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1 10:08:13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關鍵詞 多規合一;改革;空間管控;規劃體系
文/沈遲目前我國有法定依據的各類規劃就有80多種,非法定規劃更是不計其數。
2014年,國家發改委、國土部、環保部和住建部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市縣“多規合一”試點工作的通知》,“多規合一”試點是深化改革的一項要務,旨在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個規劃的相互融合。這項試點如果廣泛推進,有望強化政府空間管控能力,實現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可持續利用。
多規矛盾由來已久
據城市規劃學會統計,目前我國有法定依據的各類規劃就有80多種,非法定規劃更是不計其數。從分類上看,有綜合性規劃,如發展規劃;有建設計劃型的規劃,如交通運輸規劃、產業規劃;有控制性規劃,如環境保護規劃、生態規劃等。政府、企業的各類建設、管控和治理行為,絕大多數都先編制規劃,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各類規劃中,發展規劃以及一些地方重要的戰略規劃是由政府甚至是黨代會提出;城市總體規劃由地方政府編制、通過人大審查、再經過有審批權的上級政府組織各相關部門聯合審查后審批;控制性詳細規劃由城鄉規劃管理部門組織編制,當地人民政府負責審批;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則由行業主管部門主持編制和審批。由于各類規劃在實際編制過程中,出發點、實施人、監督者不同,規劃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比較明顯的表現有:不同規劃之間的矛盾,例如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在對城市發展應該占用的土地大小、位置的矛盾;不同地區規劃之間的矛盾,例如京津冀規劃之間的矛盾等。不太明顯但也有矛盾的如環境保護規劃和產業規劃之間的矛盾、水(利)系統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的矛盾、交通系統規劃和城市規劃之間的矛盾等。
由于各種顯性的、隱性的矛盾,法定的、非法定的規劃之間的矛盾,使各實施主體“選擇性”實施規劃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在各地建設當中因為規劃有矛盾而消耗的成本太高。為解決各種規劃的矛盾,國家發改委于2004年就提出在江蘇省蘇州市、福建省安溪縣、四川省宜賓市等六個市縣開展“三規合一”(發展規劃、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試點工作,由于當時規劃在空間上的矛盾不甚突出,上級政府、人大對規劃執行的監督不夠嚴格,使得試點工作并未得到全面推行。直到現在各種規劃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各種涉及空間的規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成為各地發展建設的普遍障礙。2014年中央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和新型城鎮化規劃再次提出要開展“多規合一”,在中央高層的重視之下,發改委、住建部、國土部和環保部聯合發文在全國28個市縣開展“多規合一”試點,各地積極響應,“多規合一”的工作才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
“多規合一”的新探索和成效
上海、廣州、廈門:幾規合一初見成效
上海實踐的核心是將國土局和規劃局合并,成立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并由其組織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實現“兩規合一”,確保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的銜接。按照堅持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發展方向、空間結構、城鎮布局和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安排基本不變的總體思路,依據國家下達的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標,同步實現規劃建設用地和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地。
廣州“三規合一”初衷是解決規劃實施層面的問題,以區為單位進行“三規合一”編制,由廣州市統籌。依據發改委確定的建設項目排序,布局建設用地,確定“三規合一”的建設用地規??刂凭€及相關控制線,形成“三規合一”最終成果。
廈門則由市主要領導親自任組長、組織協調各相關部門梳理調整了現有的各個涉及空間界限的規劃,逐一協調修改實現各類界限的重合,不僅釋放了50多平方公里的“沉淀”建設用地指標,還進一步結合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實現了從項目立案到規劃許可證階段的審批時間由53個工作日壓縮到10個工作日,用地許可階段申報材料由25項減少至6項,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各地目前的普遍做法
各地目前主要還是關注空間界限的整合,通過各種手段把各種規劃的界限統一起來,實現空間一張圖管理。武漢通過規劃和國土局的合并,實現了“規”“土”在編制機構內部的合一。廣東順德則是合并了發改、規劃和統計局,國土、城建和水利局,再通過完善規劃編制組織、統一技術方法和規劃邏輯基礎來實現“三規合一”。多數地方還是靠成立“多規合一”的領導小組,協調各部門職能所涉及的空間管理界限,實現“一個規劃、一張圖”。這樣做最明顯的成效一是目前所有涉及空間界限的規劃不“打架”了;二是因為規劃統一了,原有“沉淀”的建設用地指標被盤活了,這是各地最希望得到的效果;三是結合行政審批改革,提高辦事效率有了現實基礎。對“多規合一”前景的未雨綢繆思考
城土環合一, “沉淀”的土地用完后怎么辦?
把因為城、土、環不一致而沉淀的用地潛力挖掘出來是目前大多數城市推進“三規合一”工作最大的動力?!岸嘁幒弦弧睂崿F以后,今后的建設用地指標在土地利用規劃中仍然緊缺,僅僅是規劃同時乃至統一編制,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如何應對不同規劃的不同彈性?
土地規劃當中建設用地指標由國家分配到省以后,國土部還有一定的指標以應急用;而省國土部門給各地分配指標時大多也留15%左右的機動指標。但城市在編制總體規劃時到某個規劃期時用地規模是個定量,在國土管理部門自上而下確定的規模限定下,城市規劃還要確定每一塊土地的具體用途。城市規劃的剛性如何應對土地利用規劃的彈性仍有待解答。
不同主管部門的規劃主次如何區分?
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都提出要相互協調,但又都有一個誰先誰后,誰實際上服從誰的問題。一般后編制的規劃都要把現在已經有的經過協調和批準的規劃作為前置條件,一個規劃因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需要修改,而屬于不同部門主管的其他規劃大多數時候都是不可能同時修編的,要求經修改(編)的新的規劃去服從一個將來也要修編但目前還沒有修編的既有規劃,顯然也是不合理的。
多規不協調的根源分析
不同部門編制規劃的出發點和目標的不同是多規不協調的根源。簡單表述如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由政府的發改部門負責編制,是對地區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5年計劃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城鄉規劃由政府城鄉規劃管理部門負責,主要是為了規范城市規劃區內的建設活動。
土地利用規劃則是為了落實土地宏觀調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其主要任務是確定耕地保護底線、占保平衡原則、建設用地范圍和規模,是自上而下的嚴格的管控規劃。
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辦法的上位規劃法《城鄉規劃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提到這兩個規劃需要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依據,而這兩個規劃的編制辦法卻沒有明確這點。
環境保護規劃只是在《環境保護法》第13條里提到,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報國務院批準并公布實施??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實施?!彪m沒有編制辦法出臺,但不少地方在2年前已經開始試行。
其他行業規劃多數也是以各自為政,比較典型的是原鐵道部“十二五”規劃,在預計“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1.5%”的情景下做出了超乎尋常的鐵路建設規劃。
由于“經、城、土、環”四個規劃的內容涉及發展整體部署,范圍覆蓋行政管轄地區,實施采用“政府負責、部門落實”的垂直管理方式,受編制內容、審批機構和監督方式等環節的影響,容易造成規劃內容交叉、標準矛盾、實施分割、溝通不暢等“失衡”或“打架”的現象。
上述四個規劃如果還不拋棄部門管理的狹隘概念,綜合規劃真正做到統攬全局,部門的行業的規劃做到服從整體,科學定位規劃的地位并輔之以技術手段的進步,規劃“打架”的情景將會再次重演。
變革與創新是“多規合一”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全面的國家空間規劃體系是各類規劃依據打架、目標打架、標準打架的根源。國家的整體目標、近期目標,地方的分區目標都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體系,各項規劃即便想找到依據也很難。因此,“多規合一”的順利實施還有待建立國家空間規劃體系,樹立系統的全局思維,解決各項規劃無據可依的現實需求。
各類規劃要擺正位置,各司其職
在發展規劃方面: 《憲法》中明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最高規劃地位,但其科學性(尤其是各地和各行業的規劃,如前面提到的原鐵道部“十二五”規劃)由于普遍的下位規劃在制定目標時參照上位規劃平均目標層層加碼廣泛受到質疑、對各類規劃的指導和銜接也很有限,而各地發展規劃內容和深度也沒有明確的標準。需要補充空間規劃內容,加強科學性論證,真正起到統領全局、指導分區和行業規劃的作用。
城市規劃要在如何既有剛性又有彈性,增加科學性,減少主觀性方面下功夫。
土地利用規劃本是行業規劃,層層指標疊加的做法看似嚴密卻禁不住拷問。如2000年以后,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盡管城市建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占用農田地面積大幅增長,但糧食產量已經實現了“十一連增”,僅僅從節約土地,保住耕地面積底線的原則出發編制的規劃難以服眾。并且建設用地指標的分配一般掌握在上級政府手中,難免出現以偏蓋全、不合理地分解指標的現象。一旦如此,其他規劃如何與之銜接而又保持科學性呢?
目前各地的環境保護規劃還是由各地自行組織編制,除了涉及生態紅線、環境分區界限以外尚未和其他規劃有其他交叉.但實際上并非如此。例如環境保護目標的確定,就不能從當前的水平推導是不是繼續改善,而要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出發預測未來可能的碳耗、污染物排放等,環境保護規劃如果不結合發展規劃,環境目標可能就是一句空話。一旦用環境目標反饋到發展規劃,則產業負面清單的編制可能就隨著發展規模的擴大而更加嚴格,這樣又會影響到城市的產業結構,要求其他規劃調整發展速度或結構。
其他行業,如水利規劃、交通規劃等不僅要考慮本行業的發展,更應該考慮投入與收益、社會與生態的正負效益之比,以及與當時地方的發展水平匹配的問題。此外,各類規劃技術和方法也要進行大幅度地創新,彌補各自的不足。結語
當前,“多規合一”雖然取得了良好的開局,但僅僅靠近期空間上的統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尤其是城市建設用地不足的問題。5年后,甚至不到5年,老的問題依舊會產生。真正的“一本規劃”不僅僅是“一張圖”,而是成系統的對未來的不斷修正的、進步的、細化的謀劃。
主要
參考文獻
[1]徐祥民,從立法目的看我國環境法的進一步完善[J].晉陽學刊,2014(6):114-127.
【關鍵詞】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與完善;實施;服務新農村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著眼于調控宏觀經濟運行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層次、綜合性的規劃。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的土地利用規劃特別是鄉鎮一級土地利用規劃由于缺乏應有的作用和約束力,被人們視為紙上談兵的擺設。有人說,規劃是猴皮筋,可以任意伸縮;主要原因是規劃無力改變計劃經濟條件下按需定供、粗放利用的用地模式。完善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并付之實施,使規劃成為紅線、高壓線是十分必要的。
一、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弊端
(一)規劃的權威性不夠
有人說: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掛掛,不如領導一句話。其實不然,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列入法律范疇的,一旦形成就應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實際實施的時候,土地利用計劃不與規劃配套,二者的指標往往不相吻合,沒有遵守預測-規劃-計劃這樣一個合理的過程,造成規劃架空,難以落實。審批用地不按照規劃進行,審批用地的過程中,未堅持在規劃指導下有計劃地審批用地,出現了規劃跟著項目走,頻繁進行規劃局部調整的被動局面。
(二)規劃基礎數據和圖件不實
基礎數據和圖件不實,影響了規劃的合理性及其實施。如某城市統計的規劃基期的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與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相比有較大差距,但該市當時只認可統計面積,結果造成規劃用地規模偏小,給目前的規劃實施造成了很大困難。還有一個城市,4次調查4個結果,每次相差幾萬畝。可以說,一些地區規劃基礎數據不準對規劃編制和實施造成了不良影響。
(三)規劃內容剛性強,實施難度大
規劃制定一些剛性指標是必要的,但實施過程中需要足夠的彈性內容作為補充,這就要求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在內容深度和具體程度上把握適當。上輪規劃編制將所有的用地區都落實到具置,在規劃圖上每塊地的用途都完全定死,但實際發展過程難以按照規劃設想實施。
(四)現有規劃與其他規劃的銜接不當
由于我國的規劃體系不夠完善,規劃編制時間、調整范圍不統一,交通、水利、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旅游規劃等在土地利用上與土地規劃在鄉鎮一級不銜接的問題比較突出。重城鎮規劃輕土地規劃的傾向比較嚴重。雖然在理論上各項規劃應與土地利用規劃相互銜接,但由于各項規劃的側重點不同,修編期限不同步,缺少統一的建設用地標準,操作起來協調性差,實施難度大。
二、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與完善
(一)建立新的規劃理念與理論
充分借鑒國際上的理性發展理念,妥善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方面的關系。在確定規劃的目標時,緊緊圍繞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這一中心議題,保證土地資源永續利用;在編制過程中應由上輪主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定建設用地規模與速度向控制環境容量、開發時序、控制建設標準轉變;并通過較大比例尺的地圖確定城市合理發展邊界,從而解決城市無序擴張、優質農地嚴重流失等問題;大膽借鑒和吸收國外的和相鄰學科(如城市規劃、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環境科學、系統科學等)的相關理論,特別是空間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理論。
(二)協調土地利用與生產環境建設
全國現有村莊320多萬個,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生活習俗等千差萬別,農民長期養成的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住宅周圍亂搭亂建的陋習一時難以改變。受傳統文化和習慣的影響,絕大多數農民喜歡單門獨院、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農民對于集中居住也不能完全接受。因而,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應尊重農民習慣與科學合理規劃之間的關系,做好必要的新農村建設用地預留。過去,有些地方把建設用地指標高度集中在城市,以城市為重點層層預留指標,分到最后,農村這一塊就沒有多少指標了。這樣,阻礙或限制了農村的發展,導致農村違法用地的大量產生。在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修編中要做好必要的新農村建設用地預留。
(三)加強相關規劃的銜接
當前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都在編制新農村建設的各類規劃,比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村鎮建設規劃、基礎設施規農村經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這些規劃都涉及用地。各類用地矛盾需要通過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來統籌協調,修編中應主動介入各類相關規劃。
(四)加強公眾參與,開放編制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涉及技術、行政、經濟、社會等多個學科領域,同時又需要多部門、多主體的認可和協作,公眾參與能夠集思廣益,使規劃更為科學??梢圆扇“▎柧碚{查、公開征詢意見、社會聽證、專家論證、公告公示等多種方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特別是不同意見;在規劃修編階段應設置專門的接待時間,進行規劃實施的現場接待或建立規劃熱線電話、公眾信箱等,給公眾滿意的答復,這樣既保障人民群眾參與規劃編制的權利,開門、開放編制規劃,又保證規劃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五)提高規劃技術含量
應用地理信息(3S)技術,在地籍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和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作為修訂規劃成果的主要載體,使規劃修編與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同步進行,提高規劃管理水平。使土地規劃從野外調查、資料搜集、信息處理、計算模擬、規劃成圖到監督實施全過程實現信息化。要特別重視將決策支持系統(DSS)技術引入土地規劃,通過人-機交互系統,提高決策的透明度與決策的科學性。
(六)加強規劃隊伍建設
在規劃修編時,由于一些地方對規劃編制工作重視不夠,基礎工作比較薄弱,嚴重影響了規劃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規劃人員總體水平不高,成果質量參差不齊。規劃模式,千人一面,甚至照搬照抄。只有加強對規劃專業隊伍的管理,加快基礎調查和信息系統建設,才能為編制規劃提供準確翔實的基礎信息支持。
三、鄉鎮規劃的調整與實施
(一)鄉鎮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整
過去都說規劃是藍圖,現在有專家提出規劃是綠圖,意思是規劃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允許進行修改和調整的。規劃的本質是剛性的,土地利用規劃經過審批,就有了法定效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執行規劃就是執法,違反規劃就是違法。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原因,已經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按照有利于實施法律和規劃的原則,對其加以調整和修改。
(二)土地利用規劃的全部意義在于實施
人們常說:三分規劃,七分實施。規劃編制的過程是短暫的、一次性的,規劃實施的過程是長期的。規劃能否從紙上落到地上,取決于規劃的實施效果。確保規劃實施的關鍵是什么?關鍵在于管理。規劃實施管理包括用地計劃管理、用地預審管理、用地審批規劃管理、土地出讓規劃管理、土地保護規劃管理、土地開發復墾規劃管理、監督管理等多方面內容。采用法律、行政、經濟、社會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多管齊下,全面加強規劃實施管理,保證規劃實施。
1.結合土地整理。土地整理通過對溝、渠、坎、田塊等進行工程治理,對挖損、塌陷、壓占、污染破壞的土地和各類廢棄地、閑散地進行復墾,一般能夠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積。在修編中先期介入,摸清農村用地現狀的基礎上,明確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布局和規模,將新農村建設用地做好土地開發整理規劃,并及時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
2.服務新農村新農村建設的內涵非常豐富,建設新農村,規劃要先行。鄉鎮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前提。農村建設缺乏統籌安排,布局散亂,臟、亂、差現象比較普遍。沒有規劃的建設就是盲目建設。也就是說,新農村建設中提出的一些要求,實際上都需要通過土地利用規劃來落實。鄉風文明也包括用地文明,規劃用地就是一種文明用地;村容整潔更離不開土地利用規劃。鄉鎮土地利用規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都是基礎的,也是關鍵性的。支持新農村建設,并不意味著放松對農村建設用地的控制。其最根本的是保護耕地,保護基本農田,通過規劃,把新農村建設必要的建設用地給予合理安排。
參考文獻:
[1]趙小敏,郭熙.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3(5):35-40.
[2]潘文燦.中外專家論國土規劃[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第1版),2003.
[3]嚴金明.中國土地利用規劃[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4]陶志紅,范樹印.關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問題的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00(3):23-26.
[5]王萬茂.關于鄉(鎮)土地利用規劃思路的新思考[J].中國土地,2002(6):21-23.
[6]張巖軍,郭新華,韓多霞.如何運用GPS技術進行地籍測量[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6).
[7]徐洪彩.談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6).
[8]郭新華,韓多霞,張巖軍.關于地籍測量問題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7).
[9]張桂蓉,馬玉寶,李紅.高職院?!暗丶疁y量學”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7).
[10]孔毅.學會科技期刊在落實行業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作用[J].現代測繪,2012(06).
[11]鄭蕊.論測繪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硅谷,2012(24).
[12]鄭培.地籍測量與現代測繪新技術的精度控制[J].硅谷,2013(02).
[13]曹國忠,楊喜明.測繪技術在現代工程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3(01).
[14]王炳雪.土地測量技術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4).
[15]羅強.淺談測繪學以及測繪技術的發展及質疑[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5).
[16]張巖軍,郭新華,韓多霞.如何運用GPS技術進行地籍測量[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6).
[17]徐洪彩.談測繪技術在地籍測量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6).
[18]郭新華,韓多霞,張巖軍.關于地籍測量問題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7)
[19]張桂蓉,馬玉寶,李紅.高職院?!暗丶疁y量學”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07).
[20]孔毅.學會科技期刊在落實行業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作用[J].現代測繪,2012(06).
[21]黃曉忠.城市數字地形圖維護及質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7(01).
[22]鄧小川,吳尚科.論測繪產品質量控制對技術細節的要求[J].人民長江,2007(10).
[23]薛夢燁.淺談日常土地測繪工作的質量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3).
[24]張迎春,徐敏.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管理[J].吉林水利,2007(05).
[25]高幫勝.淺談房地產測繪的質量管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18).
[26]沙從術.大比例尺數字化測圖質量控制與質量評價系統的研究[J].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06(01).
[27]王家勇.淺析工程測量在施工質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06).
[28]王錦萍.數字線劃地形圖(DLG)質量控制的有效手段探析[J].城市勘測,2007(05).
[29]秦智慧.管線數據建庫過程中的質量控制[J].城市勘測,2008(02).
[30]李五夫,李宇新.淺談哈爾濱市城管部件普查與項目管理方法[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8(01).
[31]袁華.河南開通24小時國土資源熱線[J].資源導刊,2007(08).
[32]王偉波.土地測繪技術及質量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5).
[33]曲德本.關于測繪技術與新農村規劃建設的探討[J].民營科技,2010(11).
[34]李曉棠,黃彥軍,黃拙.“二調”工作進行曲——田陽縣國土資源局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略記[J].南方國土資源,2010(05).
[35]郭順江,梁博.一個電話“救”了十畝田[J].資源導刊,2010(10).
[36]林天沖,葛淑蘭.建立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庫是測繪技術進步的必由之路——訪國家測繪局副局長喻滄同志[J].測繪通報,1984(03).
[37]周定銀,楊占東,鐘佩.3S技術在第二次土地調查中的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09(S1).
[38]強化國土資源法律知識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基層干部依法行政能力[J].浙江國土資源,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