菲(2014)通過多案例比較分析海翔藥業、達安基因和雙鷺藥業三家中小型醫藥型企業,研究表明:首先,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聯盟組合的多樣化和其技術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其次,對聯盟伙伴對象的選擇在創業初期會受創立背景差異的影響,進而聯盟經驗的積累、技術創新路徑的選擇都會隨之受到影響。李志紅、金生、祁龍(2010)分析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知識創造能力由人力資本開發、資本激勵和人力資本存量決定,從而影響其創新績效。
三、聯盟組合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
企業組建聯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升自身績效。因此,學者們深入地研究了焦點企業績效與聯盟組合兩者間密不可分的關系,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聯盟組合多樣性、規模、關系、質量等特征對焦點企業績效的影響。
(一)聯盟組合多樣性與企業績效
Lavie(2007)認為聯盟組合的要素稟賦可細分為共享資源和非共享資源,包括焦點企業與聯盟伙伴投入組合的共享資源、結盟伙伴的非共享資源、焦點企業的非共享資源。他以美國367家軟件企業所締結的20 779個聯盟關系作為樣本分析,得出聯盟組合要素稟賦對焦點企業的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在聯盟組合與企業創新的相關研究方面,學者們認為聯盟組合的類型多樣性、功能多樣性、資源多樣性、結構多樣性、國際化程度等因素均會影響焦點企業的創新實踐,但是他們在研究結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Leeuw(2011)基于480家機構的網絡數據,研究表明聯盟組合的伙伴類型多樣性與焦點企業漸進式創新績效呈遞減收益正相關;與激進式創新績效呈倒U型關系。汪瑋、王奎(2014)通過對182家企業的調研,認為聯盟組合的價值鏈廣度、伙伴質量與功能多樣化之間存在顯著相互影響作用,共同提升企業績效。Cui等(2012)認為聯盟組合的資源多樣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焦點企業的技術創新。江積海、李軍(2014)研究認為資源豐度、關系密度、關系廣度、結構強度等相關因素與創新績效并非簡單地呈直線性正相關,而與創新績效呈倒U型“悖論”關系。Jiang et al.(2010)研究發現聯盟組合的治理結構多樣性與其績效負相關。Lavie & Miller(2008)認為,S型關系存在于聯盟組合的國際化程度與焦點企業的績效之間。
(二)聯盟組合規模與企業績效
大多數國外學者的研究從企業層面(點)和聯盟關系(面)驗證了聯盟組合的多樣性與企業績效間呈倒U型關系,卻忽視了聯盟組合技術創新活動受到聯盟伙伴所處的制度環境與創立背景差異性的因素影響。Faems等(2012)認為每個聯盟成員對聯盟組合績效的貢獻會隨著規模擴大而減少,同時焦點企業協調聯盟的能力隨著數量的增加而下降。因此,聯盟組合的規模與焦點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創新能力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而現有研究多關注于聯盟組合的規模與績效的關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Hoffmann(2007)認為聯盟組合的規模越大越可能實現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另外,Gulati(2007)則認為相比于大規模聯盟組合,若小規模聯盟組合擁有高效率、高素質伙伴、大寬度,反而更能在發生較低成本的同時獲得較好績效。
(三)聯盟組合關系與企業績效
Swaminathan & Moorman(2009)認為相較于聯盟組合的規模和質量,聯盟組合關系對焦點企業價值創造的影響更為顯著。Parise & Casher(2003)認為當可提供互補性產品、可相互學習、相同的網絡這三方面的能力貫穿于聯盟伙伴之間時,則正向協同效應會隨之產生;相反,聯盟伙伴之間是競爭關系時,聯盟組合就會產生沖突效應。孫彪、劉益、鄭淞月(2012)研究表明聯盟知識創造和聯盟知識共享對聯盟創新績效的影響分別呈線性正向關系與倒U型曲線關系,兩者在聯盟社會資本與創新績效之間起中介連接作用。沈灝、李垣(2010)從聯盟關系視角出發,通過對127家德國聯盟企業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對假設進行了檢驗,研究發現聯盟伙伴間的依賴關系和沖突關系對企業創新績效存在截然不同的影響,前者對創新績效存在倒U型影響,后者對創新績效存在負向影響,二者關系間的交互作用負向影響創新績效。王瑛(2011)得出聯盟伙伴間的互動行為受到聯盟企業的知識轉移相關因素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組合的創新績效。
(四)聯盟組合下影響企業績效的其他因素
詹也、吳曉波(2012)認為不同的聯盟組合配置戰略對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不同。聯盟組合配置戰略的框架基于資源的冗余性、關系的緊密性和伙伴的競爭性三個維度提出,研究表明多元化聯盟組合戰略強調形成多元、開放的組合,能有效加快資源整合及產品開發,從而聚集企業發展的戰略資源,最終為自身在聯盟網絡中行業地位的提升奠定基礎;而聚集式聯盟組合戰略強調不是利用聯盟組合創造更多的新產品和新模式,而是更偏向于協調與平衡多個聯盟伙伴之間的關系,并使各個聯盟中的收益分配達到最大化。二者相反的管理觀點對聯盟組合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也將呈不同的影響。符正平、彭偉、劉冰(2011)基于跨時視角探討了聯盟組合過程特征對績效的影響,即有規律的聯盟組合活動節奏和活動同步性會對企業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評述與展望
就目前研究來看,國內外學者更樂于探討聯盟組合本身的特點,或從多角度探討聯盟組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且上述研究選擇的案例多是大型企業甚至是跨國企業,缺乏一定的實用性。例如,多數學者從整體上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聯盟組合進行研究,卻忽視了科技型中小企業基于不同視角組建創新聯盟的具體方式。再者,由于我國小微企業發展較晚,且處于扶持中,我國學者對小微企業聯盟組合是如何影響其創新績效的研究偏少,沒有作出進一步的細化和深入,相關研究結論也存在爭議性。因此,在現實情況下,科技型中小企業聯盟組合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績效,以及大中型企業如何扶持與引導小微企業的發展等問題值得學者們進一步探討與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瑋,王奎.戰略聯盟組合與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創業機會理論的視角[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64-73.
[2] 姜波.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與企業社會資本的關聯機制研究:基于技術創新績效信息披露的調節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64-68.
[3] 朱霞,路正南.KIBS企業嵌入強度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技術創新績效影響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8):142-146.
[4] FAEMS D, JANSSENS M, NEYENS I.Aliiance portfolios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Connecting structural and manageriaperspectives[J].Group and OrganizationManagement,2012,37(2):241-268.
關鍵詞: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
基金項目:2015年河北金融學院大學生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DXSKYY2015016)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環境研究
收錄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科技型中小企業界定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以高新技術及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轉化和銷售經營為主體業務的中小企業,是一種知識、技術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創新為核心的企業實體,它富于創新,具有靈活的高科技產品開發研制機制和經營機制,具有靈活快速的市場適應能力,是整個社會的中小企業中最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企業。
為了加強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與管理工作,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河北省政府制定了《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該辦法認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具體標準如下:1、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在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在40,000萬元以下;科技服務業企業: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在10,000萬元以下;其他行業企業:依照國家有關中小企業的劃型標準。2、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20%以上。3、企業上年度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2%以上并具有持續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4、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專有技術或創新集成能力,且形成產品或服務。
二、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現狀
(一)行業創新發展不均衡。通過調查發現,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多處于第二產業,其中制造業、采掘業與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排行業前三名。調查還發現保定市59.06%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涉及的技術領域為新材料技術領域,而當今發展最為迅猛的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的占比僅為1.34%。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行業發展不均衡的現狀。
(二)創新形式主要是模仿創新,而缺乏自主創新。創新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所在,而技術創新又是創新的核心。根據調查得知,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形式主要是模仿創新,占比為37.18%,相對于5.13%的原始創新來說,企業更加傾向于模仿創新。這樣,就必然導致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整體技術創新水平較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企業僅有1.95%。技術研發能力弱是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主要內在原因,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實力嚴重不足,有四分之一的企業甚至沒有設置研發機構,這就導致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大多處于模仿創新階段、自主創新能力弱、創新水平差的狀態。
(三)缺乏技術開發戰略思想,研發費用投入少。擁有持續不斷的技術開發積累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但就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來說,企業高層缺乏技術開發的戰略思想。據調查數據得知,只有26.32%的企業有較為詳細的技術發展規劃,有超過半數的企業除了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外,只有一個甚至沒有后續的新產品和服務。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將其大部分資金投入到購買機器設備的環節,研究開發費用的占比僅為12.42%,如此少的資金投入必然會影響到技術創新的質量,甚至會導致技術研發人員的消極情緒。
(四)缺乏完善的人力資源機制和激勵機制。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有幾個特點:就人力資源規劃來說,只有9.94%企業擁有3年及以上的人力資源規劃,大部分企業缺乏長期的人力資源規劃;就人員結構來說,有68.21%的企業總經理來自于企業創辦人或領導家族成員,人員結構不合理;就人才類型來說,有34.44%的企業亟須研發人才,研發人員稀缺。配套的激勵機制可有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促使員工創造更多的價值。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對于員工的激勵方式大都處于物質激勵階段,通常給予加薪的獎勵,部分企業給予股權激勵或技術入股的獎勵,缺乏精神層面的激勵。
(五)融資渠道不暢。融資包括兩個方面,內部和外部。外部又包括向銀行貸款、向民間機構借貸、獲得風投資金支持等。據調查得知,保定市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因為企業規模小、成長性差、技術優勢不強等原因造成融資不暢。75%的企業沒有得到過風險投資基金扶持,49.01%的企業因為融資困難太大而放棄吸引風險投資,44.08%的企業因為沒有足夠的抵押貸款而無法獲得銀行貸款。這些數據都說明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環境需要改善。
三、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環境主要影響因素
(一)企業家創新意識和創新戰略。企業家是企業內部技術創新的倡導者、推廣者和領導者,是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最重要的因素。通過調查分析得知,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只有1.95%的企業擁有較強的技術創新的戰略思想和戰略格局。作為一種高級的人力資本,企業家的創新愿望和創新傾向的強烈與否對技術創新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二)人力資源管理。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不完善,人員結構不合理,缺乏大量的研發創新人才。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小導致對研發創新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又由于企業資金實力欠缺使得公司對后期的人才培訓環節不夠重視,再加上后期的內部激勵機制不完善,造成人員流失率高,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企業進行創新研發活動。
(三)研發投入。研發投入通常包括資金投入、購買新設備、購買原材料、購買相關技術、建新實驗室等,其中資金是科技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基礎和首要資源,足夠的資金投入是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得以順利開展和長期維持的關鍵。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對資金的依賴貫穿于整個技術創新活動的始終,從研發人員的培養和使用、研發中心或實驗室的建設到中間試驗與新產品的推廣都需要大量資金的強力支持。
(四)技術創新實力。技術創新是保持企業長盛不衰的根本保證,而目前許多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持續創新能力弱的問題。大多數企業的技術水平僅處于省級先進或一般水平,技術研發機構的水平更是一般甚至沒有。即使是采用技術引進的方式提高創新力,也只是進行技術入股或購買設備,并沒有引進創新人才從根源上提高企業技術自主創新實力。除與國內企業、國內科研機構合作外,較多的企業并沒有與國內外高校或其他科研機構進行合作,這同樣導致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保持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
(五)市場環境。技術創新是與市場緊密結合的行為,需要在企業創新產品的不同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創新。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都會影響企業創新。市場對于某種產品或服務需求增大時,企業會根據市場加快創新研發速度,當競爭者推出新產品或服務得到更多的消費者時,企業也會迫于壓力不斷研發新技術。總而言之,市場不僅決定企業未來創新方向,也會增加企業技術創新的數量和質量。
(六)政府政策環境。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如果沒有完善的政策法規在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給予相關的指導和幫助,企業很可能中途“夭折”。因此,政府政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影響巨大。2015年,河北省印發《關于財政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十項措施》,提出要把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重要抓手,加快轉型升級。主要包括: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吸引省外人才來河北省創業、發展股權投資、拓寬融資渠道和實施風險補償等。
(七)融資與風險投資環境。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總會不斷地發生對固定資金和流動資金的需求。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主要來自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小,沒有足夠的抵押無法獲得銀行貸款;另一方面企業因為融資太難沒有得到過風險投資,而美國的相關研究已經表明風險資本投資與技術創新存在著很強的相關性。由此可看出,融資與風險投資環境嚴重影響著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
四、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環境改善建議
(一)企業家應提高創新意識,制定創新戰略。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戰略是大多數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持續創新的瓶頸。增強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意識,就需要分享創新成功案例,明確創新重要性;完善創新愿景、戰略和使命;隨時注意和監控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進展情況。
(二)增加研發投入。研發投入過低是制約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應該將研發放到企業戰略的高度,增強研發費用的投入,注重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和工藝的開發,優化研發資源的配置。同時,還需要對研發管理體系進行有效控制,提高研發資金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
(三)設立技術研發機構,加快產學研合作。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往往受到其研發資金、研發平臺和創新人才的限制,企業應設立技術研發機構,與高等院校和大型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這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節約技術創新成本并提高創新效率的關鍵。
(四)調整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吸引并培養創新型人才。保定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現階段人力資源管理主要工作是:改善人才結構和比例,增加技術研發人員比例;建立員工培訓制度,從企業內部培養創新型人才;完善激勵機制,一方面留住企業自身員工,減少員工流失率,另一方面吸引外部技術創新型人才,為企業注入新的創新源泉。
(五)把握政府支持創新時機,加快創新發展。保定市政府制定了許多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如《關于支持企業創新的八條措施》、《保定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保定市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管理辦法》等等。政府針對不同特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都有相應的優惠政策。企業應該緊緊抓住這個好時機,利用政府給予的稅收、融資等優惠政策,加快創新進程。
(六)成立創新協會,謀求共同創新發展。個體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都比較差,各行業可分別建立創新協會,企業間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創新水平。創新協會可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平臺,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交流、市場數據分析和知識學習的網絡信息平臺,滿足不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需求。
(七)進一步加強政府作用。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保定市政府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明確政府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完善和落實優惠政策、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政策扶持等。
(八)拓寬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拓寬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是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有效途徑。(1)政府部門設立金融機構,幫助中小企業籌資和融資;(2)建立風險投資基金;(3)銀行信貸。銀行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出專項信貸模式,改變授信額度和信貸業務流程,增加多樣性和可選擇性。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和高回報的特點,這與風險投資追求高回報的特性是一致的。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科技企業的成熟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其高效、成熟的風險投資體系。近三年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采用引導創業投資機構共同參股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方式支持企業創業,這與國外政府行為的風險投資做法是一致的。相對而言,國外風險投資資助中小企業研發與創新在方式、資金來源、外部環境上都優于我國,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
一、我國財政階段參股科技型中小企業現狀
階段參股是我國政府主導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項目的資助方式之一,是對少數具有創新內涵、后續創新潛力、預計投產后具有較大市場需求、有望形成新興產業的項目,采取股權投資的方式予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引導基金的參股比例最高不超過創業投資企業實收資本的25%,且不能成為第一大股東。引導基金投資形成的股權,其他股東或投資者可以隨時購買,自引導基金投入后3年內購買的,轉讓價格為引導基金原始投資額;超過3年的,轉讓價格為引導基金原始投資額與按照轉讓時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計算的收益之和。
2009年4月,由科技部、財政部批準的第一批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股權投資項目承擔機構,與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中心簽約,使階段參股方式得以正式實行。至此,階段參股方式以引導基金為依托在我國運用開來,2009年融資規模為12.97億元,引導基金出資額為1.5億元。
但我國政府主導的股權投資方式仍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政府財政出資的引導基金部分占比較高,2009年引導基金出資額平均占募集金額的平均比例為11.6%,有的項目高達20%,引導示范作用不明顯;其次,財政資金的投入基本屬于無償性質,并不按照市場經濟規則合理地獲取經營收益,財政資金無法保值增值,不利于政府對科技型中小企業股權投資支持的長期開展,也不利于培養企業的回報意識;最后,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不完善,IPO、股份轉讓、并購、破產清算多元化的風險投資退出機制在我國尚不能有效運行。
二、國外政府行為的風險投資資助中小企業創新的做法
在西方發達國家,風險投資是一種向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建企業或中小企業提供股權資本的投資,是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最有效的支持方式之一,因此各國政府紛紛通過風險投資支持中小企業創新與研發。
1、加拿大國有發展銀行(BDC)的風險投資計劃。加拿大國有發展銀行是聯邦政府全資的銀行(皇家法人),由聯邦工業部主管。該風險投資計劃主要支持早期中小企業,投資設計原型和概念(R),以促進經濟發展,安排勞動就業。在資金管理與使用方式上,一般BDC投資比例占30~60%,5~7年后退出;投資額度在100萬加元以上,視企業情況可以滾動;企業上市后BDC股份不低于25%,BDC參加董事會,但根據不同案例決定是否做投資牽頭人。
2、英國RVCF基金。英國RVCF基金是由英國貿工部小企業服務局(SBS)在英格蘭九個區各扶持一個地區性風險投資基金;基金總規模為2.8億英鎊:SBS出資8,000萬英鎊;歐洲投資基金出資6,000萬英鎊;將向私營機構投資者募集1.4億英鎊,占50%。RVCF基金主要面向小企業,為其及時有效地提供資金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九個區內競標產生的合作伙伴,以有限合伙制形式成立;SBS對RVCF要求6%的固定回報,但在退出時,政府資金擁有優先權;在對外募集資金落實后,政府資金才能到位。
3、新加坡技術開發基金。該基金由新加坡國家科技署設立的技術開發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該公司為處于萌芽期和種子期的技術型中小企業提供風險資本,主要面向私人企業者和具有可觀發展前景的技術型企業。在資金使用和管理上,完全由技術開發基金管理公司進行決策。
4、德國高技術小企業風險投資計劃(BTU)和德國聯合投資計劃(BJTU)。這兩個投資計劃均是德國政府由國家銀行(KFW)所屬技術投資公司(TBG)作為投資主體,并負責具體運作實施的。BTU計劃主要向擁有創新產品或服務的企業提供資金,主要面向成立10年之內、雇員最多50名、年營業額低于1,000萬馬克的企業。政府最大投資額為300萬馬克,最長期限為10年;先決條件是其他投資者必須投資至少同樣數額的股權資本;TBG的股權隨時可以按30%的溢價賣出。BJTU計劃也是由TBG直接作為風險投資進入小企業,以吸引其他投資,政府最大投資額為100萬馬克。3年內私人投資者有兩種期權可以選擇:將全部投資按40%折價賣給TBG;按25%的溢價收購TBG的股份。
5、法國種子基金。該基金資金來源如下:法國研技部投入20%基金資本,國內銀行為25%,1/3以上必須是私人資本;國家投入的20%來自出售企業中國有成分回收的資金。法國種子基金主要面向國家科技成果推廣署認定的企業,為創新企業提供啟動資金。該基金是以招標方式對企業予以資助,投入的種子資金最長12年要退出,退出方式有:賣給其他基金、上市和大集團收購等。
6、澳大利亞創新投資基金計劃。該計劃由澳大利亞產業研究與開發委員會負責,立項后再由其他機構(包括一般商業機構)管理,管理費為項目投資的3%~4%;政府直接投資于風險投資基金,基金存續期一般為10年。該計劃通過直接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向處于發展早期的小企業提供權益性的風險資本,以促進研發成果的商業化。資金投入方式為股權投資;資金從項目開始贏利起回收,最長不超過10年;基金60%的資金必須在5年內投出。風險投資成功,政府投資和民間私人投資均應予以償還,政府優先獲得本金加定息(即聯邦政府長階段債券的年利率6.15%)及10%的利潤,民間投資人和基金管理公司按80∶20的比例分享其余利潤。
7、新西蘭風險投資基金計劃。該計劃的資金通過一系列獨立投資基金進行投資;基金由政府的投資和私營部門的風險資本構成,并由私營部門的基金管理人管理。該計劃主要面向高技術創業企業,對種子期和初創期的企業進行投資,目的是鼓勵更多企業走上全球化發展道路,培養一批風險創業人才,促進創新成果的商業化。
8、瑞典ALMI基金。ALMI基金根據議會法案,由中央政府直接安排預算設立;一般存續周期為10~20年,期滿后基金結束,評估其效果,再根據需要重新設立。ALMI基金面向早期發展階段的企業,目的是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和鼓勵新企業產生。資金使用主要是為企業提供貸款和貸款擔保,最小貸款額度為5萬瑞典克朗,最多可達現金投入的30%;ALMI國家投資公司與其他商業銀行按1∶4比例捆綁投資。
綜上所述,各國政府行為的風險投資以計劃或者基金的形式對中小企業進行扶持。在運作方面各有特色:以北歐國家為主,較多地采用政府財政資金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新西蘭等國則采用國家資金與銀行金融機構和私人資本結合成立風險投資基金,政府不參加管理,主要委托于基金管理人;加拿大等國以國有金融機構為主特別是國家政策銀行開辦風險投資業務;另有德國等成立國有或國有資本控股的風險投資公司。運作形式雖然不同,但各國的支持方向和管理方式則大致相同,即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以新建企業、技術創新為主;政府資金的管理與使用既體現政策導向又要求一定的收益。
三、國外政府行為的風險投資資助中小企業創新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與我國財政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階段參股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狀況比較,不難發現,國外政府行為的風險投資對中小企業創新的資助給予我們如下啟示:
1、資金來源廣,方式多。國外的風險投資既有單一的政府財政資金,也有財政資金與銀行和私人資本結合及國有政策銀行等,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如歐盟建立的“政府導向型”風險投資基金,政府出資少量的種子基金,基金的主要來源可以是機構投資者、商業銀行和個人投資者,政府只發揮資金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2、風險投資基金大多都按基金或風險投資的方式進行管理。資金的管理和使用,除體現政策的導向作用外,還按照市場經濟規則經營并合理地獲取經營收益。如英國RVCF基金要求資本有6%的固定回報,德國風險投資計劃要求其股份按溢價25%~30%出售,澳大利亞創新投資基金計劃要求投資成功后獲得本金加定息及10%的利潤,此類做法對企業有一定的鞭策作用,也有利于基金規模的壯大,能讓更多本國的中小企業在創新研發中受益于財政資金的支持。
3、國外資本市場發達,風險投資能及時退出,而且方式多樣。如,IPO、股份轉讓、收購、破產清算等,完善多元化的資本市場為政府行為的風險投資撤出提供了多種選擇,是風險投資良性循環發展的保障。因此,我國財政參股科技型中小企業,應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廣泛參與;同時,財政資金應要求一定的回報,以使其規模不斷壯大;還應不斷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并加強風險投資法律法規建設,使其有一個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
(作者單位:1.河北金融學院;2.河北省科技金融重點實驗室)
主要參考文獻:
[1]陳四汝.政府激勵科技企業融資新格局[J].中國科技投資,2006.4.
【關鍵詞】中小企業;集群融資;民間資本
一、國外研究現狀
(1)關于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國外關于企業集群的研究已經持續了近百年的時間,經過韋伯(Alfred Weber,1909)直至克魯格曼(1995)等人的產業區理論,以及斯科特(1992)、波特(Porter,1990)等人的新產業空間組織理論的不斷演進,企業集群理論日臻完善。關于集群融資模式研究有:Schmitz和Musy
ck(1994)研究發現地方銀行對解決集群內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作用;Altenbury和Meyer-stamer(1999)對拉丁美洲的實證研究認為促進群內結網合作以及集體擔保的機制是最為有效的方式。Didar Singh(2006)將印度紡織工業園中小企業集群為解決中小企業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難題的經驗作了整體的分析和介紹。(2)關于民間資本投資。國外關于民間資本投資研究不多,更少有比較系統的實證分析。關于發達國家引導民間資本參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究方面:美國放松了對經濟活動的限制,為民間資本創造了投資機會;歐盟也大力鼓勵私人投資創辦中小型科技企業;日本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租稅特別措施法》,有效調動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1)關于中小企業集群融資。一是對集群融資優勢的研究:王曉杰(2005)認為通過在企業集群內建立互助擔保聯盟,可以充分發揮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優勢;陳曉紅等(2008)采用實證研究對集群內中小企業社會資本與融資便利度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社會資本與融資便利程度正相關的結論;羅正英(2010)探討了中小企業集群信貸融資的內生優勢,分析了中小企業集群信貸融資優勢得以發揮的條件。二是對集群融資模式的探討:高連和(2008)提出集群財務公司擔保制是能充分體現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關系融資優勢”和“整體融資優勢”的關系型融資模式創新;謝冰、蔡洋萍(2008)在分析我國開發性金融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模式的基礎上,基于集群效應對現有的開發性融資模式進行了創新;蔣志芬(2008)認為中小企業集群融資可以選擇團體貸款模式、互助擔保模式、企業間融資機構模式和區域性中小企業商業銀行模式;陳時興(2009)認為應擴大村鎮銀行試點范圍,加大村鎮銀行對民營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三是對集群融資制約因素的研究:陳勇江(2009)分析了長三角民營中小企業的民間融資困境根本上源于三個維度的制度缺失:法律制度缺失、金融制度缺失與文化制度的信任缺失;嘉思瑤、宋若峰(2009)認為在制約中小企業從正規金融機構融資的內外部因素難以克服的情況下,造成相當多的中小企業轉向對民間資本的依賴;李新華(2010)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既有宏觀政策適用不公、融資外部環境制約、正規金融的信貸約束等外部因素,也有信息不對稱、企業自身治理機制、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內部因素。(2)關于民間資本投資。金滿濤
(2007)、張月(2007)提出教育成為民間投資的新領域;黃一嵐(2007)對浙江省民間資本發展進行了研究,指出浙江民間資本存在結構過于單一、大量的民間資本處于“休眠”、“半休眠”狀態現狀,提出開放民間投資新領域、拓寬融資渠道等發展浙江民間資本對策。蔣麗(2010)分析了金融危機背景下應加大金融創新力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民間資本拓寬投資渠道。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1)對溫州民間投資的發展及運作機制作了專題研究,研究內容是溫州民企入股投資在各縣市合作銀行、聯社改制參股、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組建等。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融資的優勢、融資模式及融資制約因素等方面。總的來說,中小企業集群融資一直不是國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可能是由于經濟發達國家的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的金融環境寬松。國內大部分學者都圍繞集群是否具有融資優勢、該采取怎樣的模式開展集群融資而展開討論,缺少實證數據和現實案例的論證,缺乏具有普遍實用性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也主要依賴定性分析。國內對于民間資本總量、規模、比例等的研究很多,但是缺乏民間資本投資結構的具體分析,在具體投資的行業、產業的規模、比例等分析得較少。
參 考 文 獻
[1]嘉思瑤,宋若峰.中小企業民間融資行為探討[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4)
但是,中小企業在追求創新的同時,如何適應和規避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提煉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此話題,《中國經營報》專訪了知名實戰營銷策劃專家、蒙虎營銷策劃機構總經理、蒙派營銷領軍人物、蒙派營銷策劃第一人、中國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價值中國特邀評論專家、中國標志性品牌評選專家委員會成員、《蒙派營銷》一書作者韓耀國先生。
【記者】:韓總您好,非常感謝您能接受我們《中國經營報》的專訪!
【韓耀國】:不客氣!
【記者】:在您這么多年的營銷、策劃生涯中,您認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是什么?
【韓耀國】:以前人們認為中小企業發展的根本是核心技術,認為有了核心技術就成功了,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首先是市場意識、其次是核心技術、還有就是創新意識,這三點非常重要,市場意識是前提,根據市場來研發產品,而不是閉門造車,創新意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核心技術不是永遠都是核心,必須得不斷創新,在掌握了核心技術的同時還要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不懂市場,再好的技術又有什么用。
【記者】:在目前技術、產品、市場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您認為中小企業應如何提煉自己的競爭力?
【韓耀國】:在這里我可以給您舉個中小企業提煉競爭力的實戰案例,也是我們蒙虎營銷策劃機構2007年最成功的一個策劃案例,香港美倫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是香港商人劉氏兄弟在國內創辦的一家獨資企業。2000年后就把生意逐漸轉移到內地市場,尋找新的投資項目。當時劉氏兄弟當時看中了國內的一個專利產品——亮白納米稀磁牙刷,并以1500萬元的高價從專利發明人金文光手里買斷這個專利。
但是不懂市場營銷的香港人,雖然握有專利技術的金字招牌,卻不知道如何使用,一把有專利技術的牙刷竟然賣得比普通牙刷還便宜,沒有足夠的渠道,沒有系統的品牌傳播,不到兩年就敗下陣來,錢投了幾百萬,而2年銷售不到1000把,最后找到了以實戰策劃著稱的蒙虎營銷策劃機構。
2006年我們蒙虎營銷策劃機構接下這個項目后,認為香港美倫作為一個資金實力有限的中小企業,大投入做品牌是不現實的,走差異化的營銷策略是上策,而納米稀磁這個專利技術就是其核心的支撐。首先,要改變銷售渠道,避開競爭非常激烈且高成本的商超渠道,改走零售藥店渠道;其次,在價格策略上,也改變以往中低定價策略,改走高端策略,例如,5個刷頭的產品定價98元,充分支持其產品的獨特功能和專利技術。
經過一系列包裝和重新招商,重新上市的亮白納米稀磁牙刷在全國市場大獲成功,站住了腳。重新定位和包裝后的亮白納米稀磁牙刷,在渠道、定價、命名、包裝等各個環節都有效的突出了其專利技術的核心支撐,在細分市場上和特定的渠道中就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力。截止到2008年5月份,亮白納米稀磁牙刷已占領了國內85%的市場,并且針對三口之家亮白納米稀磁牙刷又推出“家庭裝”,熱銷全國各大城市,成為名符其實的口腔護理領導品牌,目前已出口美國、日本等國家,產品的品牌提升已列入下一步的戰略計劃,而經過蒙虎團隊重新策劃后,啟動全國市場的費用連30萬都不到,目前,蒙虎營銷策劃機構這個“差異定位、逆向招商——亮白納米稀磁牙刷上市策劃案”已被數十家企業和數家大學作為學習案例列入課本。
亮白納米稀磁牙刷就是把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提煉,并且將其商業價值最大化地挖掘出來,把其作為企業的核心支撐進行擴大、升華,企業的所有資源都圍繞這個核心來支配,最終獲得了空前成功。
【記者】:是的,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實戰策劃案例,而且香港美倫集團也是非常幸運的,能夠遇到蒙虎營銷策劃機構這樣有戰斗力的實戰團隊,相比較一些企業就沒有這樣幸運了,您覺得,這樣的中小企業該如何尋找突破口來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韓耀國】: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我認為中小企業只要抓住以下三點,就可以走在市場的前沿,那就是“市場突出細分化、營銷突出差異化、策劃突出實戰化”,在目前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如何發現潛在的消費群體,將市場進行細分,抓住適合自己產品的消費群體是成功的第一步,然后在營銷手段上要盡可能突出差異化,這樣更容易抓住目標群體,最后就是可以在適當時機借助外腦,現在國內的智業機構多如牛毛,第一種是玩理論,只會紙上談兵,只會拿別人的錢做策劃,如果哪一天讓他自己操作個產品,他就瞎了,而另外一種就是實戰策劃機構,比如目前業內都熟知的蜥蜴團隊,還有我們蒙虎團隊(蒙虎營銷策劃機構),玩得都是實戰,我們既給別人做策劃,同時也有自己的實戰營銷演練平臺,所以做營銷這一行必須得有市場實戰經驗,否則不行,誰都會說,關鍵在做。
【記者】:您覺得在與媒體的合作上,中小企業應該把握哪幾點?
【韓耀國】:就從產品的招商來說,一般的產品離不開依靠媒體招商,但首先要選對路,比如目前國內權威度較高的營銷媒體有《中國經營報》、《銷售與市場》、《商界》、《醫藥經濟報》、《現代營銷》等,如果與這些媒體合作的話,招商成功的幾率就非常高。
在英語中,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的簡稱是VC,與維生素c的簡稱Vc如出一轍,而從作用上來看,兩者也有相同之處,都能提供必需的“營養”。廣義的風險投資泛指一切具有高風險、高潛在收益的投資;狹義的風險投資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生產與經營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投資。根據美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的定義,風險投資是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具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的一種權益資本。
案例1 重慶江北通用機械廠從1995年開始研制生產大型氟里昂機組新產品,其具有兼容功能,并可以用其他冷凍液進行替代。由于銀行對新產品二,般不予貸款。重慶風險投資公司提供了100萬元貸款。兩年后,江北通用機械廠新產品銷售額達7000萬元。
天使投資(Angel Investment)是自由投資者或非正式風險投資機構,對處于構思狀態的原創項目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的一次性的前期投資。天使投資雖是風險投資的一種,但兩者有著較大差別:天使投資是一種非組織化的創業投資形式,其資金來源大多是民間資本,而非專業的風險投資商;天使投資的門檻較低,有時即便是一個創業構思,只要有發展潛力,就能獲得資金,而風險投資一般對這些尚未誕生或嗷嗷待哺的“嬰兒”興趣不大。
在風險投資領域,“天使”這個詞指的是企業家的第一批投資人,這些投資人在公司產品和業務成型之前就把資金投入進來。天使投資人通常是創業企業家的朋友、親戚或商業伙伴,由于他們對該企業家的能力和創意深信不疑,因而愿意在業務遠未開展之前就向該企業家投入大筆資金,一筆典型的天使投資往往只是區區幾十萬美元,是風險資本家隨后可能投入資金的零頭。
對剛剛起步的創業者來說,既吃不了銀行貸款的“大米飯”,又沾不了風險投資“維生素”的光,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靠天使投資的“嬰兒奶粉”來吸收營養并茁壯成長。
案例2 牛根生在伊利期間因為訂制包裝制品時與謝秋旭成為好友,當牛自立門戶之時,謝作為一個印刷商人,慷慨地掏出現金注入到初創期的蒙牛,并將其中的大部分(近95%)的股權以“謝氏信托”的方式“無償”贈與蒙牛的管理層、雇員及其他受益人,而不參與蒙牛的任何管理和發展安排。最終謝秋旭也收獲不菲,380萬元的投入如今已變成10億元。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勢頭迅猛,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增長點。政府也越來越關注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樣,這些處于創業初期的企業在融資方面所面臨的迫切要求和融資困難的矛盾,也成為政府致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有鑒于此,結合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特點和資本市場的現狀,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建立并啟動了政府支持為主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以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境。創新基金已經越來越多地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可口的“營養餐”。
案例3 蘭州大成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自運行一年來,主要進行產品開發,幾乎沒有收入,雖然技術的開發有了很大的進展。但資金的短缺越來越突出。當時正值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啟動,企業得知后非常振奮,選擇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鐵路車站全電子智能化控制系列模塊的研究開發與轉化”項目申報創新基金。為此,他們進一步加快了研發的速度,于1999年12月通過了鐵道部的技術審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正因為企業有良好的技術基礎,于2000年得到了創新基金100萬元的資助,它不僅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引導資金的作用。同年,該項目又得到了甘肅省科技廳50萬元的重大成果轉化基金,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干教師資助計劃”12萬元的基礎研究經費。2001年,針對青藏鐵路建設的技術需求,該項目被列入甘肅省重點攻關計劃,支持科技三項費用30萬元,
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難,大量企業嗷嗷待哺;一方面銀行資金缺乏出路,四處出擊,卻不愿意貸給中小企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銀行認為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風險難以防范。然而,隨著國家政策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植以及擔保貸款數量的激增,中小企業擔保貸款必將成為中小企業另一條有效的融資之路,為創業者“安神補腦”。
案例4 上海一家高科技公司屬國內一流藝術燈光景觀建設專業企業,開發了數十項產品。在強大的科技研發能力支持下,該公司業務發展迅速。與業務發展相伴而行的則是資金困境。工程類企業的行業特點是資金回籠速度慢,營運資金占用情況嚴重。但由于公司規模較小,又缺乏與銀行合作的信用記錄,獲得銀行融資困難重重。
2005年底,該企業得到中投保的提供保證擔保的8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由此,該公司近兩年取得了快速發展,2007年6~7月,該公司先后中標08北京奧運場館照明工程合同。
近年來,政府充分意識到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各省市地方政府,為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不斷采取各種方式扶持科技含量高的產業或者優勢產業。為此,各級政府相繼設立了一些政府基金予以支持。這對于擁有一技之長又有志于創業的諸多科技人員,特別是歸國留學人員是一個很好的吃“免費皇糧”的機會。
案例5 2001年在澳大利亞度過了14年留學和工作生涯的施正榮博士,帶著自己10多年的科研成果回到家鄉無錫創業。當無錫市有關領導得知施正榮的名聲,和他的太陽能晶硅電池科研成果在國內還是空白時,立即拍板要扶持科學家做老板。在市經委的牽頭下,無錫市政府聯合當地幾家大國企投資800萬元,組建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有了政府資金的鼎力支持,尚德公司有了跨越式發展,僅僅3年時間銷售額已經過億元,成為業界明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