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兒童健康教育指導優選九篇

時間:2023-08-11 17:01:5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兒童健康教育指導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兒童健康教育指導

第1篇

【關鍵詞】 小兒抽搐;熱性驚厥;病因分析;健康教育指導

在兒科臨床上, 抽搐為發生率相對較高的癥狀, 同時導致抽搐的病因較復雜, 患兒臨床癥狀一般較嚴重, 威脅著患兒的生命安全[1]。且患兒發病時, 家長由于缺乏相關知識, 患兒抽搐時容易高度緊張, 所以, 分析兒童抽搐的原因及對其家長進行正確健康教指導, 值得重視。本次研究主要對兒童發生抽搐的原因開展臨床分析與探討, 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指導及相關抽搐急救知識培訓, 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F對廣東深圳市南山區蛇口人民醫院既往接受住院治療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 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收集對象為本院124例由于發生抽搐而接受住院治療的患兒, 其中男性患兒為69例, 女性患兒為55例, 年齡12~14歲,平均年齡(9.1±2.7)歲。

1. 2 方法 對本院124例由于發生抽搐患兒的臨床資料及健康教育指導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按照不同的年齡分組,

1. 3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13.0處理數據。

2 結果

2. 1 疾病分布特征情況 124例抽搐患兒當中, 熱性驚厥引起抽搐77例, 明顯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抽搐, 與其他各組相比,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原發疾病引發抽搐與年齡的關系 回顧資料按照患兒的年齡進行分組

2. 3 健康教育指導對抽搐患兒的治療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本院對124例住院的抽搐患兒從入院階段、持續抽搐階段及出院進行健康教育指導, 90%以上患兒家屬缺乏疾病相關知識, 并渴望得到相關指導。通過階段性健康指導, 98.5%的家長對疾病有初步了解, 并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 懂得基礎的護理, 認識到抽搐復發的可能性及預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準備好一切必要的急救物品, 并初步掌握如何保持呼吸道通暢, 按壓人中穴, 防止舌咬傷等驚厥的現場急救方法。通過一系列的階段性健康指導, 90%的家長能正確復述疾病的臨床特點, 掌握抽搐時的急救方法, 在今后碰到類似情況, 能采取有效措施, 對其治療和預后有積極意義。

3 討論

抽搐是兒科急癥中最常見的癥狀,控制抽搐發作、避免和減輕腦缺氧損害為其治療原則,而尋找病因、明確診斷, 為及時予以止痙治療、針對具體病因治療以及相關對癥處理是關鍵[2]。本次所研究的124例抽搐住院患兒中, 熱性驚厥患兒約占62.10%, 并且大多數患兒為1~3歲, 6歲以上發生的極少發生,常在體溫達39~40℃, 抽搐后意識很快恢復預后良好, 有1例熱性驚厥轉變以癲癇。其次為12例病毒性腦炎抽搐患兒, 約占9.68%, 發病之時患兒出現有發熱、惡心、厭食、嘔吐、頭痛、畏光、噴射性嘔吐、驚厥等腦實質受累的表現。病毒性腦炎及化膿性腦膜炎也是兒科當中引發患兒抽搐較為常見疾病, 在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患兒當中均有發生[3], 抽搐發作的持續時間相對較長, 在患病的過程中抽搐反復性發作, 于發作的間歇期存在神志方面的變化, 出現昏迷的時間相對較長以及應用止痙藥物予以治療后其臨床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患兒, 其臨床愈后也往往不理想。而患兒出現高熱、驚厥、低血鈣抽搐等癥狀, 合理的止痙治療, 均沒有出現明顯的神志方面變化, 臨床預后良好[4]?;純猴B內出血包括新生兒的顱內出血、臨床晚發性的維生素K缺乏性顱內出血以及腦動脈瘤的破裂而引發的臨床顱內出血?;純旱哪X干周圍部位如果存在出血情況, 且出血量相對較多, 其臨床愈后較不理想[5]。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促進健康知識, 樹立健康觀念, 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過程[6], 醫務人員在健康促進中不再是執行角色, 而是在決策和創新上成為獨立的專職人員。通過對本院124例住院患兒及家屬針對各種病因引起的抽搐進行相關指導, 從入院階段、持續抽搐階段及出院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導, 結果98.5%的家長對疾病有了解, 對醫務人員較信賴, 能做基礎的護理, 能認識引發抽搐的原因, 能準備必要的急救物品及會現場急救方法。健康教育的效果使疾病得到有效防范, 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對其治療和預后有積極的意義。同時, 健康指導及醫務人員的健康促進作用隨著健康觀念的轉變, 在醫護工作中逐漸占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健康教育在抽搐中的應用對醫務人員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和技能領域, 須對醫務人員開展各種培訓, 更好地適應健康教育的需要。

綜上所述, 通過探討臨床抽搐患兒的原發性疾病、原發性疾病和患兒愈后狀況間的內在聯系及健康教育指導作用的重要性, 在臨床中, 抽搐患兒的原發性疾病多為熱性驚厥、病毒性腦炎、化膿性腦膜炎、病因未明性抽搐及低鈣抽搐, 患兒的臨床愈后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因素有較密切聯系, 而且健康教育指導對抽搐患兒的輔助作用明顯, 依據臨床患兒具體的年齡、抽搐發生的持續時間以及臨床相關癥狀表現快速做出初步診斷, 及時予以止痙治療、針對具體病因的治療及相關對癥處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 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桂華.小兒抽搐臨床護理體會.張家口醫學院學報, 2010 (15): 236-237.

[2] 李偉.2-6歲兒童抽搐臨床分析.醫藥論壇雜志, 2007,13(28):44.

[3] 胡建明.兒童抽搐126例MRI分析.腦與神經疾病雜志, 2007, 7(19):15-17.

[4] 張孟孝,魏敏惠.小兒抽搐臨床診斷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09, 8(25):168-169.

第2篇

關鍵詞:學期兒童;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意義

《綱要》中明確要求:“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幼兒掌握健康知識,樹立科學的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和和諧發展。因此,對學前兒童實施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學前期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實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幼稚園第一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由此可見,教育幼兒的首要目的就是如何增強幼兒的身心健康。這是由于學前兒童身體器官的發育、系統的發育以及功能的發育尚未完善,學前兒童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對疾病的預防能力和抵御能力較弱,再加上學前兒童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適應能力較弱,易于受到傷害。所以,學前兒童需要成人的精心養育和幫助,更需要鼓勵學前兒童積極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健康活動,通過開展適宜的健康教育活動,促使學前兒童掌握健康知識,形成正確的健康態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

(二)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為幼兒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17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認為:“人生幸福有一個簡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體,凡身體和心智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別的奢望了;身體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種種別的東西也是枉然?!盵1]人處在生命歷程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要關注健康問題,都要時時掌握健康信息和知識,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對健康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否則,健康就會遠離我們。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人一生健康教育的奠基階段,關注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既能夠提高學前期的生命質量,又能為人一生的健康贏取時間。因此,對學前兒童開展健康教育,幫助學前兒童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對于提升人一生的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三)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是兒童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

學前兒童的身心健康是兒童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是兒童智力發展、品德發展和審美發展的物質基礎。學前兒童健康既是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的前提,也是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結果。一個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和立足,才能更好地在這個社會上贏得一席之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多姿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擁有健康的身心,更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新穎有趣的健康教育活動還可以充分滿足學前兒童活潑愛動的心理需求,幫助幼兒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在與同伴和諧相處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和創造健康美。

二、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教育者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實施教育,只有通過受教育者的內化才能發揮作用。幼兒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地位,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感受、去體驗周圍的世界。教師在設計、組織和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比如教師在選取活動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選取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充分讓幼兒在參與的過程中去學習,讓幼兒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二)科學性原則

教師設計、組織、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制定活動目標要科學,選取活動內容要科學,選擇活動方法要科學。所謂遵循科學性原則就是要教師學會觀察幼兒,研究幼兒,掌握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幫助幼兒樹立科學的健康知識,幫助幼兒形成科學、健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發展性原則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要為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負責,既要考慮到幼兒的現實發展,又要考慮到幼兒的終身發展。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告訴我們,教師在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中既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已有發展水平,又要考慮到幼兒將要達到的水平,要善于在兩者之間形成最近發展區,讓每一個幼兒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教師絕不能只顧幼兒的眼前發展,而忽視了幼兒的終身發展,既要讓幼兒充分自由發展,又不能讓幼兒養成懶散的壞習慣,要為幼兒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差異性原則

教師在實施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中要遵循差異性原則,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唯一的,每個幼兒都有著自身特有的興趣愛好和需求,教師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要求所有幼兒。教師要注重個別差異,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還要關注到個別幼兒的需求,在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時,還要輔之于個別活動或區角活動,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滿足每個幼兒的興趣和需求,讓每個幼兒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和發展。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關系著幼兒一生的健康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前兒童健康發展既需要幼兒園的努力,還需要與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幼兒園、家庭和社會三者緊密聯系、相互補充,共同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全方位地促使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麥少美.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

[2]龐建萍.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李君.學前兒童健康教育[M].科學出版社,2012.

第3篇

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辦、廣州教育學會幼兒教育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第九屆全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學術年會,于2014年11月19~21日在廣州召開。本次年會直面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和新挑戰,以“快樂體育,健康身心”為主題,采用專家專題報告、分專題交流、現場教學觀摩以及專家和與會代表現場互動等形式充分展開學術研討。

一、凸顯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基本理念和研究趨勢

(一)《指南》已經成為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研究與實施的指導性文件

本次年會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頒布以來學前兒童健康教育領域的首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本次年會不僅進一步幫助與會人員深入理解了《指南》精神,也展示了在《指南》指導下健康領域所開展的一些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會上,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顧榮芳教授作了《貫徹<指南>精神,實踐健康教育》的主題報告。報告在整體把握《指南》精神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地逐條分析了健康領域的目標和內容,并分享了有關健康領域關鍵經驗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劉馨副教授在《提高幼兒園體育活動質量,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的主題報告中指出,應“落實《指南》精神,正確把握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目標”,從而促使各幼兒園充分理解《指南》的相關內容,以引領其提高體育活動質量。深圳大學學前教育系主任陸克儉教授在《幼兒園體育教學的價值、特點與策略》的報告中也以《指南》為指引,探討了幼兒園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另外,《幼兒園特色體育活動探索》《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安全策略》等獲獎論文都以《指南》中的相關內容作指導,從不同的角度對幼兒園健康教育進行了探討。

(二)從多學科、國際化的視角來研究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狀況

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絕不是孤立的研究領域,應盡可能拓寬視野,吸收其他學科或國外的理論營養。本次年會中的部分研究成果采用了社會學、心理學、營養學等學科視角,部分成果借鑒了國外先進經驗,體現了我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走得出去,回得進來”的基本研究趨勢。例如,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學系主任朱惠蓮教授在其主題報告《學齡前兒童的營養與健康》中通過詳實的數據從營養學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幼兒和家長在飲食營養方面的誤區,提出了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對策與建議。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姚蓓喜從“科學營養、食品衛生、美味烹飪、飲食健康、營養研究”五個方面談了如何通過提高幼兒膳食質量來促進幼兒健康發展。來自新疆的李元玲老師借鑒積極心理學中“幸福感是個人積極的心理體驗”的觀點,以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第四幼兒園教師為例,分析了幼兒園教師職業發展的五種心理健康危機,并提出了相應的化解策略。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學前教育系周燕教授在《“重要他人”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報告中引用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的“重要他人”的概念分析了影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國免費營養早午餐政策、美國《3~5歲兒童運動課程的適宜性實踐》等都對我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研究與實踐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充分分享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的實踐經驗

本次年會的分會場設立在廣州市第一幼兒園、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一院、政治部幼兒園和司令部幼兒園。從各幼兒園的園所經驗介紹、健康特色活動觀摩以及專家點評中,我們可以在特色體育活動開展、學前兒童健康教育環境創設、師資培養等方面得到一些借鑒。

(一)傳承傳統文化,設計別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

秉持本次年會“快樂體育”的主旨,各個分會場所在幼兒園展示了幼兒武術操、幼兒籃球活動等特色體育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生動活潑的表現,一方面體現了幼兒園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另一方面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結果。各幼兒園都選用了優美的廣東音樂、廣東傳統武術操和民間游戲,加上獨到的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設計出了別具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這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幼教工作者實施具有特色的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具有啟示作用。

(二)高效利用物質資源,創新幼兒園體育運動環境

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習知識、發展自身的。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具有挑戰性的物質材料,可以有效地將幼兒的運動、游戲、交往和探究融為一體。各幼兒園除了在戶外設置豐富多樣的大、小型運動器械外,還高效利用廢舊材料和低結構材料自制運動器械,或者采用一物多玩的方式,既符合環境創設的經濟性和創新性原則,又能增加體育活動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一條簡單的“溜溜布”可以鍛煉幼兒走、跳、蹦等基本動作;三張普通桌子的不同擺設也可以讓幼兒嘗試做側身鉆爬、直體翻滾、平面跳躍等動作。

(三)凸顯融合意識,重視幼兒園健康教育與其他領域的相互滲透

“快樂體育”是為了“健康身心”,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每位幼兒園教師在設計健康教育活動時都能有意識地將其他領域的教育元素融合進來,而體育活動最能體現幼兒園教師的融合意識。例如,中班體育活動“好玩的溜溜布”在每一個環節中都伴以有節奏的音樂,有效地將體育文化意識與音樂之美融合在一起。再如,大班體育活動“好玩的小布格”將體育、音樂、科學、社會領域有機結合起來。

(四)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健康教育素養,發揮男教師特長

健康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幼兒園教師的健康教育素養,而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幼兒園教師具有扎實的保教知識和健康教育技能,更有賴于其對幼兒運動發展理論的掌握。在本次年會上的幼兒體操表演和體育活動展示,都反映了各個幼兒園對于提高教師健康教育素養的重視。有了專業的教師,才會有簡單多變的材料和設計到位的活動。本次年會上,我們有幸看到了諸多男教師矯健的身影,各幼兒園充分發揮了男教師在設計和組織幼兒體育活動方面的特長。

三、進一步厘清學前兒童健康教育中的相關內容

(一)區分了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中的相關概念

1.體育課與體育活動

“體育課”僅僅是一次以體育活動內容為主的集體教學活動,而“體育活動”則包括晨間鍛煉、戶外體育活動、區域體育活動、室內外體育游戲、幼兒體操,以及滲透在其他領域或生活環節中的身體活動。僅僅重視“體育課”,則有可能陷入“小學化”的誤區。

2.特色體育活動與體育特色

有教師認為在幼兒園展示了特色體育活動,該幼兒園就是體育特色幼兒園了。這是把特色體育活動的開展看成了體育特色幼兒園的全部或主體。僅憑特色體育活動并不能形成一個幼兒園特有的風格,但是初期可以作為體育特色幼兒園創建的突破口。只有當整個幼兒園的園風園貌、核心價值觀以及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都體現出體育特色,幼兒園中形成了體育文化氛圍的時候,或許才可將其稱為“體育特色幼兒園”。

(二)明晰了學前兒童體育活動不同性質目標之間的關系

1.在確定普適性活動目標的基礎上考慮目標的具體化和多樣性

幼兒園體育活動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幼兒發展,為幼兒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而不是單一的“體育訓練”。因此,幼兒園體育活動的難度和強度首先應具有普適性,動作技能水平和運動強度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在此基礎上,要找準體育活動的落腳點,將具體目標落實到位。因此,“一物多玩”也并不是說玩的花樣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幼兒的活動強度和活動的具體目標合理設計。

第4篇

【關鍵詞】兒童計劃免疫;系統化;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示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532-01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建卡兒童家長,均給予問卷調查,共1400名調查對象,其中1000名參加調查問卷,即A組,400名未參加,即B組。參加次數未達3次者均視為未參加,其余為參加家長。

1.2 方法

系統化健康是一種系統化管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模式,通過系統管理輸入、輸出、反饋、調整等系統流程開展健康教育,編寫知識手冊給兒童家長。根據兒童計劃免疫流程設計課程表,每月一次授課,一共8次。內容主要有:計劃免疫的含義、計劃內與計劃外免疫、接種疫苗程序、注意事項、每一種疾病疫苗預防。同時,加以電教化宣講、個別指導、家庭隨訪等多種形式教育。根據健康教育內容,自行編制調查問卷,家長回答正確率≥80%視為知曉,≤60%視為不知曉[1]。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全部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治療前后采用X2檢驗,P

2.結果

3.討論

接種預防是一種控制疾病傳播的手段,是最簡便、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計劃免疫是一種我國衛生防疫工作,提高兒童免疫接種率,滿足疫苗傳染病預防的主要保證。

系統化健康教育是提高兒童家長計劃免疫知識知曉率,未參加家長的知識知曉率為46.7%,參加系統化健康教育的完全知曉率為98.2%,兒童家長對于計劃免疫內容、流程、疾病預防、何時接種疫苗、接種后問題、注意事項、基礎初免疫、免疫加強,如何轉變兒童合格接種知識,加強系統全面理解,轉變兒童家長角色,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提高家長積極參與性,促進接種率、5苗合格率、計劃外接種率的提高[3]。同時,加強系統化健康教育,有流于促進免疫接種工作管理。

系統化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增加家長對于計劃免疫人員的信任,促進護理人員和家長建立良好關系,促進健康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采納有益于兒童健康的接種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并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家長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兒童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4]。 它作為一門應用學科,是多種相關學科的結合,例如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所以,護理人員在健康教育時,在掌握本專業知識基礎上,還應掌握相關的學科知識,熟悉教育策略。通過系統化的健康教育,讓家長了解到我國開展兒童計劃免疫,是一項意義非常重大的工程,是為加強免疫疾病預防,發揮免疫作用,確保我國免疫事業的穩定發展,為廣大兒童健康而努力。

系統化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計劃外疫苗接種率,參加健康教育的兒童計劃外集中率明顯高于未參加組,系統化健康教育可讓家長明白是計劃內、計劃外免疫,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建立良好的預防疾病觀念,認識到控制傳染病主要有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5],而對“兒童”這一易感人群實施有效的接種疫苗,是控制傳染病的關鍵。通過半個世紀的醫學臨床證明,免疫預防是疾病控制基礎,在為社會人類安全,尤其是兒童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創新,一些新技術、新疫苗會不斷出現,然而因社會資源局限性,國家與個人在免疫工作中均承擔有一定責任,實施健康教育,可使家長明白,給兒童接種疫苗不僅為個人、孩子的安全,而是為整個社會的安全。

總而言之,在本組實驗中,參加預防接種知識知曉率、計劃外免疫接種率、兒童計劃內五苗接種合格率分別98.3%、96.8%、95.7%,均明顯優于未參加者的82.6%、53.8%、87.2%。這說明,針對兒童家長實施系統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長對計劃免疫認知,改變家長行為角色,由被動接受型轉向主動參與型,可提高兒童計劃免疫接種率。

參考文獻:

[1] 高月平,郭惜珍,陳少虹等.兒童計劃免疫影響因素及護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 31(7): 1159-1161.

[2] 曲珠鳳,陳慧林,陳麗等.在兒童計劃免疫中運用護理指導的體會[J].吉林醫學(護理版),2004,25(4):37-38.

[3] 王惠如.兒童計劃免疫臨床護理研究[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23(4):195-195.

第5篇

施萍,1957年生,中國-澳大利亞《促進中國農村貧困地區兒童保健管理》項目國家級專家,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專家帶你練,全科醫師實用技能培訓項目主講人,中華預防醫學會遼寧兒童保健分會副主任委員?,F任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全科醫學教研室全科醫學培訓中心教授、主任醫師,從事兒童保健和疾病診治工作近3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制定了“兒童保健服務規范”,規范的實施對明確各級醫療保健機構兒童保健工作的任務和要求、提高兒童保健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保障兒童獲得基本保健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兒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識明顯增強,醫學科學的發展也對兒童保健服務的內容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兒童保健服務規范已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需求。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司委托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開始修訂全國兒童保健工作規范,經多次調研、討論和征求各地意見,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衛生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全國兒童保健工作規范(試行)》的通知。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基層衛生機構,全科醫生作為在基層衛生機構工作的人員,有責任有義務開展兒童保健工作,利用現行社區進行兒童計劃免疫的有力條件,承擔起全科醫生社區兒童健康維護的任務,逐步實現全科醫學賦予全科醫生連續性、綜合性、可及性等服務目標。

范圍

本規范所涉及的兒童保健對象為0~6歲兒童。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提供基本保健服務,包括出生缺陷篩查與管理(包括新生兒疾病篩查)、生長發育監測、喂養與營養指導、早期綜合發展、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與指導、免疫規劃、常見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護、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兒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兒童保健管理和學齡前集體兒童衛生保健管理。

職責

婦幼保健機構 婦幼保健機構是轄區內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婦幼保健的技術指導中心,承擔對下級婦幼保健機構的技術指導、業務培訓和工作評估,協助開展兒童保健服務。負責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其他醫療機構的兒童保健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推廣兒童保健適宜技術。按照《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的要求,對轄區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進行業務管理、技術指導、人員培訓和考核評估。做好兒童保健信息的收集、匯總、上報、分析、反饋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統計工作的質量控制,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建立健全嬰兒及≤5歲兒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監測系統,建立殘疾兒童篩查和報告制度,開展兒童死亡評審工作。對危害兒童健康的主要問題開展調查與科學研究,為衛生行政部門提供決策依據。根據當地兒童保健工作規劃,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兒童保健服務。完成衛生行政部門交辦的其他任務。

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開展與機構職責、功能相適應的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術服務。掌握轄區內兒童健康基本情況,完成轄區內各項兒童保健服務與健康狀況數據的收集、上報和反饋;對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兒童保健服務、信息收集、相關監測等工作進行指導和質量控制。接受婦幼保健機構的技術指導、培訓和工作評估。

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下,開展或協助開展兒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報兒童保健服務與健康狀況數據。

內容

胎兒保健 動態監測胎兒發育狀況,為孕婦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環境和心理狀態的指導,避免或減少孕期有害因素對胎兒的影響,開展產前篩查和診斷。

新生兒保健 新生兒出院前,由助產單位進行預防接種和健康評估,根據結果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開展新生兒訪視,訪視次數≥2次,首次訪視應在出院7天之內進行,對高危新生兒酌情增加訪視次數。訪視內容包括全面健康檢查、母乳喂養和科學育兒指導,發現異常,應指導及時就診。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和技術規范,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工作。

嬰幼兒及學齡前期兒童保健

建立兒童保健冊(表、卡),提供定期健康體檢或生長監測服務,做到正確評估和指導。

為兒童提供健康檢查,1歲以內嬰兒每年4次,1~2歲兒童每年2次,≥3歲兒童每年1次。開展體格發育及健康狀況評價,提供嬰幼兒喂養咨詢和口腔衛生行為指導。按照國家免疫規劃進行預防接種。

對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中重度營養不良、單純性肥胖、中重度貧血、活動期佝僂病、先心病等高危兒童進行專案管理。

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發育特點,提供心理行為發育咨詢。

開展高危兒童篩查、監測、干預及轉診工作,對殘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與指導。

開展兒童五官保健服務,重點對齲齒、聽力障礙、弱視、屈光不正等疾病進行篩查和防治。

采取綜合措施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

要求

專業機構 開展兒童保健服務的機構必須為衛生行政部門已頒發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保健機構。

專業人員 從事兒童保健工作的人員應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并接受兒童保健專業技術培訓,考核合格。在崗人員需定期接受兒童保健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繼續醫學教育培訓。

業務用房

縣(市)級及以上婦幼保健機構 兒童保健管理用房:開展兒童保健群體工作和信息資料管理業務,房屋面積各≥15 m2;兒童保健門診用房:兒童保健門診應相對獨立分區、流向合理、符合兒童特點;應設立分診區和候診區,總面積≥100 m2;兒童健康檢查門診診室≥2間;專業門診用房根據所開展的專業需求確定。

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根據當地兒童保健需求、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業務量配置用房,面積參照本規范執行。

其他醫療衛生機構 綜合醫院、??漆t院等醫療衛生機構開設兒童保健相關專業門診,根據業務工作量參照本規范執行。

各專業門診設施設備 根據開展兒童保健服務的內容,配備必需的基本設備和設施。

評估

第6篇

關鍵詞: 自我效能理論 學前兒童 健康行為

班杜拉認為,人的思想和信念對行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這些信念中,他強調自我效能感的影響。行為改變受個人控制感的推動。在學前兒童健康行為養成的問題中,如果學前兒童能將解決問題歸因到自己所采取的行動上,就會傾向于以更高的承諾繼續這樣做。本文嘗試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健康行為的自我效能模式,對學前兒童在健康行為養成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

一、自我效能及學前兒童健康行為的理論基礎

(一)自我效能

20世紀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對影響自己的事件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知覺”,“對影響自己生活的事件的控制能力的信念”①,或是“人們對組織和實施達到既定操作目標的行為過程的能力判斷”;在此之前,自我效能被班杜拉解釋為個體對其實施某具體行為或產生一定結果所需行為能力的預期,知覺到的效能預期影響著個體的目標選擇、努力程度等??傊?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內容是個體面臨某一個特定活動或具體的任務時對自己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包括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兩個部分。結果期望,是指個體對其某一特定行為可能導致結果的主觀判斷;效能期望,是指個體對其有能力成功執行這種特定行為的信念。個體對行為的效能期望決定著其在完成特定行為過程中做出多少努力,在面對失敗時表現出怎樣的情緒,在處理棘手問題時能夠承受多大的壓力,以及在面對困難時能堅持多久。所以,人的行為主要受效能期望的控制。效能綜合組織認知、社會、情緒及行為方面的亞技能,并加以有效運用,是一種生成能力②。

自我效能感的早期水平影響著后期的發展結果,在健康行為的養成過程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因此,在早期幫助學前兒童形成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對其身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二)學前兒童健康行為

學前兒童健康行為是學前兒童為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維持或促進自身或他人身心健康而采取的各種行為或行為取向。健康行為的養成是通向健康的必由之路,因此理應成為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標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教育的重點在群眾及行動?!笨梢?,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就是要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廣泛的教育活動,促進學前兒童健康行為的產生。

(三)健康行為研究的自我效能模式

自我效能概念自1977年班杜拉提出以來,在臨床和健康領域迅速地得到應用,研究者發現了其在健康行為的引發、采納和維持方面的影響。1992年,德國學者施瓦策爾提出了以自我效能理論為基礎的健康行為過程取向(HAPA),從心理―社會角度對健康行為進行干預。其基本觀點為:健康行為的引發、采納和維持是一個模式化的過程,由動機與意志決斷兩個階段組成。其中,意志決斷可劃分為計劃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自我效能等相關認知因素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④。

二、學前兒童健康行為養成過程中導致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原因

了解了自我效能理論在學前兒童健康行為養成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在這一過程中影響學前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呢?依據班杜拉的理論,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社會說服、生理和情緒狀態是自我效能感發展的四種信息源⑤。結合四種信息源,我將可能原因總結如下。

(一)學前兒童對健康行為的認識不足

學前兒童受其年齡、知識水平、身心發展水平等約束,健康行為的相關經驗儲備較少。這里所提的認識不夠,不僅指學前兒童對健康行為的益處認識不夠,而且包括學前兒童對不健康行為的危害認識不全面。成敗經驗來源于自身,而在健康行為與不健康行為分別產生怎樣的結果這一問題上,學前兒童的經驗顯然是不夠豐富的。

(二)成人不適宜的評價

學前兒童還未形成獨立的、穩定的自我評價觀念,在分析行為時,往往只根據有限的經驗加以推測,往往容易輕信他人的“權威”評價。如果在學前兒童健康行為的養成過程中,成人沒有給予準確的評價,學前兒童就很可能會發生行為偏差,產生焦慮、緊張等消極情緒。在一次大班健康集體教學活動《一拳、一尺、一寸》中,教師始終用“漂亮”評價坐姿端正的幼兒。這一評價的針對性不夠強,如果幼兒長期以這樣的評價進行歸因訓練,就可能會認為寫字時坐姿端正只是為了“漂亮”,是坐給老師看、給家長看的,并沒有把這一健康行為與自身骨骼、視力等的健康發育建立起深刻聯系。那么在老師、家長不在身邊、無人監督時,幼兒則極有可能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除了準確評價,及時、適時評價也很重要。學前兒童的不健康行為應及時指出,趁熱打鐵,不要拖延。意識上已經淡忘了過錯時,教育效果就差了很多。當然,評價也需要適時,在特定的時間段是不應該指責批評的。如一位教師在心得中寫道:“我批評了淘淘,批評完就讓他吃飯去了??伤@頓飯卻吃得很不高興,眼淚在眼眶中轉來轉去。平時他吃得很快,吃完還要添飯;可那天,他沒再添飯,而且吃得很慢。對此,我現在還深懷歉意?!雹?/p>

(三)不合理的期望

學前兒童的健康行為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成人在不能深刻了解這一點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不適宜的抱負水平。抱負水平即自我期望水平,指的是一個人從事某種工作前,估計自己所能達到的成就或目標。如果實際成績低于原先的估計,個體就會感到失??;反之就會感到成功。如果學前兒童經常難以達到成人的高要求,受到成人的否定,就會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產生持續的挫折感。成人如不考慮學前兒童的實際情況,給學前兒童提出過高的期望,盲目要求按照其預設的健康行為水平,就會“欲速則不達”。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學前兒童就會懷疑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形成“自我無能感”。

三、增強自我效能感,促進學前兒童健康行為的養成

(一)替代經驗

鑒于學前兒童對健康行為的相關經驗了解認識不足,成人可向其傳遞替代經驗,同樣可以提高其動機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例如成人可讓幼兒發現身邊某個生病的人生病前有什么不良習慣;告訴幼兒目前自身的不健康行為會造成什么樣的不良后果,按照健康行為的要求做有什么樣的好處。

(二)適宜的評價

評價方式在學前兒童健康行為的養成過程中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方面有重要的意義。由于學前兒童的自我評價能力較低,他們更多依賴成人尤其是教師的評價,因此教師對其健康行為養成的情況應以積極評價為主。改變評價方式關鍵是轉變評價觀念,把積極、多元、客觀作為評價的基本觀念。若學前兒童達到了健康行為的要求,教師則將其歸因于學前兒童的能力與努力,從而使其產生自豪感,增強自信心。

1.把握評價時機。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長期受到教師的指責或是不聞不問,常常會使學前兒童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易導致其自我效能感低下。為了讓使幼兒的點滴成功成為推動他繼續努力的動力,教師要在學前兒童健康行為養成的原有水平上有所進步時,及時給予評價⑦。學前兒童會從中體會到老師對他的愛,對他的健康行為養成點滴進步的關注,自信心和自尊心就會增強。

2.采用縱向評價,堅持鼓勵性評價。

對學前兒童在健康行為養成方面的評價,應著眼于每一名幼兒在自身原有基礎上的變化。比如,在吃飯中,教師可以運用這樣的評價:“天天(不愛吃蔬菜的)今天把蔬菜都吃掉了,老師表揚他!”“今天媽媽走的時候媛媛沒有哭,媛媛進步了!”

3.準確評價,進行積極的歸因訓練。

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釋和評價。如何看待成敗會影響自我效能感。在失敗時多進行努力歸因、成功時多進行努力和能力歸因,將有利于個體自信心的發展和自我發揮。

如果學前兒童能將身體健康歸因到日常點點滴滴的健康行為,將疾病、身體不適歸因到某些不健康行為,其自我效能感就將大大提高。通過教師的干預學前兒童把不利于提高動機水平的因素轉化為有利于提高動機水平的因素是歸因訓練的最終目的,即讓學前兒童保持積極的情感和期望。因此,指導學前兒童進行正確的歸因對成人十分重要。為了讓學前兒童從自身尋找身體健康的因素,成人應引導其對健康行為的養成作內在的可控的歸因,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以根據表現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積極的歸因訓練,可使學前兒童從小就形成身體健康是堅持健康行為的結果的信念。

(三)合理的期望

教師對“低期望”學前兒童鼓勵少,批評多;對“高期望”的學前兒童則相反⑧。羅森塔爾1968年提出的期望效應早已為許多教師熟知,這直接影響其自我效能感,從而影響著兒童對健康行為的態度。只有經過學前兒童的“內化”,成人的期望才能起作用。一般來說,師生關系融洽,教師的威信高,學前兒童就易接受教師期望的正面影響,則健康行為易取得預期的效果;反之則不起作用,甚至會讓學前兒童產生“逆反心理”。了解每名學前兒童健康行為發展的具體情況,對每名學前兒童都寄予全面的積極的期望,至關重要。因此教師應平等地看待健康行為現狀好或不好的每個學前兒童,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使教師的期望成為促進每位學前兒童健康行為養成的強勁動力。

注釋:

①班杜拉著,謬小春等譯.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1-52.

②班杜拉.自我效能:關于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M].心理學評論,1977:191.

③顧榮芳.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88-89.

④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17.

⑤班杜拉著,林穎等譯.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91.

⑥梁志.幼兒好行為養成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43.

⑦康麗穎.沒有壞孩子[J].少年兒童研究,1997,(5):8-9.

⑧宋廣文,王立軍.影響中小學教師期望的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1998,(1).

參考文獻:

[1]顧榮芳.學前兒童健康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郭本禹,姜飛月.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梁志.幼兒好行為養成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班杜拉著,謬小春等譯.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佐斌.師生互動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霍力巖.學前教育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勵琪.在素質教育觀念下對幼兒發展評價的再定位[J].學前教育研究,2001,(5).

第7篇

【關鍵詞】 健康教育路徑;弱視兒童;健康教育;效果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1097-02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我院的現有資源,觀察在2013年8月到9月來本院弱視門診就診弱視兒童,被確診后確定為研究目標,隨后隨機抽選20位弱視兒童的家長作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健康教育路徑的規劃 首先本院對確定的調查對象進行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以及家長對弱視知識的需求進行調查問卷的編制。

1.2.2 健康教育路徑的內容 根據本院對調查對象的了解分析,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家長希望在患病兒童進行治療時得到本院對其進行和弱視疾病相關的發病機制以及預后的知識指導;其中百分之九十五的家長希望在患病兒童進行治療時得到本院對其進行和弱視疾病相關的散瞳注意事項知識指導;其中百分之五十的家長希望在患病兒童進行治療時得到本院對其進行和弱視疾病相關訓練方面知識的指導。然后根據患者家長的相關希求以及本院的實際情況進行調差問卷的編制,在編制過程中添加了以下幾點內容:①患者的個人資料。其中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家長的姓名、行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②患者家長對其子女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其中主要包括弱視的基本知識、弱視的治療方法、弱視的訓練方法、弱視的健康訓練規范以及和弱視相關的散瞳等注意事項。在這個部分中對家長設定八個和弱視知識相關的題目,采用1-8的量化加分,分數的高低決定著家長對弱視知識的了解程度的高度。

1.2.3 健康教育的實施 對患者家長進行弱視疾病的健康教育時前,需要門診護士對患者家長詳細的解釋健康教育路徑的內容和重要性,得到患者家長的支持,然后向患者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后,門診護士需要向患者家長進行耐心的健康教育,給患者家長講述與弱勢疾病有相關的相關知識以及怎樣配合醫院治療弱勢疾病的相關知識。待患者三個星期后來門診進行二次確診時,門診護士需要對患者家長再次進行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家長對患者病情的了解以及是否配合醫院的治療進行患者弱視康復訓練的監督。

2 結 果

將20名家長在健康教育前后對調查問卷的知識掌握程度進行打分量化,共分為三個等級,如果平均分在0-3分之間為較差,平均分在3-6分之間為一般,平均分在6-8分之間為較好。在健康教育前調查問卷顯示,對弱視知識了解達到較好層次的家長人數為0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零,對弱視知識了解達到一般層次的家長人數為7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五,對弱視知識了解達到較差層次的家長人數為13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五,品均分為2.9分,健康教育后的調查問卷顯示,對弱視知識了解達到較好層次的家長人數為10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十,對弱視知識了解達到一般層次的家長人數為9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五,對弱視知識了解達到較差層次的家長人數為1人,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五,品均分為5.8分。在健康教育前后對護士也對家長回答與弱視有關知識問題的正確率做出了分析,對于弱視發病機制的問題,健康教育前的家長回答的正確率為百分之十五,健康教育后家長回答的正確率為百分之八十五;對于散瞳目的以及散瞳的注意事項的問題,健康教育前家長回答的正確率為百分之五,健康教育后家長回答的正確率為百分之五十;對于弱視健康康復訓練的問題,健康教育前家長回答的正確率為百分之五,健康教育后家長回答的正確率為百分之八十。

3 討 論

根據調查結構分析,健康教育前后家長對弱視知識的了解判若兩人,由對弱視知識的掌握為白紙程度轉變成能夠良好的配合醫院的治療,督促其子女在家進行康復訓練,對弱視的發病機制、散瞳的目的以及注意事項知識和弱視健康訓練等知識做大了系統的掌握,說明健康教育路徑模式在門診弱視兒童健康教育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賀青,石鑫,郭鳳華.弱視患兒家長對疾病認知的調查分析[J].全科護理,2012(35).

第8篇

【關鍵詞】兒童糖尿病 健康教育

兒童糖尿病是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身代謝性疾病。由于此病是慢性終生性疾病,且病情不穩定,易于波動,需要終生胰島素治療和飲食控制[1],因此醫護人員需與患兒及家長密切配合,加強對本病的管理和監控。使患兒在疾病狀態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減少和控制并發癥的發生。

1 對象及方法

1.1對象 我院兒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糖尿病患兒35例。均符合WHO兒童糖尿病1型標準。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在3~14歲?;純杭议L35位,年齡在24~65歲,其中小學文化程度8例,初中文化程度7例,高中文化程度10例,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10例。

1.2方法 收集患兒資料,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教育計劃,采用多種形式,如通過小授課、發放健康教育小手冊、宣傳欄及個別交談方式、宣傳示范技能訓練等形式,使其患兒及家長通過不同的途徑獲取相關知識。

2 健康教育的內容

2.1胰島素治療 兒童糖尿病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病情制定相應的胰島素治療方案,講解胰島素的作用、副作用,胰島素保存的正確方法,并按醫囑正確使用胰島素用量、注射部位及注射時的注意事項。強調低血糖的識別、預防和處理。

2.2飲食控制 根據病兒的具體情況,使所吃食物的總熱量和食物的結構合理,把體重控制在標準范圍內,穩定血糖,恢復體力。

指導飲食控制遵循的原則:(1) 總熱能合理;(2)三大營養素比例適中;(3)鈣和維生素B、C、D及膳食纖維充足;(4)限制單糖;(5)規律進餐。指導飲食控制的注意事項:(1)預防低血糖;(2)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營養知識[2]。

2.3運動療法 了解運動療法在治療中的意義。運動可促進血糖的利用,促進血液循環,保持肌肉組織的活性和彈力。掌握運動的具體方法、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如:運動一般在餐后1h左右進行,避免在藥物和胰島素作用高峰期運動,以免引起低血糖反應。并告之運動前后可適量加餐或減少胰島素用量。重視運動后身體的感覺,如出現頭暈、無力、出汗等應立即停止運動。

2.4防止感染 糖尿病患兒日常生活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皮膚的破損,堅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特別是口腔、會陰的檢查,建議患兒每天堅持用溫生理鹽水早晚漱口,勤洗澡、勤換衣。預防口腔及泌尿系感染。對于發生肛周炎者用洗必泰洗肛周及會陰。室內要定期消毒,經常開窗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避免與感染性疾病的患兒接觸,拒絕有感染性疾病的探視者進入患兒居室。

2.5心理護理 兒童糖尿病為慢性代謝性疾病,冗長的病程不僅給患兒帶來生理、心理改變的精神壓力, 同時他們還要應對與同齡健康兒童一樣來自學習、生活挑戰帶來的壓力。這些壓力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及康復。故消除他們的消極悲觀、恐懼心理,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十分重要。

2.6血糖監控 兒童糖尿病的血糖水平波動大,易發生低血糖,低血糖會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的生長和發育。因此,依據嚴密的血糖監測,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飲食量及運動量,定期進行全面身體檢查,能有效預防低血糖。

3 結果

接受健康教育后的35例糖尿病患兒,在正確運用胰島素、飲食控制、加強運動、防止感染發生、血糖監控等方面均得以改善。此結果顯示,只有采取形式多樣、易懂易學的宣傳教育,才能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健康教育體系,才能真正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最終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4 討論

醫院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醫學進步的必然產物,也是醫院由單純的藥物治療服務向預防、治療、護理、康復的一體化保健服務的以“患者為中心”模式轉變的重要手段[3]。國內外糖尿病的治療均以宣傳教育為首選。對以上35例糖尿病患兒及家長,我們通過小授課、發放健康教育小手冊、宣傳欄等方式宣教,使他們認清糖尿病的性質和危害,樹立起堅持長期不懈治療糖尿病的決心。結果顯示,健康教育使患兒及家長認知行為發生改變,有良好的遵醫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自身的管理和監控,有利于糖尿病患兒血糖穩定,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保持小兒正常生長發育。此外我們感受到,首先懂得關愛患者,平等的對待他們,取得患兒及家長的充分信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于我們指導糖尿病的治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第9篇

關鍵詞:陳鶴琴; 健康教育; 家園合作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3-126-001

陳鶴琴先生早在一九二七年就曾說過:“幼兒教育是一重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笨梢姡A見性地從幼兒教育的復雜性揭示了家園合作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幼兒的健康教育同樣如此。

一、“游戲”在健康教育領域的價值

幼兒園在兒童健康教育領域應能做的是以“游戲”為方法,使幼兒在游戲中發展動作能力、強健身體,達到身心協調平衡。在陳鶴琴先生看來,“游戲法”同樣能為兒童的心理帶來健康,使其保持內心的愉悅與平衡。在身體運動過程中,機體的各種動作還能帶來心理的。陳鶴琴主張“幼稚園最重要的課程,就是怎樣能使兒童多做游戲,多活動身體,并且使嬌嫩的心靈多得到快樂”?!坝螒蚍ā蓖瑯訛檎{節機體運作、改善身體狀態、保持心理平衡起到了作用。陳鶴琴認為,游戲是休息之靈丹,能夠調節兒童學習中的腦力疲勞?;凇坝螒蚍ā睂τ變荷L發展的各方面有利影響,幼兒園可以將“游戲”形成為自己的園本課程,以“游戲”帶動幼兒的認知、情感態度及動作技能的發展。目前,我們所實施的晨間體育游戲,其基本目標指向幼兒的動作技能發展,通過各式各樣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了解相關規則的情況下,能夠達到身體的發展,同時考慮到動作技能發展的全面性,教師指導幼兒進行多項游戲的嘗試。然而,在對體育游戲的整合性與系統性上,我們考慮得還不夠。我們期待的,應是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不僅得到動作的發展、小肌肉大肌肉的鍛煉,還要得到相關的知識儲備以及對游戲抱有的各種相對深刻的感受。這或許比單一的依靠現成的游戲器材的搬運有意義的多。“游戲中不要讓孩子成為搬運工”的初衷可能得以實現。

二、“環境”對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健康且適宜的環境是保障幼兒能夠健康快樂成長的最基本條件?;诖?,陳鶴琴先生還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重視幼兒衛生和改善幼兒園的環境的基本做法。具體分為養成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合理安排幼兒的休息時間、正確平衡兒童的營養、給幼兒進行合理的衣著、兒童傳染病的預防以及矯正兒童身體的缺點六大方面。關于衛生習慣,陳鶴琴認為,衛生的習慣與身體的健康是有密切關系的,因此要積極地培養兒童衛生習慣。陳鶴琴從保護兒童健康和養成規律生活的習慣上提出,兒童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按時進膳都是要注意的。他主張小孩午飯后稍睡片刻,必使精神煥發,神志清爽,兒童飯后,胃須靜養。他反對兒童飯后運動,恐怕有損于胃。他強調:營養對兒童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傳染病預防方面,陳鶴琴指出:“預防傳染病是保護兒童健康最重要的工作。”對于“矯正兒童身體缺點”這一觀點,我有些思考?;谖野嘤胁糠钟變捍嬖诳邶X不清、坐立姿勢不正確等現象,對于陳鶴琴先生所提及的這一大點給我很大共鳴。在矯正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家園合作、教師與家長相互配合,共同幫助幼兒營造一個舒適且放松的矯治環境,耐心且細心的幫助幼兒共同克服某些細微的缺點。以鼓勵和引導為主,讓幼兒在主動的態度下循序漸進地改善。

三、“家庭”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影響力

家庭教育方面,陳鶴琴說其中心與任務是培養幼兒的“健全人格”。他認為,健全的人格教育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健康教育,2.待人接物教育,3.良好習慣的培養,4.智力教育,5.情緒教育。而以上“五育”實則從宏觀角度而言又是身心全面發展的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他指出父母在養育子女時要有高度責任感和正確認識,應注意在飲食、穿著等生活基本方面符合質量、衛生等要求,為兒童養成強健體格打下基礎。他還強調兒童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相當的運動技能,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身體健康。此外,陳鶴琴認為兒童健康教育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具體來說,首先父母要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去研究環境,探索事物,以獲得正常經驗。展開豐富的想象;其次父母應多給兒童自主發問的機會,增強其自信心和探索能力;再次是避免恐嚇兒童,使他們對事物存在恐懼心理;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則,以積極、健康的心理面對生活。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内 | 伊人久久青草 | 9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不卡 | 国产羞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 毛片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岛国午夜视频 | 黄视频免费网站 | 国产精品九九免费视频 | 精品视频 九九九 | 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 色综合综合在线 | 国产小视频在线免费 | 婷婷综合社区 | 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四虎 | 99精品亚洲| 九九九热在线精品免费全部 | 国产精品1区2区 |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 2020久久精品永久免费 | 看片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毛片 |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 日本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男人的天堂 | 欧美激情视频网址 |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 99成人免费视频 | 视频一区免费 | 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中文字幕免费 |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免费观 |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可观看 | 五月婷婷六月天 | 五月天激激婷婷大综合丁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