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激情开心网,五月天激情社区,国产a级域名,婷婷激情综合,深爱五月激情网,第四色网址

中西方的文化優選九篇

時間:2023-11-13 10:03:07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中西方的文化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中西方的文化

第1篇

本文對中西方的數字文化進行了比較,分析了中西方禁忌差異產生的原因。認為這是受宗教影響、歷史與神話影響、民族文化心理影響而產生的差異。了解這些文化差異,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

數字文化;數字禁忌;中西方比較

數字,作為一種語言符號,來源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以及對物質世界的總結,人類文明來源于文字,而文字來源于數字。千百年來,人們利用數字來計數和運算,但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中,數字的含義被深深的烙上文化的印記。數字,就像一個媒介,一面鏡子,反映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地方色彩和特殊的文化內涵。因此,本文通過對中西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數字進行對比,探討其中蘊含的不同的文化內涵及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根源。從而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有助于增進跨文化交流和加深相互理解。

一、中西方的數字文化比較

1、數字崇拜文化

(1)共同崇拜的吉祥數字。在中國及西方大部分國家中,“3”和“8”是兩個受歡迎的數字,但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中國古代許多重要的思想哲理都與“三”有關,如“三辰(日、月、星)”“三才(天、地、人);“三綱”(君臣、父子、夫婦);“三教”(儒、道、釋)等。文學中有很多成語也與3有關,如人們說“三生有幸”來比喻自己非常幸運,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諸葛亮出山。由此可見,“三”對中國人來說是吉祥的數字。

而在西方,基督教“三位一體”(the trinity)的宗教傳統賦予“3”神秘的文化內涵。人們習慣于把事物的存在或其發展過程一分為三,來追求吉利的效果。在古希臘神話中,宇宙被三位神靈統治著;世界由大地、天空和海洋三者構成;大人體包含有肉體、心靈和精神三個方面;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數字3是上帝有意安排的吉祥數字,它是大自然規律的集中表現。常常會聽到西方人說The third time’s the charm(第三次準靈);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號一定運氣好)這樣的吉利話。

中國人對“8”的喜愛是有目共睹的,由于“8”的發音和“發”的發音很像,寓意著發大財,交好運。于是電話號碼,駕照,車牌號,甚至門牌號碼,只要和8扯上關系,立馬身價大增。而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時間也特別設定在2008年8月8日晚8點整,體現出“8”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西方的“8“寓意吉祥也有宗教淵源。早在古希臘,人們就認為8意味著豐碩、成就和長壽。《圣經》中講上帝懲罰人類的大洪水,只有8個人靠諾亞方舟逃生,8意味著幸運;“福音書”上說耶穌的兄弟雅各生了8個孩子,8意味著多子多孫;兩個戒指上下靠在一塊構成8,意味著婚姻美滿。

(2)中國文化中的吉利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六”、“九”這兩個數字有著特殊的感情。“6”在中國是個吉祥的數字,對6的崇拜自遠古便開始了。如先秦時期六部儒家經典稱為六經,漢代官職有六曹,朝廷軍隊統稱六軍,我們在古語中也能找到很多與六有關的詞,如六腑(six organs),六根(six senses)。人們馴養六畜(six family animals),培育六谷(six crops),學習六藝(the six arts),品嘗六味(the six flavors)。而六六大順(the happiness of smoothness and success)更是被用來恭祝朋友。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9”也被視為是個吉祥數字,中國人對9的崇拜早從春秋戰國時代便開始了。《素問》中說:“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于是九被賦予權力、強大、神圣的含義。我們常常拿“九州(china with nine states)來比喻疆土的遼闊,中國古代的官有九品(nine ranks),中國人講話注重一言九鼎

(3)西方的吉利數字。西方人認為7是個神圣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數字。他們認為上帝七天創造了世間萬物,圣瑪麗亞有七喜、七悲,一星期有七天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中則有七大美德、七宗罪、七重天;人有七感,世界有七大奇觀。在生活中還有“lucky seven”的說法,即幸運之七。由此可見,西方人對于7是十分喜愛的。

2、數字禁忌文化

中國的禁忌數字及習俗與西方文化完全不同,數字“3”又和“4”在中國被視為不吉祥的數字。

很多與“3’相關的詞語或成語都有不好的含義。例如:三只手(pocket-picker),三八(stupid and stubborn woman),三不管(come within nobody's jurisdiction/care),三姑六婆(women whose professions are either illegitimate or disreputable),不三不四(abnormal behavior),三朋四友(friends that behave badly),一問三不知(to know neither the beginning,the middle,nor the end of a matter when asked),三腳貓功夫(unskillful arts or techniques),三只眼看人(to look down upon somebody)。

“4”由于與“死”諧音,所以人們常常對它唯恐避之不及。特別是海外華僑,特別忌諱用4作標志,即使到非說不可時,也多用兩雙或兩個二來代替。而電話、車牌號碼要是含有4也都不受人們待見,特別是14(諧音“要死”),514(諧音“我要死”),174(“要氣死”),都是讓人退避三舍的數,唯恐沾了晦氣。而詞語成語中也能找出很多這樣的例子,如四不像(neither fish nor fowl),;四六風(the diseases a newly born baby may suffer),四失(the four mistakes in study),四分五裂(disunited),危機四伏(be beset with troubles and crises),四面楚歌(be utterly surrounded by enemies)等。

“13”被西方人認為是最不吉利的數字,從英美民間流傳的諺語中我們便可窺視一二。如:“Thirteen is an unlucky number)(13是個不吉利的數)。在西方文化中,耶穌被處死的那天是星期五,那天剛好是13號,夏娃和亞當偷吃禁果也是在13號和星期五的日子。上絞刑架有13層階梯,就連支付執行人的酬勞都是十三個硬幣。所以“13”成了兇煞倒霉的象征。西方人總是想方設法在生活和工作中避開13或與13有關的數。在西方的電影院,你甚至找不到編號為13的座椅。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進行慶典等喜慶活動。

二、中西方禁忌差異溯源

數字本無好壞、褒貶、吉兇之分。但由于歷史原因、環境因素、等因素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各國人民,因而各國的數字文化禁忌也有所不同。

1、宗教影響

道教和佛教對中國數字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老子認為,凡事都是互相對立的。如好和劣,對和錯,中國的人們認為好事成雙,因此對雙數有著特殊的喜愛。另外,如三生有幸,三生(前世今生來世)則來源于佛教。西方的數字文化則受古希臘、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數字“3”“13”的禁忌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

2、歷史與神話影響

古代神話傳說對數字文化也有很大影響。在中國神話中,傳說哪咤有三頭六臂,擁有非凡的神力,能一分為三。因此,數字“三”便有了“強大的”、“神奇的”文化內涵。而農歷七月七日禁止嫁娶則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臘、羅馬神話影響,如夏娃讓亞當吃禁果是在星期五;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是星期五。因此星期五就成了西方國家所禁忌的數字。

3、民族文化心理影響

中國古代哲學宣揚“天人合一”,和諧在中國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因此,中國人們崇信好事成雙,對雙數有著特殊的喜愛。而西方人恰恰與中國人相反,由于西方人受《圣經》的影響,認為不對稱才美,所以西方人崇尚奇數,認為單數是吉利數字。

三、結語

數字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數字,數字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中,數字的含義被深深的烙上文化的印記,反映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地方色彩和特殊的文化內涵。探討中西方數字禁忌的差異,了解差異的文化根源,有助于我們在對外交流中相互尊重,減少誤會與磨擦,從而達到交際與溝通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安德,楊元剛著.英漢詞語文化對比[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文伯,戴晨編.簡明英語諺語詞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第2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

1前言

全球化促進了“跨文化交際”的發展,“跨文化交際”一詞最早在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霍爾的《無聲的語言》中出現,指文化背景各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不同的民族因獨特的社會歷史環境和地域環境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這些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在思維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給“跨文化交際”帶來的天然的屏障與阻礙。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文化特征是國際間“跨文化交際”的主要內容,結合當前“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誤解和沖突,接下來筆者將從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兩個方面出發多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做一詳細分析,并探尋有效解決文化交際沖突的方法途徑。

2中西方思想觀念上的差異

2.1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在對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內在的表現在中西方思想觀念的差異。我們中國的思維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礎上實現從一般到具體的認識過程,而西方的思維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認識過程是從具體到一般的過程。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還體現在認識的模式上,中國素來重視“天人合一”,即人的發展與自然和諧統一,整體性思維中國認識世界的基礎;西方在自然科學的指導下,建立了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的關系,保護個人的利益和自由、獨立發展等西方觀念體現出了西方的個體性思維。

2.2價值觀念的差異

有學者提出“跨文化交際”的核心是價值觀念,要想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真正發展,必須正確認識中西方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在家庭觀念上,中國傳統的家庭有濃厚的家族觀念和血脈觀念,家庭內部長幼有序、輩分有別。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兒女18歲后就離開父母,對父母也不承擔贍養的職責。在對待個人隱私上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注重團結和坦誠,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而西方人比較注重個人隱私的問題,貿然問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齡,會引起西方女子的極大反感。

2.3法律觀念的差異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開的鮮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體現在法律觀念的差異上。中國注重“以和為貴”和“家和萬事興”,打官司在中國人的意識里是有傷和氣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傳統的綱常倫理,由于缺乏明確的公共意識,法律的執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規范。西方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比較濃厚,法制精神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國家里有一個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場因建筑不恰當形成旋風致使老人摔倒,商場被告上法庭,老人獲取了高額賠償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異

3.1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十分重視中西方文化在風俗習慣上的差異,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尷尬和誤會。“狗”在中國的語言環境下多用于貶義,影射壞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東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語言環境下,從“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與中國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再如中西方在數字使用習俗的也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喜歡偶數,例如“好事成雙”“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國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國家了人們偏愛奇數,認為單數是吉利的數字。

3.2交往習慣的差異

跨文化交際加深了國際之間的交往和交流,強調了把握中西方交往習慣的差異的重要性。首先在稱呼上,中國重視“長幼有別”,所以不能直呼長輩的姓名,而在西方親屬之間直呼姓名是親切和禮貌的表示。其次在見面問候時,中國人為了表達自己的關心之意,常常說“你去哪里?”或“你吃飯了嗎?”,而面對西方人“你去哪里?”明顯冒犯了他人的隱私,“你吃飯了嗎?”西方人會誤解為你要請他吃飯。最后再告別用語上,中國人注重表達自己的關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別時說“多謝您的指點,學生我受益匪淺!”,而西方在告別時多說“Happy talking to you !”來表達自己對他人的欣賞之意和交往過程的評價。

3.3教育方式的差異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中國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目的著眼于未來找到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這一教學目標的指導下,片面注重學生的成績高低,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此外,中國孩子缺少必要的社會教育,造成社會使用能力比較低。目前,中國教育不斷進行素質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視孩子多元化的發展,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上與中國的教育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3.3飲食文化的差異

“民以食為天”,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中國具有悠久的飲食文化,對食物強調“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國人習慣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團圓飯”,中國人的飲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飲食上追求簡單和營養,十分重視進餐禮儀。西方人出于衛生的考慮,在進餐是實行分餐制,以“刀、叉、匙”為飲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途徑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的溝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深中西方之間溝通和了解,是在差異下實現共同發展的根本途徑。文化沒有貴賤之分,跨文化交際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世界人民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發展,在文化交流中,我們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尊重對方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最終實現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堅持入鄉隨俗的原則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鄉隨俗”是跨文化交際過程避免出現誤會和尷尬的有效方法,實現“入鄉隨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即通過交流和學習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有效的語言交流要考慮特定的語境和交流環境,如見到中國朋友仍舊以“你吃飯了嗎?”的形式打招呼,見到西方人則說:“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際者要汲取世界文化營養,不斷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識和社交技能,掃除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礙。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交往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加強溝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養是掃除文化差異障礙的有效途徑。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斷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最終也將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消失。

參考文獻:

[1]董芳.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研究[J].理論觀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3]黃耘.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南方論壇,2010(3)

[4]陳星伊.論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4)

第3篇

【關鍵詞】中西方 面子文化 差異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03-02

面子觀是禮貌原則中的重要理論之一,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十分重視面子的問題。由于中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且歷史文化和思維習慣也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面子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作為中國人,從西方的面子觀中取長補短,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加強對西方面子觀的了解,認識到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可以幫助人們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更加順利。

一 中西方的面子觀

1.西方的面子觀

國外學者對于禮貌做了諸多的研究,提出許多理論模式及研究方法。高夫曼對面子做出的解釋為:一個人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他認為人們追求面子,是為了獲取更正面的社會價值,是為了展示自身的優越。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面子理論,并且在1987年對這一理論做出修改和進一步的闡述,認為面子有消極和積極之分,并對禮貌現象與面子問題做出系統的論述。具體表現為,當掌握話語權的一方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對方產生威脅時,那么他就會考慮這個行為的實施程度以及對對方的實際威脅效果;人在說話時會考慮雙方的親密程度、社會地位以及考慮自己的行為給對方帶來的強求感。說話人最終決定采取的禮貌方式、交際策略都是由此產生。

2.中國的面子觀

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用語義分析的方法對面子做出研究,她認為面子代表的是人們的聲譽,是通過人的成功和不斷進步獲得的良好評價,也是人們用努力和聰明才智構建起來的聲譽。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十分看重面子,甚至有人愛面子勝于生命,很多中國人認為面子是榮譽、聲望,也是自尊和尊嚴,為了維持和保護面子,人們有時可以付出任何代價。面子就好比中國社會的道德戒律,面子表示著一個人的道德完整性。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于面子有關的行為相當重視,譬如“賞臉”“丟臉”“給面子”“照顧面子”。此外,中國人在人際交流中習慣貶己揚人,而對于別人的不當之處,在批評時又習慣先揚后抑,先給予肯定再指出不足,充分顧全和維護他人的面子。這種面子很大程度上標識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群體認可度。

3.中西方面子觀的差異

綜上,可以看出中西方首先在對面子的定義上存在差異,中方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形象和個人的社會地位體現,而西方則更加傾向于個人為中心的社會價值觀,看重個人的行動自由和個人的愿望滿足,不受約束。前者以社會為中心,后者以個人為中心,存在明顯的不同。中國人的面子多賴于外界所給予的認同和肯定,沒有布朗和列文森所講述的消極面子這一點。比如中國人習慣在宴客時勸酒、勸吃,相互夾菜,雖然是熱情好客之舉,實際卻又有妨礙他人自由之嫌,也就是布朗和列文森所講述的消極面子。西方更加看重個人的自由發展,解放天性,重視個人隱私。

二 中西方面子觀存在差異的原因

由于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歷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存在不同的價值觀,中西方禮貌也就存在差異,中西方對于面子的不同看法也源于此。

1.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差異

受中國古代長期存在的小農經濟影響,中國人強調集體合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很高。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影響下,對集體的重視顯得尤為突出,由此產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也就順理成章。突出集體能動性,強調人的社會屬性,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是統一的,人應該受集體約束。與此同時,儒家禮教應運而生,強調人與集體、社會的和諧統一。儒家禮教倡導個人應最大限度地服從集體、社會。中國人的面子主要是建立在社會群體的意識上,是與社會群體對個人的認可程度、認同程度相掛鉤的。

西方國家的歷史主要是以民族遷徙為主,在不斷的遷徙中開拓領域,融合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歷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顯得獨立、立體,逐漸看重人的自我價值。在這樣的歷史大環境下,強調和突出個人的能力體現,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價值主義。同時,西方社會產生與其環境相適應的基督教,基督教推崇自我實現,重視個人的思想,這些都對西方人有著深遠的影響。西方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更是加深了對個人主義和自我意識的重視。西方人的面子是建立在個人的行為自由,權利、隱私、愿望得到尊重和滿足的基礎上。

2.中西方人們性格和思維模式的差異

西方人經常對中國人的某些行為處事,表示不理解。中國人的性格與西方人相比較為內向、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樣直接、張揚。中國人在利益受到威脅時,不會直接點明,而是會謙讓,比如孔融讓梨。中國人有時習慣犧牲自己的利益,而使別人的利益得到滿足,習慣顧全大局,重視集體利益。然而,西方人不一樣,他們習慣主動爭取自己的利益,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和威脅,努力捍衛自己的消極面子。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從整體到部分的考慮,講求圓滿,追求和諧和辯證,思維上會比較籠統、模糊,做事喜歡“留一線”,這一點從中國人平常的說話習慣上便可發現。而西方人的思維屬于線性思維,習慣先有部分再到整體,擅長邏輯思考,條理分明地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解決具體問題。在合作有沖突時,一般是更加看重實際利益,盡量傳遞給對方足夠的信息,讓別人尊重自己,保全自己的積極面子。

3.中西方人們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國文化的一大來源是儒家文化,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十分久遠的,一直延續到今天。儒家文化十分倡導群體之間的相互協作,即強調團體的作用,無論是誰都要盡自己所能去服從團體,為團體服務,最終形成團體之間的共識。中國人十分崇尚集體的力量,追求集體榮譽感也正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有的時候,寧可用個人利益來換取集體的利益。西方國家由于其地理環境以及受到基督教影響較為深刻的因素,人們所向往的是個人的自由、民主以及獨立,其體現出的是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這具體體現在西方人特別講究個人的隱私和權利。從這個層面來講,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正是其不同價值觀念所作用的結果,中國注重集體的面子,而西方注重的是個人的面子。

總而言之,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只是其文化差異中的一個方面,受到各自歷史發展的進程、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念不同的影響。隨著世界開放程度的加深,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化,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呈現出相互包容的現象。對于面子文化的中西方差異,只有深入到雙方的文化內涵中才能挖掘出其本質,了解各自的言語策略,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因不理解而造成的交流障礙,最終促進中西方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三 面子觀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啟示

每種文化的存在都是經歷長久的歷史演變聚積而成的,不能因為差異化的存在,就做一味的排斥或抵觸。作為中國人,從西方的面子觀中取長補短,并對自身的面子觀做適當的揚棄是必要的。世界經濟發展全球化、一體化、多樣化,是大勢所趨。中國要更好地發展自己,就要與西方積極地合作與交流,通過合作與交流發展彼此。而前提是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和信仰。在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含蓄委婉的,但西方的面子觀與中國不同,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應該充分考慮西方人的面子,盡量做到客隨主便,或者主隨客意,這樣才能更好地合作交流。

四 結束語

面子觀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文化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面子觀,它反映了不同地域范圍內不同的行為規范以及語言表達方式。中西方的面子文化呈現出很大的差異,雙方之間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其對人們的思維模式以及價值觀念的不斷影響下,繼而形成了不同的面子觀。作為中國人,要在充分了解西方面子文化形成過程的基礎上,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促進中西方文化的和諧交流。

參考文獻

[1]劉亞茹.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面子”文化差異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3)

[2]黃金德.試論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差異[J].瓊州學院學報,2009(6)

第4篇

關鍵詞:男士配飾 禮儀文化 差別 中國 西方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5-0457-01

一、從中國的男士配飾看中國的禮儀文化

1.中國男士配飾

“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如玉”。中國人之愛玉,佩玉,時年久矣。玉貴為統治者專有,以此來彰顯佩戴者的高貴的身份,所以玉葉被當著尊貴的象征。同時“溫潤而澤”的玉被用來象征佩戴者的“仁”。喜歡玉的并非只是在中國古代,而在現在,許多人仍然喜歡把玩玉佩,認為玉是與人想通的一種有靈性的配飾,所以不僅老者和喜愛古物的玩家,連時尚男士都好之不已。

漢代時期,出現了雙印這種配飾。人們在雙雙印上刻上文字咒語,據說把它掛在身上,可以祛除瘟疫。

宋朝時,在祭祀、壽誕等這樣重大的禮儀活動中,群臣都要在幞頭上簪花。

古人還喜歡在身上佩掛香袋,后來多稱香囊。袋子里面放入香草香料,不時散發出陣陣幽香。

男性除了在宗教禮儀活動中大量的佩戴首飾,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佩戴首飾。由于首飾大多由貴金屬和寶石玉石等材料制成。

2.從中國男士配飾中所投射出的禮儀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禮儀文化幾乎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禮儀即禮節和儀式,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佩飾都各有要求,將服飾與社會地位結合起來,是古代華夏禮儀制度的又一重要內容和標志。飾物的佩戴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而在一些祭先師先圣、尊師鄉飲酒禮等的場合,服飾可以相對隨意,參加者通常除了佩戴表示身份的飾物,還會佩戴表示個人風格和品位的飾物。古代文人雅士喜配玉,《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因其溫潤無暇的品相被古人視為有君子的品格,“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人們用玉來象征倫理觀念中的高尚品德。在很多的禮儀場合,玉飾成為必不可少的飾物,有的甚至全身各處都佩戴不同的玉石,配飾是不可或缺的物品,它不是簡單的承擔一種裝飾功能,而是社會禮儀交際的一種符號。不同身份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所佩戴的飾物都有其各自的特性。

二、從西方的男士配飾看西方的禮儀文化

1.西方的男士配飾

西方的男士配飾更加追隨潮流,其種類繁多,式樣大多也很新穎。這些男士配飾大致有以下幾種。

領帶,在男性的眾多衣物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飾品。每天早晨都有千百萬男性在打領帶。20世紀初,蝴蝶領結和帶式領結一樣常見。款領結是一種比較小,輕便,扣在領口的一種領帶。

手表,男人的手表不會鑲很多鉆石,但是一定是經典的牌子,而且有許多的功能。男士手表最重要的是工藝和歷史。

公文包,一款質地良好的公文包,不僅能體現你的氣質與魅力,更能凸顯你的品位與地位。

皮帶,一個在意形象講究品位的男人總會在皮帶上花點心思,而不是隨意對待。

袖口,就是扣在袖子紐扣地方的一種扣子,用袖口鈕的襯衣很平時穿的襯衣在袖子處會有一點差別。

2.從西方男士配飾中所投射出的禮儀

從以上的男士配飾可以窺見西方國家的禮儀是什么樣的。

佩戴領帶時應該有這樣的禮儀: 1:三原則: 高品質面料、圖案含蓄、深藍醬紅保底2: 五不宜:日常工作不宜佩帶純黑色領帶不宜佩帶圖案、色彩繁雜的領帶、不宜佩帶面料出現破損、皺折的領帶、非公務領帶夾不宜外露不宜選擇簡易式領帶。

如何正確佩戴手表:1正式場合:需要一款端莊和優雅的腕表。 2 上班工作不銹鋼或黃金制作的粗大腕表在會議桌上最能吸引人的視線。 3 社會聚會穿休閑裝時需要佩戴大號腕表,無論是t恤還是粗花呢都能與之搭配。

使用公文包時應注意的禮儀:1用包不宜多。2用包不張揚。3用包不亂裝。4用包不亂放。

使用皮帶所注意的細節:要考慮皮帶的裝飾性,不要掛過多的物品。、皮帶尾長度應介于第一和第二的褲扣之間,寬度應保持在3厘米。

使用袖口時的禮儀: 水晶玻璃袖扣因其 透明,最好搭配白色襯衫;開緊急會 議的時候:白色襯衫,最好搭配低調的包邊白色 袖口。紅色襯衫搭配金色袖扣;暗斜紋的粉色襯衫搭配同樣有斜紋的金色包邊的紫色袖口;橫條襯衫搭配金色袖口;藍色襯衫搭配金色袖口。

從這些搭配細節可以看出,西方的禮儀是以小見大,從細節之處給人以視覺的美,同時以細節之處讓人舒服,同時也看出,西方的禮儀也是很注重人文關懷的,不僅使自己感到舒服,同時也要讓所接觸的人感到舒暢,這才是西方禮儀的宗旨。

三、從男士飾品看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

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方式。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儀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而在西方文化中,關于禮儀的記載也源遠流長。《荷馬史詩》中有關于講禮儀的章節,例如講禮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

中國傳統禮文化強調謙虛謹慎,西方是在得體的基礎上強調個體和個人價值。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會提倡自由平等。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

四、小結

禮儀對個人,團體,國家都是至關重要的。中西方男士配飾的起源、發展、著重點都有所不同,從而投射出的中西方的禮儀文化也是有很大的差別。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中西方的禮儀文化都是以一個基本點而傳承下來,那就是:知禮儀、懂禮儀、在生活中以禮儀的準則來規范自己。所以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一個講禮儀的人。這樣社會才能發展地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鄧曉娟.中西方禮儀文化之比較.蘭州大學.2012年3月1日

第5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衣食住行

從一名高三學生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是影響其英語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所以,在面對這一問題的前提下,應引導高三學生更多的關注中西方文化中關于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不再禁錮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維方式思考西方民族的交際行為,避免偏見的產生。同時,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也可讓高中生在英語學習時,不再出現中式英語問題,并可輕松的記憶英語課文,翻譯英語。

一、衣

從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角度來看,兩者差異較大。即中國服飾講究的是“天人合一”。服飾發展初期,它追求的是御寒、蔽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服飾的功能開始由最初的御寒、蔽體轉換為民族文化標志的彰顯。包括政治文化、習俗文化、經濟文化等等。同時,中國服飾更強調的是“天人合一”,以服飾文化來體現人的“氣質”、“神韻”等等。此外,在中國服飾設計過程中,注重遵從色彩和諧,款式呼應的原則,增強服裝的社會功能。同時,中國服飾中的色彩也是有所講究的,其中,青藍、赤紅、黃、白、黑主要是用來彰顯人的尊貴氣質[1]。西方服飾與中國的“天人合一”理念有所不同,講求的是個性解放和人文主義思想。即西方服飾作為西方文化中的一種,它寫實性較強,主要為了彰顯人的個性,并注重通過服飾色彩、造型等的設計,突出人體胸、腰、臀等形體。中西方文化中的服飾文化差異性較大,所以,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國際交往中必須意識到這一問題。

二、食

飲食文化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其中,中國飲食文化講究是“全”。同時,從請客吃飯方式角度來看,中國注重的是飲食共享,并把聚餐作為了一種交際行為,旨在利用聚餐尋找人際交往中的歸屬感。而西方則不同,西方的餐桌多數是長方形形狀的,這便可以看出,西方聚餐不注重尋找歸屬感和集體溫暖。同時,西方的聚餐不會按照長幼順序對座位進行安排,更強調的是“人人平等”聚餐氛圍。此外,從菜名角度來看,中國飲食的菜名也講究集體主義。例如,“燒全魚”、“四喜丸子”、“桃園三結義”等等,均是飲食中“全”的一種彰顯。而在座位安排時,注重選擇一個圓形桌子,并按照長幼順序,安排座位。這樣一來,可以給人們帶來一種凝聚力,而西方聚餐就顯得十分冷清,如同每人一盤“自掃門前雪”一樣。除此之外,從付賬習慣來看,中國習慣于爭前恐后的付賬,而西方則是倡導AA制消費,各付其賬,體現個體獨立性。

三、住

中西方居住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中國建筑設計過程中,融入了集體理念,并注重把“儒、釋、道”滲透到建筑中,采取花園式、庭院式的建筑結構設計方法,這種建筑設計方式,會讓人們產生集體意識,共同努力營造和諧的居住氛圍。同時,在中國建筑設計時,傾向于采取全封閉的設計形式。而西方,與中國不同,建筑的個性更加明顯,傾向于把建筑設計成嚴密的幾何形態,呈現“院包房”建筑設計形式[2];第二,中國建筑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整個建筑較為沉穩、含蓄。如,紫禁城、四合院等建筑的設計,均采取了較為含蓄的設計方法。西方則不同,它的建筑會給人一種與自然相對立的感覺,個性過于明顯。

四、行

中西方的出行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國,人們外出旅行時通常會考慮“家庭”、“集體”對這一種出行方式是否感到舒適。同時,中國有句俗語:“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3]。所以,在外出時,人們更在意與他人之間的交往,想要通過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共同完成出行計劃。即對于中國人而言,外出旅行中的團體構成比游玩更加重要。只有是和好友在一起,才能體會到旅行的樂趣。而西方則與中國完全不同,它倡導追求個體的生活享受,以出行經歷為主,不太在意身邊是什么人。認為,只有個體生活品質提高了,才能算是一次相對滿意的出行經歷,個體主義較為明顯。

五、結論

綜上可知,對于一名高中生而言,了解中西方文化中衣、食、住、行的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讓學生不再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阻礙,產生文化沖突等交際問題,學會包容、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為此,應提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問題的重視,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差異之處,而后,運用自身已掌握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內容,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善于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溝通、交流。

參考文獻

[1]孫萍.中西方文化差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2):85-86.

[2]李智.文學作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分析[J].名作欣賞,2014,13(08):111-112+125.

第6篇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國家有著具有自身特點的文化,這些文化通過語言表現出來,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影響著語言之間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兩者之間的差異才能有效地避免語言使用的錯誤,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西方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差異思維方式是聯系文化和語言的重要基礎,思維方式是通過一定的方式體現出來并表現在某種語言形式中。從本質上來說,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就是文化的差異。對于不同地區的人來說,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而中西方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上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例如中國的思維方式比較偏向于女性的溫柔,而西方的思維方式則比較偏向于男性的陽剛。在文化心理上,中國文化心理的主要特點就是人際關系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比較主張自我,更加重視獨立的人格和個性。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的差異是造成語言差異的重要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只有讓學生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對英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中西方的語言差異中西方的語言差異是比較突出的,尤其是體現在詞義上的差異,一些具有文化差異的詞需要從文化的角度才能理解其中的實際含義。例如和動物相關的詞匯,中英的語言差異就非常大,“mouse”也就是老鼠,該詞在漢語中多表示鼠目寸光等貶義的含義,而在英語中,老鼠的形象就有了很大的轉變,米老鼠等卡通形象就是兒童心中機智和智慧的象征。再如一些顏色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也有著不同的含義,“red”紅色在漢語中往往代表著喜慶、熱情和吉祥,而西方人則認為紅色是不祥之兆,“redfordanger”就代表的是此類意思。“blue”藍色在漢語中往往代表的是天空和海洋,有著遼闊和寬廣的感覺,而英語中往往代表憂郁的情緒。中西方在詞語上的差異是非常多的,在跨文化的交往中,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區別,在理解上也會產生一定的差異,從而增加了溝通的障礙。因而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西方的文化背景,學習地道的英語知識。

(3)中西方文化中非語言因素的差異非語言因素就是指在語言交際中除說話外的表達形式,在這些表達形式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首先從身勢語的角度來說,伸舌頭是中國人失言時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在一些歐洲國家,這種方式表示的是對對方的一種蔑視和侮辱。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中西方之間還存在著很多的差異性。要想真正的理解英語語言,對于非語言因素方面的學習也是非常關鍵的,這也是語言交際過程中需要尤為注意的。

2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西方文化的基本原則

(1)選擇性原則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語言能力和實際的應用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文化的導入對提高這兩種能力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因而教師需要基于實際情況的需要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作為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而在文化導入的過程中,注意摒棄其中較為落后的文化信息,注重選擇對學生的學習有所幫助,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文化信息。教師所選擇的文化內容要具有一定的正面性和積極性。

(2)差異性原則在跨文化的語言交際中,需要正確地看待不同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為了保證實際的語言交流能夠順利的進行,需要選擇一定的比較方式,將母語和目標語進行合理的比較,從而提高學生對跨文化交流的敏感程度。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并且體現在諸多方面。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來了解這些差異,從而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由于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誤解,幫助學生有效地改善語言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階段導入原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西方文化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逐漸將西方文化的相關知識導入到課堂教學中。一般而言,可以將這個導入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對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差異,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逐漸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而在下一個階段,教師則是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以此來轉變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思維。在不同的階段導入不同的西方文化來滿足大學英語教學的需要,對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

3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西方文化的方式

(1)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大學英語教學是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性的教學活動,是教與學雙向作用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就我國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絕對的主導作用,并沒有意識到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也主要是語法和詞匯的學習,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是比較薄弱的。要想真正地將西方文化導入到英語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同時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培養文化意識。傳統教學觀念的轉變對西方文化的導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需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豐富教學手段,通過英語歌曲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聽力能力。同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盡可能使用英語,逐漸轉變學生的傳統思維方式。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地實現英語教學的目的。

(2)在教學內容中增加交際文化的導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的導入一直是被忽略的部分,很多教師都只注重語言知識的教學。語言學家將文化背景知識分成了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其中知識文化是指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識,而交際文化則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因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交際文化的學習同樣重要。交際文化的學習首先需要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去了解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異,以此來提高學習的實踐性,使得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提高自身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在教授教學內容的時候,要注重新的教學內容和傳統教學內容的融合,使得其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

(3)引導學生廣泛接觸一些西方文化材料大學英語的學習不能僅限于課堂教學,要學會真正的學以致用。傳統的英語教學內容中的相關知識比較狹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機會來自主地學習更為廣泛的知識。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來閱讀一些西方文學著作,從中領略西方文化的特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還可以利用英語與同學針對某個文學作品或者是西方文化的某種習慣進行討論,以此來逐漸提高自身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

4結語

第7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方式及產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時代的共通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交通、通訊、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及影響之深為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增多、差異減少將是必然的大趨勢。怎樣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因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難乃至失誤,是語言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的,要求語言工作者對源語言和目的語都有較廣的知識面和較深的文化底蘊。

文化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種歷史進程反映人類的文明程度;是一種社會現象反映社會的發展情況;是一種生活方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是一種民族現象,反映民族的獨特風格。在對文化的理解過程中,我們應該立足本國文化并穿梭于他國文化,爭取做到“雙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語言差異

語言常常被認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鏡子,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著差異;同一種語言在意思上和表達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語言本身可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制度。如果在國際上語言使用不恰當,就會造成歧義,引起誤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發音上,friendlies與friendless(沒有朋友)發音雷同容易造成誤解;其二,在單詞讀音上會認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謊)會產生歧義。

2.思考方式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3.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念的不同表現在人們對時間觀念的差異方面。中國文化認為冬去舂來,周而復始,晝夜更迭,季節交替,是一種環形的運動狀態,總體上有時間充裕感,做事慢慢來,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歷史。語言中許多都是慢字當頭:慢走,慢用,慢慢欣賞,慢慢來等等。中國人總是與過去的老朋友保持長久的聯系,認為老朋友是他過去的歷史人脈,中國文化中還有一種傾向,相信輪回,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認為這輩人可以為下輩人積德行善。

西方文化認為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種線性單項持續運動,根據猶太一基督教的傳說,事件不是圓形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它是有始有終的。線性使西方人總覺得時間一去不復返因而有著強烈的緊缺意識。這種緊缺意識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著眼于未來,他們的意識中多是展望未來,認為“如果我們做事就過去和現在進行爭論的話,那我們就沒有未來了。”

4.個人隱私差異

對西方人來說,他們從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個人隱私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但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嗎?”“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若西方人聽到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話語,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這是不禮貌的。而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便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又是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讓別人干預。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里,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苫辣,別人也愿坦誠相告。

5.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

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義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牛”在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須在主人的吆喝聲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難看”的意思,“calf”有“呆頭呆腦的年輕人”意思。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從戰國起就發明了“牛犁”,大大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傳統的“農耕”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因此便有了“牛勁”、“牛氣”、“牛性”等等。“牛”在中國人眼中象征著勤勞。“老黃牛”比喻勤勤懇懇,不計報酬,埋頭苦干的人。“老黃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犧牲奉獻的人的思想品質。“牛”也象征著固執倔犟。像歇后語“過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頭”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風俗習慣差異

各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必然造成文化意義的不同。風俗習慣是某個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圍很廣,包括該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

以中西方顏色習俗為例。“紅”,它的理性義是“像鮮血一樣的顏色”。在漢語中,它是“成功\順利\喜慶”的顏色。而英語中的“紅”則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險,憤怒,極端和犯罪”,如“red alert”紅色警報,“red flag”危險的信號燈。四川牌的榨菜因為在包裝上印有“紅旗”,銷售受到了阻滯,而中國的著名喜劇“紅燈記”如直譯為“The Red Lantern”,那么西方讀者一定會大惑不解,因為國外的“red 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第8篇

關鍵詞:謝謝 差異 文化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則。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那么表示感謝的詞匯謝謝,是禮貌用語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一、謝謝的使用

漢語中的“謝”在最初時多表示拒絕、辭謝、謝絕、辭別、告訴等意義。早期道謝義有一定的歉意,對方承擔了某種付出或損失給自己帶來好處,顧表示感謝。明清小說中已經很少見有辭別、謝罪、告訴等意義,這些意義都各自有更加牢固的詞來表達。道謝的對象也往普通人、普通事擴展,道謝雖然還遠不是一般人每日生活必需,也成為日常生活的內容了。一般認為影響道謝的有三大因素:人們的地位高低、關系親疏和事件大小。傳統上首先重視高地位,只有大事才對地位相仿者及其以下道謝。現在仍然是部下向領導道謝太多,而領導向部下道謝太少。一般人對小孩的幫助不道謝,比如跑腿買煙找人,有人甚至在車上對小孩的讓座也不道謝。

在西方,不論正式場合還是普通場合。除了對別人的幫助要說外,比如,親戚或朋友打來電話,接電話的一方常常會對對方表示感謝。無論在哪家商場購物,買完后雙方都會以謝謝來相互告別。而這不僅僅局限在陌生人或朋友之間,在美國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常是彬彬有禮的。比如,兒女回家吃到父母準備的豐盛的晚餐,那么飯后大家都會稱贊晚餐的可口并感謝母親的辛勞。而當飯后孩子們清理了餐桌之后,母親又會反過來感謝大家的幫忙。正是這種彼此間的感激和對他人勞動的尊重,是的家庭成員之間充滿了溫馨。家庭成員之間很懂得感激他人的勞動。他們認為只有在家里養成了習慣,長大后才不至于在社交場合出丑。

二、原因

中國有句古語“大恩不言謝”,因此在國內是很少聽到彼此說謝謝的,尤其熟人之間更是稀有。但是隨著各國間的相互合作日益密切,西方人凡事謝不離口的習慣也在慢慢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目前謝謝的使用仍然沒有西方頻繁,中國家庭成員之間也很少說謝謝,這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1. 面子問題

面子系統涉及某一文化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組織關系。它包括親屬關系、對自我的認識、內部與外部關系、以及禮俗社會與法理社會[1]。東方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很強,言談舉止非常注重禮貌,以此體現雙方在地位等級上的差別;而西方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更重視平等,談話舉止相對輕松隨意。東西方文化的成員在處理面子關系時采取的不同方式, 從而造成語篇方式的差異。東方人與陌生人交談時往往表現出禮貌和尊敬;而西方人則傾向于平等待人[2]。在交際中, 他們首先考慮他人的面子問題。而西方人強調個人的獨立, 他們在交際中更關注個人的面子需要。他們也就不像東方人那樣突出內外的區別。通常在選擇雇員時,東方人更多地會選擇管理該公司的家庭內部成員, 而西方人更多考慮雇員的經驗和教育背景。前者被社會學家稱為禮俗社會,后者為法理社會[3]。因而,在中國我們更多看到的仍然是部下向領導道謝多,而領導向部下道謝少。孩子向長輩道謝多,長輩向孩子道謝少。這也體現了面子問題。

2.個人本位與家庭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 ?” 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于談論個人意見。

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中心,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于過分強調,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家庭觀念的不同,西方的個人本位思想強調個體的價值和權力,而中國傳統的家庭本位思想,強調了家庭的價值和權力。中國傳統的一家人里面或者關系很好的朋友之間很少會用到謝謝,如果用了,意味著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說不說謝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說話雙方關系親疏的反映。而西方家庭成員之間說謝謝則表達了相互之間感激和尊重。當然,并不是說中國家庭成員之間就不表達感激和尊重,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三、結論

隨著跨國交際的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文化的不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謝謝的使用場合和范圍也大不相同。本文主要探討了“謝謝”在中西方的使用區別,旨在能夠更好的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的認識與超越[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170-201 .

第9篇

關鍵詞: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比較;傳承

中圖分類號:K8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4-0210-01

一、引言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西方各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借以表達文化情懷的載體。中西方的傳統節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對獨立的文化系統中發展成長起來的兩種文化形態,它們形成了各自獨具一格的鮮明特色和自成體系的豐富內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但由于文化內涵上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傳統節日文化。本文主要通過研究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不同,來探討當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建設,從而指導我們在挖掘和弘揚我國傳統節日,盡可能的了解西方節日蘊含的文化信息的同時,更好的進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上的不同

(一)節日文化背景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是農耕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人們的生存形態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式與內容,例如:立春、正月、寒食、清明、端午、三伏、立秋、七夕、中秋、重九、冬至、臘日、歲除等。節日活動的目的都與農事生產直接相關。而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西方傳統節日文化,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例如一月的主顯節,二月情人節、狂歡節,四月復活節,五月耶穌升天節、生靈降臨節,八月圣母升天節,九月圣母圣誕節,十一月有萬圣節、萬靈節、感恩節,十二月圣誕節等。隨著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歐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這些節日大多成為了世界性的節日。基督教文化將整個西方世界連結為一個文化主體。

(二)傳統節日內容不同

中國是以飲食為主題的節日文化。我國任何一個傳統節日,無論是春節、清明、端午,還是立春、夏至、重陽和臘八節,飲食風俗是節日文化的重要內容。 西方是以玩樂為主題的傳統節日文化。西方節日盡管也有一系列的節日食品,如圣誕烤鵝、復活節彩蛋、感恩節的火雞、南瓜餅等,但更多表現出西方人的精神追求---以玩樂為主題。

(三)價值取向方面不同

從本質上看,中西傳統節日文化體現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體現了儒家的集體主義,西方傳統節日文化體現了個人主義。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對民間節日風俗產生了長期的、重大的影響。中國節日強調的是闔家團圓、圓融完滿。“團圓”、“親情”、“全家平安”是中國傳統節日的主題詞。西方人側重于對“人性”、“自然”的推崇,熱衷于挖掘個體的價值,追求自由主義,個人主義。西方的“人文主義”重視個體的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實質上是一種個性主義。

三、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建設,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繼承的。如今,隨著全球化的來臨,大大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西方的一些節日和習俗,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等己傳入中國。與之相反的是,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由于洋節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如今,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經蛻變為“吃”的節日,國人記憶中的風俗似乎除了吃飯,鮮有其它。春節吃餃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過這些食品,節日就算慶祝過了。但如果春節不守夜,十五不觀燈,重陽不登高,中秋不賞月,傳統節日和其他日子有什么區別?與之相對應的傳統民俗文化又靠什么去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辭,都是錯誤的。中華文明是要復興,但絕不是去復興古時候的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學、民主、崇高的尊嚴和價值的新中華文化中。

要過好傳統節日,就要做到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也就是說,在保持傳統文化基因的同時,要重視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創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關鍵環節。沒有創新,舊事物不會滅亡,新事物不會發展,世界永遠原地踏步,不能前進。

四、結語

中西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節日文化只是其中一斑。這種中西文化差異的互補增添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動力,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增加了靚麗的色彩。我們應在不斷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從而更好的發揚傳承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為當代的先進文化建設提供力所能及的有益借鑒和指導。

相關文章
相關期刊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 我妻子的姐姐2 |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五月天 | 免费在线一区 | 99re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pp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 欧洲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 操穴影院 | 四虎影永久在线观看网址 | 人人草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 综合国产在线 |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 | 欧美 日韩 中文 | 激情丁香六月 | 给我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婷婷丁香啪啪 | 三级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写真集福利视频 | 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五月深爱婷婷 |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在线观看观看 | 六月丁香网 | 色综合激情网 | 欧美五月婷婷 | 曰本一区| 狠狠插综合网 | 免费大学生国产在线观看p 免费成人小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 | 国产精品不卡视频 | 麻豆国产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