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4 09:28:24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數字經濟與技術創新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1.加強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創新的背景
高素質的專業勞動力人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近幾十年來世界咅國所越來越重視的,尤其是加強對應用電子技術的教育的方法,由于我國應用電子技術的教育起步較晚,與世界咅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但是,近幾年來在我黨和政府的強力支持下,我國的應用電子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從應用電子行業的發展形勢來看,電子信息技術開始逐漸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咅個方面,它的重點發展趨勢是進一步以電腦計算機和微電子為依扦的模擬數字化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生和處理、接受和處理、發送和傳輸等顯示與執行都將開始全面進入到數字化的發展階段,從而也就由此衍生了咅種咅樣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器件以及新方法。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以及新技術的層出不窮,應用電子技術的產品制造工藝也隨之發生的很大的變化,計算機的嵌入式應用系統也開始逐漸轉變為電子技術為核心,并根據應用系統的相關具體要求,對電子系統的外圍硬件做出剪裁和選擇。而目前我國的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內容都相對落后,對于數字應用電子技術的培訓也十分欠缺,所培養的人才更是與社會實際情況所需要的人才標準存在很大差距隨著全國咅大高校的不斷擴招,每一屆畢業生的人均數量都在不斷上升,而且,由于每一年都會有未就業的大學生不斷累積,也就使得就業趨勢日益嚴峻,因此我們必須要對應用電子技術的教育進行創新改革。
2.現階段應用電子技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對實踐教學的認識程度不夠
雖然我國素質教育提前了很多年,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意識里仍是重視教學理論和知識的傳授,從而也就輕視了實踐教學的能力的培養,實踐課程旳教學還是需要投入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而且也較難進行組織,加之所要進行的實踐課程都不被重視,而這門新興的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又多是以基本實驗、重點實驗對象、內容以及范圍進行學習的,實驗的內容的制定又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由此也就造成了學生們輕視實驗的現象出現。而且,我們又不能只重視實驗課程的教學,而是應用有機地把知識總結和實驗培養相結合,同時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動手操作的訓練一樣重要。
2.2 教學實踐中存在實質性問題
由于應用電子技術的教育存在一定必須要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實際動手操作,這就要求學生必須要具備合格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可是,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往往也是學生最為缺少旳能力,教師在進行應用電子技術教育的吋候需要著重對這一點進行培養,這樣才能夠使實驗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缺少對學生實驗要求的嚴格管理,其中學生的實驗管理組織、實驗中的設備設施等都存在著管理不嚴格等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傾向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灌輸,而沒有注意到學生學習思維的培養,有時甚至忽視了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操作能力。
2.3 實踐教學內容落后
應用電子技術的教育中會有各種咅樣的影響因素存在,而我們的實踐操作手法和手段仍舊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并沒有把實踐教學中的計算機仿真實驗與電子產品的實習經驗等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結合,從而制約了實踐教學的教學成果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另外一般教學中教材內容還是相對較為滯后的,缺少正規合適教材指導,甚至沒有嚴格而配套的指導教材書使學生進行學習。
3.應用電子技術創新的方法
3.1 將實踐教學貫穿于整個理論教學中
長期以來,我國在應用電子技術教育中在理論上、思想上都存在著很多的誤區,多數都認為普通高校的教育是長期而正規的,因此,就出現了重學歷而輕經歷的現象出現,經過幾年的教育課程創新,對于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專業來說,很多課程的理論性較強,而它又和實際應用的關系十分密切,例如,“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等課程的理論教學,這些實踐性較強的科研項目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隨著章節的逐層展開也會將所要講述的課程內容變為核心內容,而不同的教材內容中的例子又較為零散。教學的實踐表明,我們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該教材和課程的重點要點。
3.2 循序漸進進行專業課程培訓
傳統的實踐教學都是單獨的以某門理論課程來設定的,學生進行多次的實驗都以驗證性為主的,而專業所需要的實踐能力也就得不到系統專業的訓練與培養,要想改善這個狀況,我們就需要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具有專業特色的培養和訓練,并按照教學的內容與規律制定出詳細而又層次的規劃,合理組成教育內容體系,形成既獨立又互為聯系的教學內容。并在形成的過程中結合專業性的教學內容,使教學課程的設計和認知更為專業,使學生在掌握了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能夠進行系統綜合的培訓。
3.3 突出創新核心能力的培養
我們要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將專業的核心能力作為教育的培養主線,將技能的考核作為主要培養內容,并整合傳統的學科內容,構建一個以核心培養能力為主的中心目標而努力。而且還要堅持實踐與理論并重的原則,對于實時操作性強的課程,學生要掌握好知識與技能的統一,教師要做到邊講邊演示,學生做到邊學習邊練習。還要堅持實踐能力與考證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專業職能素養,充分利用應用電子技術的培訓多多進行資格證的考核。
4.結語
【關鍵詞】林密種子;精選技術;引進;創新
我國在林木種子加工技術與設備的研制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其水平仍然停留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根據相關調查表明,我國僅有少數幾個省針對林木種子的設備進行了研究,使用的設備與技術都是以農作物種子為基礎而研制成的,這種設備的處理精度相對比較低,并不能夠保證林木種子質量。例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虎年生林業科學園研制出了1QLS-50林木種子精選機,這種設備在實際工作中只能夠將種子的一部分雜質去除,并且無法將其中有缺陷的種子分離出來,當經過該設備處理后的種子仍然無法有效的提高其發芽率。除此之外,這種設備在運行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工作強度相對較大、環境惡劣、種子處理質量不高、技術含量低等,并不能夠達到工業化容器育苗的要求。
國外發達國家針對這一方面已經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芬蘭LANNENPLANT SYSTEMS公司與瑞典BBC公司在林木種子精選設備方面的引入,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這充分說明了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因此國需要引進芬蘭與德國的相關設備與技術,然后根據我國林木種子的特點不斷創新與改進,從而研制出一臺適合我國林木種子精選的設備。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新設備可以通過林木種子顆粒的大小、尺寸的大小、飽和度等,通過振動時多層篩網首先將不同粒徑的林木種子進行分類,然后采用相應的計量器對飽滿種子進行測量,再次對未成熟的種子進行選擇與分析,采用空氣流的大小來對其中的種子進行精確分析,最后再采用PREVAC技術來對精選過后的種子進行篩選與分類,這就有效的提高了林木種子的精選質量。這種設備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實現自動化操作,減少了人力的投入,有效的降低了工作的勞動強度,經過精選設備篩選過后,林木種子的發芽率有了顯著的提高,達到了工業化容器育苗的目的。
一、林木種子精選技術引進的優點
1、由芬蘭LANNEN PLANT SYSTEMS公司生產的林木種子精選設備。這種林木種子精選設備也就是通過種子的重力來對其種子進行篩選。也就是說,在不同飽和度的種子種,采用極限漂浮速度的原理,通過氣流以及空氣動力學特征直接將林木種子中存在缺陷的雜質分離出來,提高林木種子的發芽率與潔凈度。當林木種子精選完畢之后如果還存在機械損傷的種子,那么我們可以采用PREVAC技術將種子進行分離,最后選擇質量最好的進行培育,從而有效的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2、由瑞典BBC公司生產的林木種子精選設備。這種設備由于安裝有孔徑合理的多層篩網,然后通過篩選的方式將林木種子中的空殼、不飽和的種子以及存在夾雜物的種子進行篩選,從而提高林木種子的精選質量,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二、我國林木種子精選設備存在的技術問題
通過引進新設備對我國傳統的精選設備進行分析與改進,通過改善之后,林木種子的顆粒相對比較均勻,降低了林木種植的破碎率,提高了高品質種子的技術要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這種新改進的設備在選擇林木種子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高的適應能力,在林木種子以及花卉種子中同樣適用,提高了林木種子的發芽率與飽和度。
三、林木種子精選設備的技術創新要求
首先,芬蘭LANNENPLANT SYSTEMS公司與瑞典BBC公司在進行重力風選及篩選過程中都應該采用分臺設備處理的方式來進行處理,而在新設備研制成功之后,我們是將重力風選及篩選直接簡化成一個設備,這就提高了機械設備的緊湊性,有效的提高了其運行質量。
其次,對重力風選原理進行改進與創新,所引進原設備采用從低部吹進空氣使種子懸浮分離,新設備要求采用負壓式重力風選原理,其分離效果較懸浮分離效果更好。
再次,設備適用性廣,操作簡便,形林木種子及花卉種子。可處理各種顆粒形林木種子及花卉種子。
最后,設備比國外同類設備性能更優,耗能低,價格是其1/3―1/4。
四、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比較
分別對新研制的林木種子重力分選與凈種分級一體機(HFA新設備)、湖南省林業科學院原有分選機(1QLS一50)、芬蘭的LANNEN公司生產的分選機(LANNEN)和瑞典BBC公司生產的分選機(BCC)四種精選機的主要技術參數(見表1)、經濟指標等技術參數(見表2)、分級效果等性能進行比較(見表3)。
從各技術參數可以看出,新設備吸收了引進設備重力風選新技術,對原設備的篩選原理進行了改進與創新,同時增加了去石功能,從而,提高了新設備的日處理能力和精選種子的技術指標。從經濟技術指標中可以看出,新設備的費用只有引進設備的1/4―1/3,因此,新設備具有非常大的價格優勢,適合我國林業大國的國情,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市場。
四、結束語
(1)對芬蘭LANNEN公司生產的精選設備從低部吹進空氣使種子懸浮分離的重力風選關鍵技術進行創新,在1QLS-50林木種子精選機中采用負壓式重力風選原理,提高種子分選效果。通過吸收瑞典BBC公司生產的精選設備往復式篩選分級處理關鍵技術,對國內1QLS-50林木種子精選機篩選分級處理技術進行改進,在同一臺分選設備上實現重力風選與篩選處理原理相整合的林木種子精選一體機。
(2)新設備精選種子質量指標明顯提高,可滿足林業用苗木工廠化容器育苗所需高品質種子的技術要求。精選種子廣適性強,基本滿足各種林木種子及花卉種子;日處理能力50kg以上;精選后種子凈度達98%以上,破碎率小于0.5%,飽和度達到98%以上,種子發芽率達到85%以上。同時,該設備性價比高,適用性廣。適合我國林業大國的國情。
參考文獻
[1]姜以斌,牟光輝,周志權,郭錦山.介電式林木種子清選機分選原理的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03(04)
【關鍵詞】數字背景;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252-01
一、數字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的重要性
在數字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的重要性日漸顯現。首先,高校圖書館管理服務模式落后。人工檢索和查詢是傳統高校圖書館的核心管理手段,極易出現偏差,而這已不符合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在數字背景時代下,高校必須優化創新圖書館管理,實現數字化的檢索,采用數字化的服務手段,是提高其管理服務效率與質量的關鍵所在。其次,紙質圖書館管理存在的問題不斷顯現。由于紙張是傳遞和閱讀信息的核心載體,管理工作者每天都必須記錄、儲存海量的紙質數據信息,工作效率極其低下,紙質物極易被損壞,導致重要的數據信息丟失。和傳統紙質圖書館相比,電子圖書館更具優勢,以文檔的形式保存數據信息,節省了大量的儲存空間,可以長時間保存,信息檢索也非常方便。最后,是數字時展的客觀要求。在高校圖書館運營中,傳統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數字信息化時展的客觀需求,必須優化創新其管理模式,提高圖書館服務效率與質量。
二、數字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路徑
(一)強化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創新意識,創新圖書館管理理念。在數字信息化發展浪潮中,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和信息技術有機融合,想要提高其管理效率,必須優化創新圖書館管理工作,強化工作人員的管理意識,創新圖書館管理理念。在運營管理過程中,高校要引導圖書館管理人員正確認識自身的工作,意識到創新管理的重要性,為在校師生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環境,為他們查閱各類資料提供便利,提高圖書館的運營效益。在開展圖書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必須樹立管理的數字化理念,優化創新管理模式,綜合分析各方面主客觀影響因素,制定科學、合理的數字化圖書館管理規劃,要根據各方面運行情況,優化創新數字化管理手段,營造一種人性化的服務環境,構建長效的人才運行機制,確保圖書館高效運轉。
(二)優化創新服務模式,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綜合素養。想要優化創新高校圖書館管理,必須多角度、多層次優化創新其服務模式,借助全新的管理手段,創新管理服務模式。在新形勢下,高校招生與就業形勢都發生了質的變化,高校教育與管理工作都離不開圖書館,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利用次數頻繁增多,必須進一步提高其管理服務水平。在此過程中,高校必須從不同角度入手優化創新服務模式與形式,采用“高效化、多元化、社會化”的服務方式[1],要積極、主動為在校師生提供優質的服務,滿足他們各方面的客觀需求。同時,高校要注重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注重網絡服務,提高圖書館各類圖書資料的利用價值,多和其他高校的聯系、交流,開展聯機合作檢索服務,優化配置各方面信息資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此外,高校要注重圖書館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要優化完善用人制度,適當提高人員聘用要求,定期對在崗管理人員進行全面、系統地培訓,對其進行再教育學習,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培養一批“高素質、高能力”的圖書館管理人才,確保一系列圖書館管理工作有序開展。
(三)注重技術創新,優化創新管理制度。在運營管理中,高校圖書館管理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其管理工作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和數字化信息技術緊密相連。高校圖書館管理部門要注重數字化設備的引進,借助計算機科學管理圖書館,大力開發各類圖書館管理軟件,科學管理圖書館,構建高效的查詢檢索系統[2],便于學生及時快速查找各方面資料。高校要注重圖書館管理制度的優化創新,優化完善傳統封閉的管理體制,讓圖書館管理層處于適度的緊張狀態,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挖掘他們各方面潛能,促進圖書館管理工作創新。
三、Y語
總而言之,在數字背景下,高校必須充分意識到圖書館管理創新的重要性,要將其放在核心位置,要全方位分析圖書館各方面具體情況,尤其是圖書館資源管理利用情況,強化圖書館管理人員的創新意識,優化創新管理制度,創新管理理念與技術等,提高管理人員綜合素質等,改變圖書館管理現狀,實現圖書館信息管理的數字化,提高其工作效率與質量,促使新時期高校圖書館事業持續向前發展,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育玲.數字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圖書館管理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3):75-76.
[2]申雪倩.數字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23):251-252.
關鍵詞:信息技術;資源環境學科;課程整合;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3-0030-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自2012年3月頒布以來,我國掀起了一輪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浪潮,該規劃的總體目標是:“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使我國教育信息化整體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推進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1]。”信息技術對于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創新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構建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2]。因此,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將是未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面。
世界各國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認識主要分為兩種:一種認為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融合在一起,使在學習其他課程的同時能夠有效地學習信息技術;另外一種則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能夠支持情景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協助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既能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也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3]。顯然,第二種認識才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實質。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部和中國教育界都在大力推行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話題也由來已久, 但目前國內對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模式、方法和實施策略的研究仍然比較薄弱[4]。因此,尋找具有創新意識的融合模式將對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資源環境學科的教育發展
資源環境學科是地理學下的二級學科,主要目的是培養具有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在培養環節需要大量借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PS、測量與地圖學等新技術的支撐,還需要多專業學科交叉滲透、互相支撐、協調發展[5]。這些經驗都是經過漫長的探索總結出來的。
資源環境學科的教學變化如圖1所示。從指南針確定方向到GPS自動定位,從黑板書寫到投影儀放映,從紙質地圖到移動終端電子地圖,資源環境學科的教育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接下來我們將具體描述信息技術的創新給資源環境學科的教育發展帶來的影響。
1.教學方式的改變
過去,“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如今,利用計算機、投影儀、電子雙板等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輔助教學的方式已逐漸流行起來,對傳統教學方式形成巨大的挑戰[6]。資源環境學科教學變化如圖1所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知識大爆炸的階段,知識與信息技術進入深度融合的歷史時期[7]。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新的知識和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在不斷產生,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跟不上信息發展的腳步,通過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方式應運而生,而且更加有利于學科的教學。
2.教學資源的改變
資源環境學科對地圖學也要有一定的掌握,而傳統地圖主要基于紙張和印刷技術,具有實時性偏差、版面受限、內容固定、靜態地圖、交互性差、顯示單一、色彩單調等缺點[8],可以傳達的信息有限。基于信息技術在移動終端上顯示的電子地圖正好彌補了紙質地圖的不足,可以充分滿足現代的地理教學。
但目前的電子地圖大多功能簡單,缺乏動態性和交互功能,還不能很好地服務教學要求。所以,未來的電子地圖的設計應更加強調交互性和娛教性[9]。交互性是指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對地圖進行相應的操作,娛教性是指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地圖信息更加生動化、趣味化,這將是未來電子地圖教學的發展趨勢。
3.教學工具的改變
野外實習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野外的實際操作,可以對一些地理工具有很好的掌握。S著科技的發展,地理學科工具也發生巨大的變化。從以前通過羅盤尋找方向到現在的GPS定位,帶給學生的教學體驗也有明顯的不同。
在我們本科野外實習的時候,老師會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羅盤、一張地圖讓我們自己尋找方位。這種方式雖然也能達到預定的效果,但學生普遍興致不高,不能很好地參與進來。但隨著地理工具的不斷發展,像經緯儀、全站儀、GPS等工具已經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方式。而且高科技與地理教學的結合,能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樂于探索學習[10]。
三、 信息技術與資源環境學科融合
現有的融合方式主要側重于教師如何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不夠關注,以至于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未來,信息技術和課程融合,應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全過程覆蓋[11]。所以,如圖2所示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示意,我們將從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三個方面并結合華中師范大學的教學經驗來進行信息技術和資源環境學科的融合。
1.課程內容
華中師范大學云課堂是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數據的背景下,利用云理念和云技術打造的一種在線開放課堂。具有教學資源統一存儲、組織、管理和訪問服務的優點,可以實現教學資源按需服務[12]。截止到2015年12月,云課堂的教學資源建設情況如圖3所示。
從統計的數據來看,目前學校的教學內容仍以文檔類資源(如Word、PPT)為主。但是,以音視頻、動畫和圖片等包含更多信息的資源比例也不在少數。而且,通過我們的了解,這種類型的資源在云課堂中的比例仍在不斷上升。
這種現象說明了高校的老師也逐漸認識到教學內容對教學的重要性,大學生對音視頻學習的興趣明顯高于語言文字,像音視頻和動畫這種包含更多信息技術的內容更能吸引學生的觀看與學習。
資源環境學科的課程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教師在準備這些內容時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學生最后能夠掌握的知識普遍較少。所以,我們在選擇課程內容時要能夠注意到學生的興趣、需要,并盡可能與之相適應,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像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地圖學等課程,不一定要求教師自己去制作相關的素材或課件,我們可以充分搜集、整理和利用網絡上已有的音視頻資源,并對其去粗存精、高效利用。通過音視頻等內容資源來教學,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課程實施
在課程實施方面,資源環境學科的教學以教師在講臺上以PPT作為講稿為主要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具有教學內容孤立呈現、教學方式缺少互動、教學思想難以體現等缺點,很難有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大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普遍不是很滿意,期望改變這種現狀。
華中師范大學設計的電子雙板教學方式正好解決以上問題。電子雙板可以實現同步展示抽象知識和形象知識,如圖4所示,這樣可以同時刺激學生的左右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13]。
像城市規劃設計、景觀規劃與設計和園林規劃等課程教學中,我們需要讓想象的空間立體化,電子雙板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可以在右邊屏幕上放一些著名的規劃圖像(如美國紐約中央公園)或制作的動畫影像,左邊屏幕上添加描述性的文字。這樣可以讓學生進入情景環境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和效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程評價
不管是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它們最后的落腳點都是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就是對學生成績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每學期期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課程評價,而不是以往對學生的期末成績給個分數就行了。針對整合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我們對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63份,回收有效問卷242份。調查結果如表所示。
通過表的統計結果可知:有33.9%的學生對目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非常滿意;46.7%的學生感覺比較滿意;兩者的比例占總人數的80.6%。而感覺比較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比例僅占6.2%和2.5%。對于統計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我校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學生對目前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普遍是比較滿意的。
我們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數據分析,比如通過SPSS統計軟件對學生的成績變化趨勢作預測。如果學生的成績呈上升趨勢,這就說明我們教師的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是優良的;如果呈下降趨勢,教師就需要及時做調整了。這項內容是我們未來的工作重點。
四、結論與展望
從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三個方面,實現信息技術與資源環境學科的深度融合,將是信息時代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教師在這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需要積極探索融合的方式,推動資源環境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S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創新學習方式將不斷出現,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方式也會不斷創新。未來智能機器人可能成為你的學習伙伴;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技術讓我們走進“真實課堂”;云計算環境延展了我們的課堂學習邊界;大數據技術為我們提供個性化學習。未來將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時代。
參考文獻:
[1]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楊宗凱.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3-4,28.
[3]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國信息界,2006(4):47-56.
[4]周雷,楊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實施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4):51-54.
[5]牟鳳云,何錦峰,張學儒,林孝松.基于地理學科新技術支撐下的理工科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4):154-156.
[6]柴小燕.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法的革新[J].衛生職業教育,2006(2):20-21.
[7]郭東坡,張昭理,舒江波,徐藝.信息技術環境下現代知識傳播方式的建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5):22-25.
[8]丁旭華.淺析傳統紙質地圖的轉型[J].測繪通報,2015(12):105-107.
[9]蘇仰娜.基于Flash+XML的多媒體電子教學地圖的設計[J].中國電化教育,2011(3):127-130.
[10]李小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GPS”的研究[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20(6):46-49.
[11]郝兆杰,肖瓊玉,梁芳芳.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策略的混沌與重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26-29.
(一)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內涵。創新資金配置風險是各種創新資金來源組合效果的不確定性和不同創新階段創新資金投放效果的不確定性的相互作用與耦合,創新成果的不確定性是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來源。由于創新活動具有過程性,創新資金配置風險是高新技術企業受到創新資金來源和投放過程中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使得創新資金配置的實際效果與預期有偏差而導致企業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二)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產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過程中影響創新資金配置結果與預期偏離的不確定性因素是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主要來掘。1、研發投入階段的風險。(1)創新資金支持能力弱。創新資金的實力代表創新活動的投入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企業創新資金融資能力越強,則企業越能抵御風險。由于研發投入階段的活動具有探究性,使得高新技術企業在此階段需要大量的創新資金。如果創新資金供給不足或不及時,則會影響創新活動的進度和效率,進而引發不同程度風險。(2)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階段,創新人員薪酬和創新技術成本是創新資金重要投放的重要方面。研發人員的創新能力對創新資金使用效果有直接影響,創新能力越高代表研發成功的概率越高。(3)研發周期較長。研發周期過長會占用較多的創新資金,增加融資成本和風險。研發成果具有先進性,然而外部環境會隨著研發周期的過長使得研發成果失去先進性,導致創新資金的投資回報下降,風險上升。 2、生產階段的風險。(1)創新產品轉化成本較高。研發成果轉化為創新產品需要在較多原材料、先進的生產設備和一定生產規模基礎上進行。原材料缺乏、原材料不能及時供應、材料價格過高將會影響創新產品的價格,進而影響新產品的競爭力。(2)研發成果科技轉化率低。由于在生產化階段,研發成果向創新產品的轉化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缺乏先進的設備和工藝水平以及生產規模過小會導致次品率過高,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影響創新產品的先進性,創新資金收益性下降,風險上升。3、市場化階段的風險。(1)營銷費用管理能力不足。創新產品的營銷費用在各營銷渠道的支出是否合理有效,將會直接影響消費者對創新產品的接受程度,關系到創新產品的擴散速度和市場占有率。營銷費用的支出效果將會影響企業的利潤水平,若營銷成本過多則創新收入將更多地用于彌補營銷支出,企業的現金凈流入會受到嚴重影響。 (2)創新產品盈利性低。由于消費者更傾向于性價比高的新產品,一味追求創新產品質量和市場接受程度,會影響創新產品的盈利性,使得創新資金配置未達到預期收益目標,從而引發風險。 (3)創新產品應收賬款周轉緩慢。創新產品為了迅速打開市場,其營銷收入一部分會形成應收賬款,應收賬款的收回速度緩慢將直接影響企業現金流量,影響創新資金的正常周轉和償債能力。
二、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機制的設計
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機制由風險預警組織機制、信息支持機制、風險分析機制和風險應對機制四個部分組成;
(一)風險預警組織機制是指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的執行主體,是依據高新技術企業架構原則和創新活動中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機制的需要而組建,專門負責整個創新資金風險預警機制運行的機構體系。高新技術企業應當在對企業自身規模的大小、創新活動及預期創新產品的特點、資本結構的特征及其他內外部環境等影響因素進行綜合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制定適用于本企業的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管理監測標準,建立專門的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管理部門,獨立負責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識別、分析、預警和處理流程。
為使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的職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高新技術企業應當建立健全風險預警組織機制。通常有兩種模式:一是獨立設置一個預警職能部門,承擔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的工作職能,該部門不參與高新技術企業的日常經營過程,并直接由管理層管理。二是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的職能由企業內現有的部門負責兼顧,如由高新技術企業財務部或技術研發部聯合承擔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的職能。
(二)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信息支持機制。高新技術企業若要及時有效地預報潛在的創新資金配置風險,必須在大量與創新活動有關的內外部環境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收集信息,以捕捉相關的創新資金配置風險征兆,經整理和篩選后將信息及時傳遞,為接下來的風險分析提供素材。同時,將風險分析評價、風險預警和風險處理的詳細過程及時反饋并儲存到信息支持機制,從而保證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系統的各項財務和非財務數據、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模型、風險閾值等有序更新,保障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系統的數據安全和完整,為企業處理其他創新活動過程中的創新資金配置風險提供借鑒與參考,提高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機制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三)創新資金配置風險分析機制。創新配置風險分析機制可以迅速地識別信息支持機制輸出的信息中影響創新資金配置效果的不確定因素,排除對創新資金配置風險影響較小的不確定因素,而將重點放在可能造成重大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不確定因素上。通過該因素的歷史處理過程資料進行分析,運用概率統計等方法對該因素導致致發生損失的概率及其程度度做出定量估計。
通過科學系統地設立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選擇合適的計量方法對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進行評價,找出創新資金配置風險出現的具體創新環節和風險成因,確定風險等級井預報警情及其預期后果。
(四)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應對機制。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的應對機制是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的后期職能,包括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控制和化解兩個方面。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預警分析并預報警情后,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管理者應當依據報告的警情制定對應的應急方案、補救措施和改進方法等風險處理機制,以控制創新資金配置風險,防止風險惡化,以此達到消除或降低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目的。其中,應急方案是指面對重大的創新資金配置風險時應該如何去規避,以防止風險進一步惡化。補救措施是指如何盡可能減少甚至消除現有創新資金配置風險帶來的損失。改進方法是指如何改進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杜絕或避免類似創新資金配置風險的再次發生。
關鍵詞:信息拉術; 持續競爭優勢; 資源基礎論; 資源互補性
引言
人們對信息技術在戰略形成和實施中作用的探討由來已久。90 年代之前的文獻強調在IT 改變全面戰略和行業結構變量的潛力上進行的創新和改進。在這一時期,企業要想獲得基于IT的競爭優勢,要么通過持續的、領先的IT創新永久地徹底改造IT 優勢;要么首先行動并建立不易攻擊的先動者優勢[1] 。但這兩種方式是難以實現的,因為永久的創新是很難維持的,并且會被越來越短的IT 開發周期所困擾。
先動者優勢看起來比較樂觀,尤其是那些涉及專有系統從而利用自身特殊力量或機會的公司。然而,實踐表明這種優勢很少能夠持續。也就是說,旨在獲取競爭優勢的戰略信息系統在如何獲取持續競爭優勢方面顯得無能為力。
1. IT創造競爭優勢的傳統理論基礎 信息技術如何提供戰略優勢的傳統理論基礎是以Porter為代表的競爭戰略理論,這一理論包括他提出的“競爭力模型”和“價值鏈模型”。從“競爭力模型”出發,人們普遍認為信息技術要帶來競爭優勢就要能夠增強企業處理威脅和機會的能力,并改變企業在行業競爭者中的地位,并且隨著企業合作的需要,人們逐漸將與客戶和供應商建立緊密聯系這一競爭策略也納入到IT的戰略作用中來。而價值鏈模型突出的是具體的經營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競爭策略能得到最好的應用,信息技術最可能發揮戰略作用。價值鏈模型通過辨識企業中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其競爭地位的關鍵支點,從而對競爭壓力模型作以補充。
這一理論曾一度指導和解釋了一些成功的IT 案例。例如,SABRE 系統不但使美國航空公司獲得了直接的戰略優勢,而且通過在預定商中創造轉換成本極大地改變了產業的結構。Merill Lynch 通過方便而富有個性的金融服務也迫使象花旗銀行這樣的大銀行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
然而,Kettinger 等人在對70 年代至80 年代早期的30 個知名IT 案例的研究中發現,在IT 實施的5 年內,有21 家公司經歷了競爭力的衰退[2 ] 。這些原本為戰略意圖的系統由于競爭對手的模仿,并沒有為各自的公司提供長期競爭優勢。這表明,可模仿性破壞了信息技術創造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那么信息技術到底能不能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 如何才能帶來呢? 傳統的理論沒有解釋這一問題。
2. IT和基于資源的觀點 資源基礎論是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該理論認為企業在“獨特的”公司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競爭,這些資源具有價值性、稀缺性、難以模仿和難以替代的特性[3] 。正是這種異質資源為企業提供了競爭優勢。這些有價值的、稀缺的資源如果得到模仿壁壘的保護就可以經受得住競爭對手的模仿,使這種競爭優勢得以持續,這些模仿壁壘包括時間壓縮不經濟、歷史的獨特性、資源的互補性和因果模糊性[4] 。
在探討IT(這里,我們將企業的IT資源定義為企業的IT基礎設施,包括計算機和通信技術以及共享的技術平臺和數據庫) 帶來的持續競爭優勢問題上,我們可以以資源觀為基石,因為基于資源的理論是一個透視可持續性的很好的概念框架,原因在于它主要的依賴變量就是持續競爭優勢。
3 IT資源如何帶來長期競爭優勢 信息技術的運用通常涉及企業中社會復雜資源的使用,如果這些復雜資源不易被模仿(當然它們應當是有價值、稀缺和難以替代的) ,那么這些企業在使用IT 時就能夠比其他企業利用得更加充分,從而獲取持續競爭優勢。因此IT 資源更多的是以某種方式嵌入到企業中時才能產生競爭優勢,也即IT資源是通過資源互補性這種隔離機制為企業帶來長期競爭優勢并阻礙競爭對手的模仿的。
作者認為,在目前知識經濟的環境下,有兩個與IT 互補的重要資源類型———人力資源和無形資源。
3.1 IT和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和最難掌握的。與人有關的資源因素很多,象組織文化、組織的學習能力、組織的柔性、CEO 承諾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僅對組織文化和CEO 承諾作簡要介紹。
IT資源的收益在于它在組織中釋放信息的能力。人為的文化和結構方面的約束會削弱它的價值。因此,公司應當擁有一種開放的理念,允許雇員獲取傳統上被高層管理者控制的信息,并且應當廢除傳統的等級、上- 下的交流和專制的命令與控制。“信息化”的組織必須操縱一個精瘦的、需不斷培訓的中層管理者或消除中層管理者,并經常促進跨部門和項目邊界的非結構化的交流。最后,經理必須從控制權威形象轉換為支持顧問,將權力給最適合的人以便他們做出及時的、正確的決策。
CEO 的承諾通過確保實施資源、將IT 與業務戰略和流程集成在一起以及確保長期IT投資的連續性而促進了IT的成功。成功的IT需要一個高層管理人員充當“業務洞察者”和“先行者”,明確支持和表明IT 需求,并在組織的戰略、結構和系統的背景下交流IT 的功能性,他愿意將IT 視為業務思考的中心部分,并探討戰略決策如何被IT 影響以及IT 的跨部門應用。
3.2 IT和無形資源
資源基礎論的一個主要貢獻是它對無形的組織資源的明確認同,無形資源的戰略作用已得到許多人認同。目前,CIO 和其他的高級管理者所面臨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技術的投資來為公司創造優良的無形資源?”[5 ]企業無形資源的關鍵部分是智力資本或知識資產,而信息技術可以賦能知識資產這種無形資源。
這里,作者將企業的知識分為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外部知識是有關客戶的知識,而內部知識是有關企業的知識,事實上,這兩者的界限有時不是很清楚,因為在強調客戶導向的今大,企業內部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是以客戶的知識為基礎的。但無論是哪種知識,信息技術在促進知識的生成、共享和傳播過程中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客戶知識從產生,到分發、使用的過程稱為客戶智能,它是客戶關系管理的核心內容。取得優良的客戶導向關鍵在于跟蹤并預測變化了的客戶喜好,并進行客戶利益率分析、忠誠度分析和消費行為分析等,而商業智能(包括數據倉庫、OLAP 和數據挖掘等) 使得上述分析成為可能。
企業內部的知識深埋于雇員的技能和經驗以及流程、政策和數據庫中。組織知識和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由企業集成、轉移、運用知識的能力來調節。知識管理需要保證創造新的與任務相關的知識,并將其在組織內傳播,以及將其體現在產品、服務和系統中[6 ] 。而IT 對于知識管理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象群件和多媒體系統能夠幫助闡明假設、加快交流的速度、抽取出隱性知識、構建有關歷史記錄并對其進行分類。漸漸地,企業知識根植于數據庫和決策支持系統的程度決定了企業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能力。
因此,IT系統可以促進知識的體系化以及它對跨越組織的影響。信息技術例如群件和專家系統,當填充以企業特定的知識和洞察力時,就能夠轉變為特殊的資產,這種特殊的資產對于競爭對手來說幾乎是不可模仿的。
4 結束語 資源基礎論是理解IT如何帶來持續競爭優勢的較好框架,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互補性資源的識別上,還需要借鑒組織理論和組織行為方面的研究;其次,在如何度量IT和其它資源的互補性上,基于資源的觀點也沒有給予很好的回答;最后,理論的研究終歸要應用于實踐,因此,給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測度IT 能力的方法并指導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IT 能力以帶來持續競爭優勢是重要的,這應成為后續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T C. Powell ,A. Dent2Micallef . Information Techology as Competitive Advantge: The Role of Human ,Business ,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5) :375~405.
[2] Kettinger W. , Grover V. , Guha S. etc. Stra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Revisited: A Study in Sustainability and Performance [J] . MIS Quarterly ,1994 ,18(1) :31~58.
[3] Barney J .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1) :99 —120.
[4] Petaraf M.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 based View[J]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1993 , 14 (3) : 179 ~191.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環境;系統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033-02
引言
系統動力學簡稱SD(System Dynamics),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瑞斯特(Jay.w.Forrester)教授于1956年創始的。它以數學計算機仿真技術為手段,以反饋理論為基礎,研究復雜系統的行為。本文采用系統動力學專用的仿真軟件(Vensim PLE)對高技術產業創新環境進行系統動力學分析研究。
系統動力學解決問題的大體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先運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理論和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的分析;第二步進行系統的結構分析,劃分系統的子塊與層次,確定局部的與總體的反饋機制;第三步建立規范的、數學的模型;第四步進行實例仿真與評價。
一、系統模型主要決策變量設計
(一)設置三個流量
為服務于存量,系統需要為各個存量設置相應的流量。為“創新收益”設置“創新成本增加額” 和“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額” ,為“R&D投入”設置“企業創新投入”。
(二)設立四個存量
根據系統因果關系圖和本章的研究目的,在SD流圖中設立“發明設計投入”、“知識保護力度”、“R&D投入”和“創新收益”四個存量。將這四個設立為存量,因為存量具有累積功能可以通過觀察其數據的變化,來對自主創新的產生的利弊及其投入進行評價。
(三)設置十四個中間變量
在SD流圖模型中,存量往往要通過中間變量來控制流量。因此為“企業創新投入”設置了“內部創新投入率” 、“市場競爭度”和“企業內部創新投入”三個中間變量。為“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額”設置了“創新高技術附加值”、“技術含量”、 “原產品市場占有率”、“市場吻合度”、“新增產品銷量”、“新增市場占有率”、 “原產品銷量”。為“創新成本增加額”設置了“市場吻合度”、“技術含量”、 “新增市場占有率”、 “銷售費用”、“產品產量”、“生產成本”、“新增產品銷量”、“市場推廣費用”。
(四)設置常量和輔助變量及其初始值
為了在模型中變量之間建立數量之間的關系,需要為此設置一些輔助的變量;為滿足模擬對基礎數據的需求,需要設置一些常量。
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0)的主要指標和數據,結合德爾菲法將數據進行標準化以后得出模型中需要的常量和輔助變量以及它們的初始值。
1.相關系數
α1=0.02;α2=0.01;α3=0.02
2.環境因素
政府采購=0.3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0.5
市場規模=100 000
風險投資=1 000
銀行貸款=721.6
國家技術基金=1 063
地方財政投入=4 272.2
高校及研究所技術合作=600
二、模型結構分析與方程設計
(一)創新投入子系統
企業R&D投入是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過程中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此子系統中,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為流入變量,企業外部自主創新投入、企業內部自主創新投入、市場競爭度、內部自主創新投入率、企業自主創新意識,銀行貸款、地方財政投入、風險投資、國家技術創新基金、優惠稅率、高校及研究所技術合作為變量。α1,α2,α3,即為相關系數,得到以下子系統公式:
企業自主創新投入=企業內部自主創新入十企業外部自主創新投入
企業內部自主創新投入=內部自主創新投入率*創新收益
內部自主創新投入率=α1*企業創新意識+α2*市場競爭度+α3*優惠稅率
企業外部自主創新投入=地方財政投入+國家技術創新基金+企業的融資
市場競爭度=創新收益/高技術企業利潤初值
(二)創新收益子系統
企業自主創新的目的就是實現盈利,在此子系統中自主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額、自主創新成本增加額為流入和流出變量,高新技術含量、自主創新產品高附加值、市場吻合度、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高新產品市場占有率,原產品市場占有率、原產品銷量、原產品價格、高新產品銷量、銷售費用、產品產量、市場推廣費用、生產成本、市場為中間變量和輔助變量,市場營銷費用比例固定為10%。得到下列子系統公式。
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額=原產品價格*新增產品銷量+創新產品高技術附加值*原產品銷量
創新收益:(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額-創新成本增加額)*(1-優惠稅率)
創新成本增加額=生產成本+銷售費用+企業內部創新投入+市場推廣費用
產品產量=新增產品銷量*0.8
新增產品銷量=市場規模*新增市場占有率
新增市場占有率=市場推廣費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初值+市場吻合度*0.2+知識產權保護力度*0.3+政府采購*0.1
原產品銷量=市場規模*原產品市場占有率
原產品市場占有率=0.2+0.2*新增市場占有率
創新產品高技術附加值=0.4*技術含量
銷售費用=新增產品銷量*0.7
技術含量=R&D投入/新產品銷售收入初值
原產品價格=原價格初值/市場競爭度
生產成本=產品產量*0.6
三、仿真結果分析
(一)市場環境
通過系統動力學仿真比較分析,發現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對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所起作用相似,對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意愿起到積極、正向作用。所以,政府應加大市場環境建設,從政府角度來看,政府不能限制、干預市場競爭,但是政府可以為市場競爭提供平臺,保障市場競爭公平性和秩序。
(二)科學技術環境
通過系統動力學仿真比較分析,發現科學技術環境與另外幾個環境因素相比在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過程中所起作用最小。科學技術標準化增強了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壁壘,高新技術改進可以很好保護自主創新成果,自主創新后期企業要重點加強高新技術改進工作。對于這一環境因素建設,政府可以放在次要位置。
(三)社會文化服務環境
通過系統動力學仿真比較分析,發現大學科技園、科研機構因子在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過程中起很大作用,對企業自主創新意愿影響也很大;各類咨詢機構在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過程中起的作用不大。
因此,政府應加大對大學科技園、科研機構建設力度,把對各類咨詢機構建設放在次要位置。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重點把社會文化環境建設成為鼓勵創新、促進創新的社會文化,用以給創新者減少后顧之憂,積極向上、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消費者對正版產品的購買意愿低,這可能與黑龍江省現有的不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有關。建設好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對于建設這一環境因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會員,科學技術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3-103.
[2]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6-54.
[3] 孫靜娟,戴忻,楊際昌.對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界定的思考[J].統計與決策,2008,(4):4-6.
[4] 石沛,蒲勇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空間計量經濟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1,(4):11-19.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260(2010)01-0100-09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多數產品和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大部分設計和制造技術依靠引進;從外國轉移到中國的制造企業,大部分核心技術仍然被外國公司所控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原創性的產品和技術更少。同時,也正因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力,近幾年也頻頻出現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與跨國公司合資甚至被并購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其發展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基本都是裝備制造業強國。在不太長的時期內,中國的裝備制造業企業能否完全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是極其嚴峻的挑戰。
目前,中國本土裝備制造業正面臨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和競爭壓力。一直以來,學術界研究的重點都集中在經濟全球化對新興市場中企業生產率提高的影響方面,對全球化與本土企業創新的影響機制關注不多。然而,這種局面最近得到改觀,Aghion等(2005)和Sutton(2007)開始關注到全球化對當地企業創新的影響。但是在中國,近年來雖然涌現出不少關于全球化背景下FDI與國內企業自主創新關系的研究,并且王紅領等(2006)系統分析了FDI對自主創新的三種可能的影響效應,但是這些研究多數只是某種直觀的判斷,缺乏系統的分析和經驗檢驗,特別是缺乏行業和企業層面的微觀數據的系統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如張海洋(2005)和范承澤(2008)也只是從FDI的方面,利用行業數據進行的研究。通過總結,我們發現已有的研究多從FDI的角度來考察經濟全球化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機制,沒有全面考察經濟全球化的其他影響機制與途徑;所使用的基本都是行業數據,缺乏對中國裝備制造業企業微觀數據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難免有所偏差。
鑒于此,通過對中國1999-2003年裝備制造業企業大樣本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本文嘗試性地回答如下問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創新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與現有文獻相比,本文具有以下明顯的特征:第一,使用了微觀企業的大樣本數據,提高了檢驗的效率和可靠性。我們使用了1999-2003年全國規模以_LZE業企業統計數據中的裝備制造業企業數據,共有3.89萬家企業的超過50萬個觀測值。這是目前可獲得的最大的企業層面的關于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數據樣本,因此提高了估計的效率。第二,解釋變量包括了外資進入的程度、出口貿易、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本土市場競爭、企業規模、地方產業集聚和產權結構等因素,并且控制了行業特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更好地避免了變量遺漏問題。第三,在方法上,使用Tobit模型對平衡面板數據進行分析,而不是使用簡單的OLS模型,有效處理了因變量非負的情況,能夠刻畫變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
二、理論分析與待檢驗假說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會對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產生深遠的影響。國際貿易具有提高出口部門自身創新能力的學習效應。企業通過國際接觸,可以獲得新的生產技術以及新的產品設計等,通過邊出口邊學習能夠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在國外銷售意味著需要更強的競爭力,競爭迫使單個企業減少管理上的懶散和提高運營效率,這些都意味著更高的生產率。同時出口還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出口也可能成為知識的溢出渠道,如出口部門與國內部門的前、后向產業聯結效應,出口企業通過貿易所獲得的技術知識和信息能被國內其他的生產廠家吸收,加速了國外技術的擴散與傳遞,促進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進口貿易是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一種主要傳導途徑。在開放經濟中,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進口貿易不僅可以購買高質量的外國最終制成品,而且還可以通過引入國外的先進中間產品來提高本國生產活動的技術含量。Coe等(1997)提出本國通過國際貿易往往能直接分享到貿易伙伴國研發投入的成果,國家進口的中間產品能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技術前沿內的國家會模仿前沿國家的產品,貿易能通過學習鼓勵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刺激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
同時,一般文獻還認為外商直接投資(FDI)對東道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可能存在正向的溢出效應,既包括有條件的技術擴散,也包括自動發生的其他外部效應。FDI通過技術擴散效應、演示模仿效應、競爭效應、產業鏈關聯效應、人員培訓效應等作用在東道國自主創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FDI常常能將知識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外的國家,使它成為國際技術擴散的潛在重要運輸工具。除了通過技術擴散提高本地企業的生產率外,跨國公司還可以通過降低國內市場的壟斷程度、減少壟斷扭曲、促進競爭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途徑來推動本地企業自主創新。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無論是國際貿易或是FDI都會促進本土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為本土企業創造更多的知識溢出、轉移和吸收的機會,進而影響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行為。基于以上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假設和推論。
假設1: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本土市場競爭的加劇可能會促進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
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最直接的影響是技術市場競爭的加劇。熊彼特認為市場壟斷力量的獲得是創新的基本保證,而與熊彼特假說相反,Arrow(1962)認為競爭性市場更容易激勵企業創新。Seherer(1967)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市場競爭和創新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所以,在經驗檢驗中,我們首先加入反映市場競爭程度的指標。考慮變量之間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筆者還設計了市場競爭程度的平方項以檢驗之間的復雜關系。
假設2: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入及其程度會對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產生復雜的影響。
外資的進入及其程度是促進了中國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還是抑制了自主創新存在較大的爭論。比如:何潔(2000)、包群等(2003)曾證實,外資企業對內資工業部門存在現實的技術外溢效應,并由此認
為,外資企業的進入顯著提高了中國的技術水平;同時,陳國宏等(2003)、張海洋等(2004)則認為,外資進入中國主要是為了占領國內市場,或者是僅僅為了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因此無助于中國工業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所以,在經驗檢驗中,我們加人反映外資進入程度的指標,檢驗外資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
推論1: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會對上述機制產生重要影響。
Gorodniehenko等(2008)認為,上述兩個機制作用的發揮可能與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有著重要的關系。Aghion等(2005)提出技術差距與自主創新有著反向的作用。但是Gorodnichenko等(2008)認為技術差距的影響可能是復雜的。如果兩者之間的技術差距較大,則外資企業的進入引發的溢出效應以及本土企業的吸收效應有限,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也將有限;如果兩者之間的技術差距過小,則會引發外資企業刻意的技術保護,也不利于自主創新。所以我們設立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技術差距及其平方項這一變量來檢驗其中復雜的關系。
假設3: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出口行為也會影響其自主創新活動。
從實踐層面來看,出口對中國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存在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一種力量是為了滿足國外消費者迅速提高的近乎苛刻的技術、質量、安全與環保標準要求,促使出口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的正面促進作用;另一種力量是在現有國際貿易格局下,我國出口企業必須依賴于發達國家的國際大買家或跨國公司所掌控的銷售終端通道,多以代工方式進入國際市場。當代工企業謀求產品多樣化、產品質量持續提高、產品技術標準建立、自有品牌塑造、國際市場銷售終端渠道構建等能提升價值鏈高端轉移的自主創新能力獲取時,會與發達國家作為發包者的國際大買家和跨國公司的既得利益發生競爭與沖突,此時會受到發達國家的國際大買家或跨國公司的“俘獲型”限制與阻擊,進而對出口企業的創新活動強度和自主創新能力的獲取與提升產生負面作用。中國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到底屬于哪一種情況同樣則需要通過計量檢驗予以確認。
推論2:不同規模企業的出口行為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可能不同。
對出口依賴越強的企業(多依靠代工方式),由于受到發達國家的控制與限制程度大,出口帶來的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所以表現出較弱的創新活動強度;相反,對出口依賴較少的企業(多不依靠代工方式),由于存在國外客戶較高的技術、質量、安全與環保等要求,出口帶來的正面作用大于其負面作用,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活動強度。具體來看可能存在如下規律:規模較小的企業,技術能力比較弱,一般從事為跨國企業或國際大買家貼牌的外向型加工貿易生產,出口的促進效應有限;規模中等的企業,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主要從事為國內買家貼牌的內向型加工貿易生產,出口對自主創新具有一定的促進效應;規模較大的企業,技術能力最強,一般是以自主品牌銷售于國內市場,出口的促進效應最明顯。
假設4:產業集聚對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以產業集群形態存在(范劍勇,2004;路江涌等,2006)。眾多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的臨近、產業鏈的縱向與橫向分工以及各種公共設施的范圍經濟,會促進集聚企業的技術學習與技術追趕,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動。中國地區間產業集聚發展是否也對自主創新差異產生影響?對于這個問題以往的文獻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所以本項研究將加入制造業產業集聚這一因素。因此,筆者設置了產業集聚這個變量,以控制這種集聚效應對企業創新活動的影響。
除了上述分析中所涉及的變量外,我們還引入了資本密度、國有產權、行業特征、地域特征等作為控制變量。理由如下:在中國,由于金融市場發展滯后以及勞動要素稟賦所決定的低成本競爭優勢,相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說,資本密集度高的行業或企業往往技術含量及技術創新能力也高。筆者用資本密集度指標(資本總額/銷售收入)作為相應控制變量。考慮到中國的特殊情況,從事研發的制造業或工業企業中有相當比例屬于國有或者集體所有制企業,因此不能忽略產權結構對創新的影響。根據產權理論,給定其他條件不變,不同的產權結構會導致經理人不同的努力水平和經營狀況。創新活動是企業重要的人力和物質資本投資行為,因此理論上應該也會受產權結構的影響。行業特征包括技術機會、資源的可獲得性(appropfiabiliy)、需求特征、分銷渠道和客戶服務等多個方面。Scherer(1965)和symeoni-dis(1996)認為行業特征是影響企業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將行業特征作為控制變量。地域特征也可能會影響企業的創新活動,地域的不同反映了企業所在地區在提供基礎設施、經濟支持和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水平。通常,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在提供創新服務方面就做得越好。從而會對創新產生正面效應。我們將地域特征也作為控制變量。因此,我們計量檢驗的主要模型為:
(一)數據
本文的數據來源是1999m2003年間國家統計局全部國有和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萬元)非國有企業的工業統計報表數據庫。這些數據由中國國家統計局通過每年的制造企業調查收集而成。每個企業樣本包括了100多個財務會計變量。之所以選擇1999-2003年間的數據是基于以下兩方面因素考慮:一是1999-2003年間,中國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出現一個顯著的高速增長期;二是中國于2001年加入了WTO,我們的樣本數據正好涵括了中國加入WTO的前后期間,這就為我們觀察中國加入WTO后貿易壁壘的相對降低和開放程度的提高,對中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效應,提供了一個較為合理的觀察期間。
我們所研究的行業包括:通用設備制造業(35);專用設備制造業(36);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37);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39);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40);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41)。盡管所有國有企業以及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的數據庫包含了相當多的信息,但是其中的一些樣本存在錯漏和統計口徑誤差。依據謝千里等(2008)的處理方法,只要出現以下條件之一,我們就將該樣本刪除:(1)企業的員工數低于8人;(2)銷售額的增長率高于100%或低于O%;(3)工業增加值為負。另外,2002年中國頒布了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并于2003年正式實施。為了使行業口徑前后一致,根據新的行業標準對2003年以前的企業按照小類行業進行了相應調整。我們構建了一個1999-2003年的平衡面板數據集,其觀測值大約50萬個,包括自主創新、市場競爭、出口貿易、外資企業、技術差距、企業規模、產業集聚、產權結構、行業特征和地域特征等基本信息。
(二)變量定義
自主創新(I):衡量經濟主體創新活動的指標通常包括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個方面,分別用研發支出和專利數量來衡量。由于本文的數據集沒有提供專利數,所以本文將研發投入作為衡量創新投入
的變量,將新產品產值/工業總產值作為衡量創新產出的變量。考慮到數據集中有大量企業研發投入與新產品產值為“O”,直接使用線性回歸模型可能會導致因變量的擬合值為負,因此本文使用Tobit模型對方程(1)進行估計。
市場競爭(Competition):衡量市場競爭的變量通常是勒納指數。由于數據中沒有邊際成本數據,我們無法計算每個企業的勒納指數。我們參照聶輝華(2008)的處理方法,將企業的廣告支出占銷售額的比例作為衡量市場競爭的變量。其中的原理是,產品的差別越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就越激烈,從而市場勢力就越小,因此企業就越會花錢做廣告。同時,還在模型中加入了市場競爭的二次項,以檢驗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非線性關系。
外資企業進入的程度(FDI):由于我們在計量檢驗中使用的是企業的微觀數據,無法直接設立外資企業進入程度的變量,所以,根據三分位行業的分類,使用同地區同三位數分類行業中外資企業年銷售產值在該地區該行業總銷售產值的比重,計算出三分位行業的外資企業進入程度,作為外資企業進入本土市場程度的變量。
出口貿易(Export):我們將企業出貨值與工業銷售值之比作為衡量企業出口程度的變量,來衡量企業出口規模的大小。
技術差距(Gap):為了檢驗本土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技術差距對于自主創新的影響,本文構造了技術差距變量。目前,在構造技術差距變量時,主要采用三種指標:資本密度差距(Kokko,et al,1994;賀燦飛等,2006);專利費數量差距(Kokko,et al,1994);勞動生產率差距和全要素生產力差距(Kokko,et al,1994;平新喬,2007)。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下文計量模型的內生性問題,本文使用本土企業的人均資本存量與該行業中外資企業的平均資本存量的比值表示技術差距。該指標有效反映了企業的資本密集程度。同時,還在模型中加入了技術差距的二次項,以檢驗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非線性關系。
集聚效應(Agg):產業集聚水平的高低實質上就是產業分布的不均勻程度,集聚水平越高產業布局越不均勻,反之,則布局越均勻。常見的估算產業集聚的指標有行業集中度指標、洛侖茲曲線和基尼系數以及赫芬達爾指數。市場集中度則是從市場空間來衡量產業的集中程度,反映的則是市場的競爭和壟斷關系。空間基尼系數沒有考慮到具體的產業組織狀況及區域差異,因此在表示產業的集聚程度時往往含有虛假的成分。為了解決基尼系數失真的問題,EUison等(1997)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數(Index ofIndustry Concentration)來測定產業的地理集中程度。赫芬達爾指數(HHI)是行業內所有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平方和。HHI值越大表明產業集聚程度越強,反之則越弱。本文將采用該指數來測定中國本土裝備制造業行業的集聚程度。
企業規模(size):從研究方法來看,可用于度量企業規模的指標包括銷售收入、總資產和員工人數三種規模指標,這三種指標各有利弊。根據Scherer(1965)的方法,銷售額反映的生產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夠反映短期需求的變動,因此被認為是最好的企業規模的變量,所以本文也使用銷售額表示企業規模。
資本密集度(Tap):它是行業進入壁壘的衡量指標,反映該行業是勞動密集型還是資本密集型的。在中國,由于金融市場發展滯后以及勞動要素稟賦所決定的低成本競爭優勢,相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說,資本密集度高的行業或企業往往技術含量及技術創新能力也高。筆者用資本密集度指標(資本總額/銷售收入)作為相應控制變量。
國有股權(Soe):根據工業統計口徑,企業登記的所有制類型包括國有、集體、私營、港澳臺、外商、聯營、股份有限、股份合作以及其他等九種。根據研究目的,我們將前面兩種成分用虛擬變量“l”表示,后面七種類型合稱“其他企業”類型,用虛擬變量“O”表示。
同時考慮到行業差異和省份差異對企業創新活動的重要影響,筆者也設置了不同行業(Indus)和省份(Province)的虛擬變量作為相應的控制變量。表1為主要變量的描述。
四、計量方法與檢驗結果
受限因變量(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是指因變量的觀測值是連續的,但是受到某種限制,得到的觀測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因變量的實際狀態,常見的受限因變量問題有刪失和截尾。對于刪失問題,因變量處于某一范圍內的樣本觀測值都用一個相同的值代替,所以計量模型不能使用OLS法,應該使用Tobit模型來估計。本文使用Panel Tobit模型來研究經濟全球化對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
(一)全部樣本的回歸分析
表2為經濟全球化對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的回歸結果,其中模型1-3和模型4―6分別對研發投入和新產品為變量的自主創新進行考察,同時在模型2、5以及模型3、6中分別設置了市場競爭與技術差距的平方項,以考察可能存在的“u”型關系。
通過對表2中各模型回歸結果的全面觀察,我們發現:在有效控制了諸如技術差距、企業規模、集聚效應、資本密集度以及地區因素與行業因素后,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1 以廣告密度衡量的市場競爭程度對創新投入有遞減的、顯著的正效應,即市場競爭程度與創新之間也存在倒u型關系,市場勢力越小,企業的壟斷程度越低,對創新就越有利。這一結論支持了Arrow(1962)的觀點,并且與Aghion等(2005)的結論是一致的。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本土市場的競爭,進而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同時過度的競爭會導致企業缺乏必要的利潤積累,反而損害了創新的能力。
2 外資的進入程度對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具有積極的作用。針對FDI進入與本土企業自主創新之間的關系,有“抑制論”與“促進論”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我們發現FDI的進入及其程度對本土企業的自主創新,無論是創新費用還是創新的成果,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因為當FDI與本土企業在同一市場相互競爭時,本土企業為了在競爭中不處于劣勢,必然增加研發經費,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在這里,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動力來自于國際資本參與當地市場的競爭效應。
3 技術差距的大小對創新投入也有遞減的、顯著的正效應,即技術差距與創新之間也存在倒u型關系。這個發現深刻揭示出一個重要結論:外資企業既希望利用中國本土企業的低成本優勢來獲取盡可能多的價值鏈分工利潤,同時,又緊緊提防著中國本土企業發展出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向價值鏈高端的攀升能力,而成為其競爭對手。當兩者之間的技術距離較大時,會獲得外資企業對我國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的有限的局部技術溢出和技術轉移支持,此時,中國本土制造業企業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出增長效應;當兩者之間的技術差距逐步縮小時,外資企業利用種種手段來“封鎖”和壓制中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此時,中國的本土制造業企業很難構建種種提升價值鏈攀升的
自主創新能力。
4 出口對自主創新的作用顯著為正,說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學習機會的增加和知識的溢出促進了本土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自主創新行為,而且這一效應不管是創新投入還是產出,都是成立的。
5 產業集聚的影響顯著為負,沒有顯示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促進自主創新的經驗證據。我們認為目前中國大多數產業集聚只是簡單地追求企業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非產業上的“集聚”,處于一種低層次“扎堆式”的“群生型”發展模式。從專業化分工類型看,以橫向分工(同質產品+專業市場)與簡單生產鏈縱向分工(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要形式;從產業集聚網絡體系競爭優勢看,主要依賴于低成本生產要素、成本降低型技術選擇、演化路徑及其所體現的內外規模經濟,而作為產業集聚核心競爭優勢的創新協作網絡、技術持續創新能力、產業升級、市場細分、價值鏈專業化分工、品牌建設等并未得到充分體現。
6 在控制變量中,企業的規模對創新投入有顯著的正效應,但是這種效應是遞減的,即企業規模和創新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這一結論與多數國外和國內的經驗研究都是一致的,說明大企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創新優勢。同時資本密集型產業也比勞動密集型產業擁有更多的創新。
(二)按企業規模分類檢驗
在現實中,很多影響企業創新的因素都與企業的規模有關,因為企業的規模與企業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政策和商業機會等因素密切相關。為了控制與規模有關的這些因素對創新的影響,我們將按照規模大小將原來的樣本分成3個子樣本:小規模企業(從業人員小于300人);中規模企業(從業人員在300到2000人之間);大規模企業(從業人員在2000人以上的)。子樣本的檢驗結果見表3。
我們在表3中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檢驗的結論與全樣本數據的結果基本一致,但是出口對自主創新的作用隨著企業規模的變化而出現顯著的差異。
就創新的產出而言,出口的作用沒有顯著的差異,表現為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對創新投入而言,大規模企業樣本的回歸中,出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中規模的企業中,雖然作用呈現正向,但是并不顯著,而在小型企業中,出口對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規模越小的企業越有可能采用代工形式進行出口貿易。技術能力較低(企業規模較小)的企業傾向于為跨國企業或國際大買家貼牌的外向型加工貿易生產;技術能力中等(企業規模中等)的企業傾向于從事為國內買家貼牌的內向型加工貿易生產;技術能力較強(企業規模較大)的企業傾向于構建自主品牌且銷售于國內市場。同時,我們的發現可以揭示以新產品表示的創新產出未必是自主創新的結果,而有可能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技術轉移的結果。
>> 大數據時代中國新常態經濟增長路徑與政策的轉型 大數據時代我國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新常態下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的路徑選擇 資本投入、技術進步與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 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 技術創新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轉型與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分析 大數據時代農業信息服務的技術創新 企業“經濟轉型”中技術創新管理優化探析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區域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轉型研究 技術創新作用于我國經濟增長的實證性研究 大數據時代我國宏觀經濟數據的沖突與協調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的途徑選擇研究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分析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創新驅動研究 新常態下我國房地產助力經濟轉型路徑研究 我國經濟新常態的歷史方位和發展創新 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創新的趨勢探討 我國旅游經濟新常態 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產權制度原因及創新路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1年8月2日訪問。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將大數據定義為“由科學儀器、傳感設備、互聯網交易、電子郵件、音視頻軟件、網站點擊流等多種數據源生成的大規模、多元化、復雜的、長期的分布式數據集”。Hilbert M. and Lopez P., “The Worlds Technological Capacity to Store, Communicate, and Compute Information,” Science, vol.332, no.6025, 2011,pp.60~65.麥肯錫認為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內用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對其內容進行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的數據集合。
當前對于大數據的特點主要存在兩種觀點:Dumbill采用IBM公司的觀點,認為大數據具有“3V”特點,即數據量大(Volume)、數據類型復雜(Variety)、產生速度快(Velocity)。Edd Dumbill, “What Is Big Data,” http://strata.oreilly. com/2012/01/what-is-big-data. html, 2013年1月24日訪問。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大數據具備“4V”特點,在3V的基礎上增加了價值性(Value)。(1)數據量大(Volume):目前數據的計量單位用太字節、澤字節和堯字節計算。IDC《數字宇宙膨脹: 到2020年全球信息增長預測》顯示,數字信息每年按照幾何級數態勢遞增,到2020 年數字量將達到40ZB。(2)數據類型復雜(Variety):相對于傳統的便于存儲的結構化數據,大數據下非結構化數據越來越多,比如網絡瀏覽軌跡、視頻、音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數據類型的多樣性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產生速度快(Velocity):數據的產生和更新頻率快,每秒都在即時增加,因此大數據的存儲以及實時處理和分析能力是大數據背景下技術創新的關鍵要求。(4)價值密度低(Value):存儲的數據量大,但是蘊含的價值低。比如一段監控視頻時間長達2個小時,但是有用的數據可能只有1~2分鐘。朱東華:《大數據環境下技術創新管理方法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年第4期。
數字技術是指對產生于人機交互、物聯網等以結構、半結構、非結構形式存儲于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提取和集成,以模式識別、數據挖掘、可視化以及統計分析等技術手段,通過數字技術生成模塊化的專用數字技術處理軟件包,進一步通過模塊集成實現決策支持、智能生產、智能服務、預測等技術創新,實現大數據的價值化。
根據大數據的特點可知大數據和傳統數據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數據處理技術上,大數據下的數字技術包括傳統基本數據處理技術如模式識別、數據挖掘、可視化、統計分析,和高級數據處理技術如移動計算、社會化媒體、物聯網、云計算、分析和預測五種技術,這五種數字技術融合后方能產生巨大的技術創新。[德]烏爾里希?森德勒編:《工業4.0》,鄧敏、李現民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第54~67頁。移動計算指的是計算的實時性、動態性,即人和計算機的實時交互,機器和周圍環境的實時交互,通過移動計算,增加了數據使用技術在地點和時間上的靈活性,數據的實時處理是大數據的最核心技術。社會化媒體是指人們可以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信息、分享內容、互動交流。社會化媒體平臺的使用數據具有“流”的特性,大數據流的特性改變了人們收集和評價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技術創新方式。物聯網描述的是物理對象間的連接,這種交互作用發生在機器與機器之間,對象與對象之間。物聯網的形成開啟了服務創新、生產創新和增值過程的新維度,是新的增值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基礎。云計算指的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主要解決數據的結構問題和管理問題,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按需提供給不同的使用者,通過云計算加快對信息的發現、組織和協調并為技術創新提供服務。分析和預測是對大數據進行關聯、趨勢性等知識發現技術,由于大數據的海量性、動態性、類型多樣性和價值低密度性,有價值的信息隱藏于碎片化的數據關聯中,而且隨時間的流逝不斷減少,因此傳統的優化算法、抽樣學習的數據挖掘技術、統計分析方法已不適用,基于知識發現的分析和預測技術是大數據的關鍵技術。針對大數據下的這些數字技術融合就有可能產生技術創新,就可能實現服務智能化、生產智能化、決策智能化等等。
大數據時代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大的變革,這種變革體現在:一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大數據時代的本質是互聯網基礎上的信息技術在經濟增長和工業化中的廣泛應用,其核心在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大數據并不能生產出新的物質產品,也不能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大數據的價值,不僅是大數據技術本身,更是應用創新產生的經濟社會價值,能夠讓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從而使工業制造的生產效率得到大規模提升,并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二是促進產業融合。大數據時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廣泛使用,使得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的產業。在技術融合、數字融合基礎上所產生的產業邊界模糊化,產業由分立走向融合,產業融合能夠通過建立與實現產業、企業組織之間新的聯系而改變競爭范圍, 經濟增長效率大幅度提高。三是技術創新發生變化。在大數據背景下科技創新與產業結合程度加強,而且由于信息化的廣泛使用,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技術創新的協同性和共享性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結合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加強。
二、大數據下數字技術創新的新特點
大數據下的技術創新與傳統漸進性技術創新有本質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創新方法、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過程和創新結果五個方面。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技術基礎上的技術創新具有一些新特點:
1.數字技術下的技術創新方法具有組合性
傳統的技術創新方法基于專業理論、專業技術和市場目標的共同作用,孫圣蘭、夏恩君:《突破性技術創新對傳統創新管理的挑戰》,《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年第6期。而大數據環境下的數字技術創新方法更多地來源于對不同技術的組合式創新。創新不僅是一種基于理論背景下的基礎性創新,而更可能是利用現有的數據技術手段和已有信息進行重新組合,技術創新方法的組合性主要體現在對數字的敏感性洞察以及創意路徑實現的組合。對于客戶消費行為的數據技術分析可以開發出BI系統。對于共眾通信數據分析可以開發輿情系統, 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將Facebook最受歡迎的照片共享思想植入到智能手機中,開發出了能夠改變照片樣式的軟件。[美]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安德魯?麥卡菲:《第二次機器革命》,蔣永軍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91~92頁。這些說明了數字技術提供了一種組合式技術創新的可能性。
2.數字技術下的技術創新模式具有開放性
傳統的技術創新模式強調獨立創新、合作創新和引進創新模式,這些創新模式聚集對要解決的問題相關領域精通的專業性人才來提供技術創新方案。專業人才具備高精尖科技知識,能夠從更加專業的角度提出建議,而大數據下的技術創新能夠突破對專業人員和研究領域的限制。數字技術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創新環境,每個人都能夠在開放平臺上對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新思想的交流與技術創新的實現。納特?特納和扎克?溫伯格是沃頓商學院學習經濟學和創業學的學生,二人雖然沒有學過醫學知識,但他們創辦的公司flatiron health正在試圖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找到治療癌癥的方法。這種群體力量參與和數字技術爆發出來的無限的智慧正是大數據下技術創新的模式。
3.數字技術下的技術創新管理具有突破性
突破性技術創新是基于不同科學原理和技術方法之上的創新,能夠使產品具有新的性能和較低成本,且具有毀滅性,能開拓新的市場和潛在的應用,如石英鐘的出現給機械表以致命沖擊。數字技術下的融和式技術創新是突破性技術創新,單個領域的技術有可能只服務于特定背景下的產品或者服務,而不同領域技術的有效融合則可能衍生出更多的相關性技術創新。在技術進步的過程中,漸進式創新是階段性的、變革性的,而突破性技術創新是永恒的、革命性的。傳統的技術創新需要高成本的投入,大量的人才培養及儲備、基礎設施的建設、先進設備的研發及引入,通常這些投入需要經歷一定的時間才有可能獲得創新成果。基于數字技術平臺,每個企業、機構甚至個人都成為了創新的主體,創新也不再局限于某一技術領域,而是以多種方式存在。如云端存儲服務及數據分析業務就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成本相對較低的創新思路,從而使得技術創新具有更低成本。
4.數字技術下的技術創新過程具有非線性
線性創新和非線性創新是基于創新過程的一種區分。線性創新過程是一個“基礎科學-應用科學-設計試制-制造-銷售”的單向的、逐次漸進的過程,創新起源于基礎研究。非線性創新過程突出了創新的多層次、多環節和多主體參與,在非線性創新過程中創新絕不是從研究到應用的線性鏈條,從小眾到大眾的傳播過程。數字技術下的技術創新突破了線性技術創新的思維,從創新的方式、主體、階段等方面進行非線互創新,是企業內外各種與技術創新有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突出了創新的多層次、多環節和多主體參與。在大數據時代,技術創新被認為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創新生態下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共同演進的產物。
5.數字技術下的技術創新結果具有通用性
通用性指能夠在多行業使用的創新技術,通用技術創新具有普遍性,能夠隨著時間推移催生大量的創新,數字技術下的技術創新具有這些特點。數字技術下通用性創新主要是由于創新的方法是組合式創新,對于已有發明或者技術創新,經過組合后有可能產生新的創新。這種創新方法表明,每一次的技術創新會成為未來創新的一塊積木,在不斷的積累過程中,就產生了持續技術進步。數字處理技術使得所有領域都能夠獲得海量的數據,并無限制地被復制和重復使用。因此,具有潛在價值的數字化積木式技術創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倍增長,并且還在持續地提供未來組合式技術創新的可能性。
三、大數據時代我國新常態經濟增長中數字技術引領技術創新的路徑轉型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以中高速增長為標志的“新常態”,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更意味著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需要實現創新驅動戰略的支撐。在新常態的創新驅動中,我國面對大數據下技術創新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面對傳統技術創新的路徑依賴和數字技術下技術創新的特點,要發揮我國自身資源優勢,實現數字技術引領技術創新,推動我國經濟增長潛力開發,就要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引領技術創新路徑轉變。
1.實施“政府組織+國企研發”的數字技術創新計劃
技術創新正在成為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關鍵詞,而且大數據下的技術創新具有開放性,特別是在數字化工廠方面,實現過程中有大量需要進行標準化的內容,歐美國家在這一方面起步早,已制定出系統集成、安全保障、數字化工廠、能耗等技術標準,因此要積極引進和參與國際化標準工作,同時實施舉國體制,發揮政府作用,組織開展我國的技術標準化研究,爭奪制造業競爭的話語權。另外,在產品市場規模巨大、產品集成復雜的重大技術創新領域,借鑒“高鐵”技術創新模式,由政府牽頭,發揮國企研發力量,重點突破某一領域的技術難題。在實施“政府組織+國企研發”的數字技術創新計劃中,重點要持續推進大數據平臺建設,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大數據環境下的技術創新是基于數據庫基礎上的,因此要持續推進數據庫、知識庫、云計算庫、數據分析庫的基礎平臺建設,大數據下人人都是技術創新者,要構建基于服務的、集成智能分析、快速決策分析的大數據處理支持系統接口,建立促進群體成員之間信息溝通、共享和促進群體技術創新的交互平臺,建立開放的大數據技術創新體系、協同創新模式和評估機制,以推動新常態下數字技術對技術創新的引領。
2.建立技術創新的市場機制,引導企業自主創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貿易的開放,市場化進程不斷加深,我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產品市場,市場化需求確定了技術創新方向,技術創新中的市場杠桿作用越來越顯著,因此要完善大數據下技術創新的市場機制,引導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及市場需求,發現創新機遇并且進行自主創新。在引導企業自主創新的過程中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稅收減免政策,激勵企業技術創新。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研發新技術、發現新知識過程中形成的無形資產如果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企業就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知識產權的清晰界定以及產權保護有助于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從技術創新中獲得高額收益,從而促進更加長遠的技術創新。我國目前對于知識產權界定、保護以及知識使用的制度及法律還不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制定相關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規保護企業的自主創新成果,鼓勵技術創新。此外,要通過稅收減免政策激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強度。
3.加強數字技術人才培養,實施全球人才引進計劃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新常態下的中國企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企業應用和行業動態呈現出新趨勢和特征:社會網絡與社會計算、云計算、協同化軟件與技術、新型電子市場與新型電子商務將轉變企業運作和組織架構。大數據時代企業的關注點將從傳統的決策支持系統、智能系統、數據庫建模與設計、信息系統規劃、開發方法等方面逐漸轉移到以新概念、新技術實行的決策分析、信息安全和風險管理等領域上。大數據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含有意義的數據進行專業化處理,大數據環境下技術創新的實施,需要一大批對于大數據的搜集、處理、分析、決策支持等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因此在大數據背景下中國新常態的經濟中,要加強數字技術人才培養,實施全球人才引進計劃:一方面通過加強我國高校計算機、電子專業建設,調整培養方案,優化教學環境,創新創業項目實施,以培養掌握數字技術基礎型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搭建人才創業平臺,營造人才創業環境,引導大數據人才創造;另一方面我國需要制定全球數字技術人才引進計劃,特別是了解核心技術的專業人才和數據分析師的引進,并為人才的流入做好政策支撐。
4.加大企業數字技術的研發投入力度,優化政府投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