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6:11
引言:易發表網憑借豐富的文秘實踐,為您精心挑選了九篇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范例。如需獲取更多原創內容,可隨時聯系我們的客服老師。
(吉林工商學院,吉林 長春 130507)
【摘 要】我國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大刀闊斧的進行,學生的就業情況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招生情況,直接關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學生能否有效的從課堂獲得知識,課堂教學質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也在與時俱進,不同定位的學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側重點不同,評價的標準相應的不同。本文針對應用型本科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高等學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0 介紹
我國的高等教育經過十幾年的擴招后,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大國,經過多年的深思熟慮,高等教育目前面臨著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是高校的就業情況直接決定高校的招生情況,這使得高等學校不得不進行專業的改革調整,高等學校的壓力直接表現在培養學生的質量上, 課堂教學是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中心環節,前人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通過對目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相關理論和實踐性進行綜合研究,培養目標不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也隨之變化,因此,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重新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成為目前迫切的任務[1]。
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學校定位不同,直接影響到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本文以應用型本科為研究目標開展研究。遵照科學性、可行性、可信性的原則[2],分析建立主體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建立主體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應遵循的基本要求;建立了以充分重視學生主體為根本特征,注重“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培養能力為主線”的教學相長、教學互動的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3]。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
1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概述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中,課堂教學質量應主要是教學過程的質量,即一節課如何展開及其展開的質量狀況。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是指按一定的標準對課堂教學活動中各要素、各要素發展變化和效果的價值判斷[3]。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包括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堂教學效果兩方面的評價。課堂教學過程評價,主要是指對教師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結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能力的體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課堂氣氛等方面作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主要是對教師課堂教學各項預定目標的完成情況和學生對所教內容的理解、掌握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這兩方面互為補充、互相滲透,兩者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1.1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則
依據國家教育法規及方針政策中的有關規定,依據教育理論及教師教學工作的特點,依據實踐經驗及有關評價的特定要求[4]。等學校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本質上是為了向社會和接受教育的人提供更好的,更高質量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促進教師采取各種辦法提高教學質量。但高校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還包括一些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具體地說,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作用大致包括診斷、導向、反饋、甄別四個方面[18]。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本著以客觀為主,主客觀結合的評價原則。
1.2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與方法
目前高校進行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體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直接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學生評價),二是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之一的教師同行和教育學專家或課堂教學內容相關領域的專家(專家同行評價),三是各級教學管理者(領導評價),四是教師本人的自我評價(教師自評)
1.3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方法
主觀的評價方法有目前大部分高校進行同行專家評價與學生評價的方法差不多,也是編制大同小異的一些量表,給出相應的指標體系,每個指標體系賦予相應的等級如“優秀”、“較好”、“一般”、“差”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同時又給出相應的分值 8-10 分、6-8 分、4-6 分、4 分以下。
客觀的評價方法有目前國內外建立的綜合評價方法有數百種之多,由于各種方法的機理不同、方法的屬性層次相異,在應用各方法之間評價結論存在差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術界提出了”組合評價”的研究思路,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郭顯光提出了運用”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和“模糊Borda法”等四種方法并對不同評價方法所的結論進行組合;彭勇行和劉喜華都提出對同一組評價對象在已獲得多種方法的評價結果情況下,假設存在一個組合評價值向量與上述多個向量的矢量差之平方和為最小,并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用數學規劃方法求得上述組合評價值向量;曾憲報提出分別用KENDALL一致性系數檢驗法和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檢驗法對組合評價進行事前事后檢驗,并以郭顯光的“組合評價法” 的實例對此方法給予說明;徐澤水、林元慶和毛定祥則從評價對象多屬性指標的組合賦權角度討論多方法賦權的組合問題,并分別運用數學規劃方法和最小二乘法給予求解。顯然上述研究成果對解決綜合評價過程中多方法評價結論的非一致性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及影響因素
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影響、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對評價標準的影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評價標準的影響三個方面。不同的教育目標理論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直接影響并體現在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維度中,即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一定要以教育目標為標準,并有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傳統的教育目標是將知識放在第一位,實用技術第二位,態度和能力(即道德和實用能力)第三位。現代教育目標是將態度和能力放在第一位,實用技術第二位,知識第三位。
3 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發展趨勢
主觀評價方面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進行研究設計,使其更加合理化,客觀方面評價通過組合評價方法, 可以達到取長補短的效果. 每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優點和缺點, 它們的適用場合也并不完全相同. 通過將具有同種性質綜合評價方法組合在一起, 就能夠使各種方法的缺點得到彌補, 而同時兼有各方法的優點.通過各種方法的組合, 可以利用更多的信息. 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描述評價對象的屬性,一種方法只是反映事物的一個側面, 提供該事物的一部分信息. 要反映事物的全貌必須從多角度、全方位進行研究, 這樣得到的信息就更能體現事物的本質和原貌. 通過組合可以得到一些良好的性質. 組合中各元素并不一定都具有某些優良的性質, 但通過組合, 卻能得到一些良好的性質。
參考文獻
[1]丁兵,方曉敏.論高等教育大眾化下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J].前沿,2004(1):92-94.
[2]王天一,夏之蓮,朱美玉.外國教育史: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395-399.
[3]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223-225.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2012年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C05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Yunnan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professional 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construction
Zhao Yun-Peng
(Yunn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17101 PRC)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xpanded rapidly while also fac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reer direction led students in order to supervise the training instructor from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students improve vocational computer training quality. Actual departure from the teaching of the Yunnan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a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follow the standard scientific oriented occupational level and enforceability of principle, pointed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seize Practical Training live several important node,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student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Keywords:Computer,Professional,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Evaluation criteria
所謂教學質量評價,就是對教學過程及其結果是否達到一定質量要求所做出的價值判斷,其目的是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和對被評價對象做出某種資格證明。有反映教育實際狀態,檢查教育方針、政策的實現程度,評定學生質量,評價教師及其教學質量,評估學校辦學水平等實際用途的功能;又具有檢驗教育改革、教育實驗效果為教育決策提供反饋信息,促進教育基本理論發展等理論研究用途的功能
隨著我國生源日漸萎縮的現實,近幾年計算機類專業在全國范圍內的招生以及就業情況都不樂觀,以云南工商學院來說,從2010年至2012年每年高職計算機類專業招生都不足400人,期中涵蓋電子商務、軟件開發、計算機多媒體、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網絡管理、計算機系統維護6個專業。伴隨生源市場低迷的現狀,高校間的競爭也日漸白熱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高校間的競爭其實就是辦學規模、專業教學質量、專業就業能力的競爭。為了使計算機專業在這樣的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必須本著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建立有效的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改善計算機專業的實訓條件、與企業用人需求結合,提高實訓標準,努力創造更加適合高職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2]。因此,基于這樣的需求,構建高職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實訓教學質量評價的指導思想
1、堅持科學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高職教育質量的要求和標準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人才培養數量的不斷增加,質量能否提高已成為當前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中越來越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應該是一個科學發展的指標體系,能夠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不斷進步。
2、體現高職特色。在當前生源日漸萎縮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必須強化自身的辦學特色,才能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斷獲得生存和發展機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特色主要是情調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通過建立實踐教學體系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使培養出的學生在社會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實訓教學質量評價的標準應該是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指標體系,能夠制定出具有高職特色和優勢的內容和方法。
3、強化以人為本。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來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鼓勵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利于啟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訓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應該是一個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和人的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科學體系[3]。
二、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構建原則
高職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應該屬于辦學規范的范疇,用于衡量該專業實習實訓質量狀況,它不是一個完全量化的指標也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宏觀指導,而應該把它作為一個可操作性的指導規范。構建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根據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中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及具體要求不能憑空想象,而應是來自于實習實訓的教學實踐中。各指標要表述清楚,既不重復又不相互矛盾,是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可以達到具體要求。由于影響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且有些因素很難用量化指標來評價,因此,在確定專業實訓教學質量的評價要素時,應盡量排除人為因素,多角度、多方位考慮問題,對實習實訓教學質量盡可能進行客觀、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
2、導向性原則。構建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向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求的培養目標發展,重點強調學生專業技能的養成;另一方面是要指導教師按照評價標準中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要充分體現計算機專業實習實訓的方向性,使其發揮導向功能,具有正確導向性的指標體系會使教師的教學目的更明確,學生的學習更積極主動。
3、職業性原則。高職院校要培養具備較高職業素質和較強職業能力的專業人才,這樣的人才也正是企業需要的人。因此,實訓教學中必須確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強化學生職業素質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觀,構建的評價標準也必然要突出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要求。對于有行業標準要求的技能性較強的課程,可以結合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進行要求與評價。
4、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是指構建出的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必須具有切實可行、有助于提升學生專業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與企業用人需求零距離接軌等特點。
5、可實施性原則。可實施性原則是指構建的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中各項指標能夠測量,在進行了相關的教學活動后能夠給予客觀的評價,便于實施[4]。
三、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構建
云南工商學院計算機專業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表
下面對各指標進行詳細介紹:
1、 實訓準備
實訓準備包括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硬件方面是指學生實訓時所需的實訓場地、設備,要求實訓室中的設備能夠滿足基本的實訓要求,否則校內實訓將會變成“紙上談兵”,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軟件方面是指教師指導實訓時是否攜帶本節實訓教學大綱、以及明確的實訓目標和實訓要求、學生完成實訓時所需要填寫的實訓報告等。
2、實訓過程
實訓過程是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中最重要的因素。實訓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清點本次實訓班級學生是否到齊;其次在演示實訓步驟時,對實訓內容及儀器設備,能夠做到操作熟練、正確;再次要求教師能夠合理安排實訓時間,指導方法得當,能夠及時糾正實訓過程中學生操作中的錯誤,解決出現的問題,以及維護實訓室內良好的實訓秩序。
3、實訓效果
學生的實訓效果是最直接的質量評價指標,也是評價本次實訓教學是否達到實訓要求的終極考核指標。實訓效果首先考核教師是否按照實訓教學大綱布置實訓任務;其次考核教師在指導實訓時,實訓內容與專業、崗位需求是否密切相關,是否為企業真實應用案例;再次考核教師在指導實訓過程中是否注重把職業素質、創新教育、勵志教育等內容合理融入實訓教學環節之中。
實訓質量的好壞不是哪個人就說了算的,主要看企業是否認同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因此,課題小組在設計實訓效果的二級指標時,在學生對口就業率、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技能大賽獲獎率、企業滿意度和學生自我評價五個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考慮。
綜上所述,本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清晰地勾勒出了制約實訓教學質量的因素。同時,此指標體系為教師指出了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的途徑和提高實訓教學質量的具體方法,也為學生提供了進行實踐技能學習的方法和步驟。自2011年10月制定出本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基本框架,至今在這一年多的不斷調試和完善中形成的目前這個版本。現在,我院計算機專業在實訓過程監控和考核中嚴格執行本套質量評價標準,對整個教學過程各主要環節不斷進行檢查和評價,以此保證我院高職類人才培養的質量。2012年,我院2009級高職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了70%以上,截止到2012年底已經全部完成就業。計算機專業在就業率提升的同時,畢業設計的質量與往年相比也有明顯提高,可見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在我院的推行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與其他高校相比,應更加重視人才在應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的培養。因此,在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設計和構建中,應該更加突出對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堅持全面的觀點,將實踐教學工作更加完善、優化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誠然,我院課題小組設計出的實訓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因諸多原因還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處,在未來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將會不斷反思、總結,完善此套標準,構建更加合理的實踐教學評價機制,并將實踐教學評價作為我院整個高職類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來進行,使得該體系的設計和構建全面完善且不失重點[2]。
參考文獻:
[1] 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
[2] 丁慧,汪海偉.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設計與構建[J].赤峰學院學報,2012,(28):229~230.
[3] 劉彥.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31):70~71.
[4] 李芳玲.高職計算機專業實習實訓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1,(9):141~142.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教學質量 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b)-0174-02
教學質量評價是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基礎,運用可操作的科學方法,通過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收集信息并進行分析,對日常的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為教學活動和教學決策提供可靠信息的過程。作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質量評價已經成為提高教學質量、調整教學行為和提高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方法。許多職業學校已經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評價系統,而且已經成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關鍵部分。
1 當前職業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系統中存在的問題
1.1 重視課堂教學評價,忽視實訓教學評價
目前,高職學校的教學質量評價進行了課堂教學評價、課程教學評價和專業教學評價等。作為最常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包括教師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等。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主要集中在教師教學活動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評價主要集中在學生和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來反映教師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質量,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并把學生學習的質量評價結果作為最重要的信息指標。大部分學校重視在課堂中的課堂教學評價,但是忽視了教學課程的內容、社會的需要和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更重要的是沒用重視實訓評價。
1.2 重視形式,忽視效果
很多學校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比如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教師評價和其他結合教學檢查,師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檢查教學質量。通過這個過程,評價小組以評價指標來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并用來判斷教師在課堂的教學效果。另外,因為一些學生不能真正理解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性,他們就會以很消極的態度或者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評價教師,甚至有些學生非常討厭教師,這些都會影響教學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所以說評價的主體能夠影響評價結果的廣泛性、客觀性和準確性。
為了達到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除了得到廣泛的、客觀以及可靠的結果外,如何處理教學評價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時的反饋教學評價結果能夠使教師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教師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避免自己的弱點,這樣才能實現教學質量評價的真正目的。在實際的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很多職業學校非常重視文本的檢查,但是評價之后對評價結果缺少有效的反饋,校方只是僅僅告知被評價教師的結果。然而,這部分從未揭示標準和教學中的問題,因此對教學不能針對性的調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可能通過教學質量評價獲得解決,這同樣也降低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性。
1.3 教學質量評價缺乏科學性和代表性
為了便于學校管理,職業學校針對不同的課程制定了標準化評價體系,這種固定的教學評價標準很容易實施,便于比較。但是,這種固定的評價標準模式不能準確區分不同課程的不同要求,沒有考慮到多學科和教師多樣性之間的差異。事實上,現實限制了教師的個性,評價結果不能準確反映不同教學風格、不同專業的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這種教學評價體系同樣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這種單一的和缺乏具體評價標準很少考慮教學過程的復雜性、獨特性和創造性,因此很難從內心激發教師的熱情。同時,在制定教學評價標準的時候,學校傾向于強調課堂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學習效果,大多數學校把評價方法放在校園網上,讓學生從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角度來評價教師。但是,這種評價方法簡單,評價內容和項目不清晰,因此通過學生的觀察做出的判斷不能得出準確客觀的評價結果。在相同等級或更高等級的評價過程中,評價人往往來自于不同的專業領域,當對非專業教學評價僅僅知識根據表面和感覺來給出分數,這同學使教學評價系統的可靠性降低,甚至這種評價系統不能真正反映實際的教學質量水平。
2 提高教學質量評價的建議
職業學校的目的在于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一線管理領域的高技能型人才,這反映在教學活動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學生的適應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教學應該優先考慮學生的實踐能力以便反映社會經濟發展對其要求,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當前和長遠的需要。同時,教學質量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要確保其科學性、可操作性、公正性和可比性。
2.1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制定要有科學性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內涵包括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開拓意識和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道德等。針對這些特點,積極的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應該以多源的基礎支柱為基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觀察和評價。通過學校領導、督導、同行、教師自身和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教師的教學能力被了解。同樣地,學生學習多少知識通過教學效果來反映,這是通過課堂測試分數來計算。根據考試檢查得分和實際的得分將按一定的比例計算,然后學生得分將明確。評價得分加上教學效果分數能全面描述教學質量的總體情況。除了評價學生和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還包括評價話語和專業教學質量。一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由全部相關教師的所有得分的平均分來判斷的,一個專業的教學質量評價得分等于專業的得分綜合除以課程的總數。系統性的專業建設能被準確評價,這將為建立科學合理的理論教學評價體系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提供可靠的信息。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職業技能,它著重于課程教學能力的目標達成與否。關于教學方面,它往往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突出學生的職業特點,因此,課程類型和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比如實驗課程主要包括觀測和示范,實踐課程主要試圖培養技能有些課程還包括復雜的工程和社會實踐環節的課程等。因此,高職院校應考慮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2.2 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要有代表性
評價標準是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核心。評價指標是否有代表性有和科學性關系到評價指標成功與否。評價內容應該能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同時要構建合理的理論教學評價體系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以便突出職業教育的要求。
綜合指得是所有的主觀因素,只要他們很可能會影響、決定、反映或者代表教學質量,都應該納入到評價的范圍里面。科學性指的是這些價值指標和權重應該能夠充分反應客觀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反映各方面的固有關系。制定一個全面的和科學的評價指標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但是它應該以不同的專業和不同培養目標為基礎。通過對影響教學質量的所有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篩選出那些直接反映教學質量的基本因素,然后把這些因素設置為價值指數就變得非常有意義。因此根據不同的評價主體和專業可以制定切實可行的和靈活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為了有利于價值指數的制定,所有相關因素都應該考慮,特別是作為評價主體的學生和作為評價對象的老師。學生在在評價標準制定中參與可以突出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將能夠對教學質量評價的指標內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就能夠確保指標能夠客觀反映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評價制定中參與,就顯示學校重視教師的權利,教師更能從心理上接受教學評價標準并更積極的與學校合作共同推進教學質量評價的實施。
2.3 優化教學質量信息反饋系統
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在于發現和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實施教學質量評價,學校的管理部門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日常教學情況,找出問題和不足,然后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信息反饋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達到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廣泛的和客觀的評價結果外,如何處理教學質量評價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評價結果應該及時的反饋給被評價的老師,使他們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發揮自己的優點和避免自己的缺點,了解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最終實現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
高等職業學校必須突出實踐教學的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分析、評價和反饋機制,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良好的教學環境也會促進和激發廣大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最終達到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趙冬梅.改革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J].職業與教育,2007(8).
關鍵詞:教學質量;教學質量評價
教學質量評價是高校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是高校對教學進行宏觀調控和實現教學管理科學化的重要依據,是高校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轉軌時期,人才觀、教育觀、質量觀、評價觀等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就使得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要素、標準和手段已不能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甚至成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羈絆。因此,深人分析和探討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并尋找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對于實現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科學化和有效化,進而全面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高校教學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缺乏靈活性和科學性
高校教學質量評價所采用的標準多為全校統一的一個標準,較少考慮學科和專業特點,這樣的標準雖然具有規范統一、操作簡便、容易比較的優點,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很難準確地反映各專業特點。同時,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讓大家去遵循,其結果只能是使大家機械地以評價條目為導向,不利于教學改革的有效開展,再加上評價人員多為專業人員,可能會出現在對本專業外的教學進行評價時,僅憑感覺和印象打分的現象,從而使評價標準的科學性大打折扣。但如果不同的專業都制定不同的標準,則工作量加大,難度也大,評價過程會變得極為復雜,結果也較難以進行比較。鑒于此,在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時,應反復論證,篩選出教學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內容,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使各專業既能使用統一的評價標準,而又不抹殺其專業特點。
(二)教學質量評價主體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性
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因而教師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處于最重要地位。但是,在目前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中,組織者和評價者往往熱情極高,而教師卻處于被動地位,有時甚至采取消極抵觸的態度,使得教學質量評價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高校教師普遍重科研輕教學,不重視研究教學,甚至對教學評價工作存在片面認識,認為那只是學校領導和教務部門的事情,從而產生消極情緒;另一方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其自我反思與評價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教師面對自我評價的要求往往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的思維定勢,不是直接地去反思、剖析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是更多地以形式化的語言,以工作匯報的形式,以報喜不報憂的結論,以應付年度檢查的心態來對待自我評價,從而使自我評價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
(三)教學質量評價功能缺乏引導性和激勵性
盡管教學質量評價的指導思想是“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但在實際操作時,一般都只強調其監督作用,側重檢查與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評價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這反映出對評價目的的認識是不夠充分和全面的。因此,在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對得分較高的院(系)和教師應找出其優點所在,并總結經驗,以利于教師相互探討、學習和提高;而對得分較低的院(系)和教師也不能一評了之,而應組織專家、教授進行“會診”,幫助其查找原因,對癥下藥,使他們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要注意評價檔案的建立和利用,因為教學質量提高是個緩慢的過程,必須對評價工作常抓不懈才能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對評價的結果要進行分析、存檔,進行規范系統的管理。
(四)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缺乏規范性和實效性
教學質量評價制度是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高效運行的基本保障,大多數高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如干部教師聽課評課制度、教學檢查制度、教學督導制度等,但卻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如教學信息制度、院(系)及教研室教學評價制度、學生評教制度等。另外,教學質量信息反饋制度也相對滯后。教學信息反饋往往主要依靠教學行政管理部門的自我反饋,沒有專門的反饋機構,忽視了教研室、教學小組、學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往往是正反饋多,負反饋少;對反饋信息缺乏科學有效的處理方法,或反饋不及時,或隨意處理,或公開泄密,或秘而不宜,不利于形成激勵機制;信息反饋渠道也不暢通,不迅速,大大挫傷了信息收集者的積極性。
(五)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缺乏質性分析
教學質量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評價教學質量的目的正在于找出這些影響因素,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控制,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傳統教學質量評價過分強調其鑒定作用,過于看重數據,有些學校甚至用數字“算出”優秀教師,“算出”優質課程,“算出”學生的優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殊不知,在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因素中,有許多因素,如教師的人格、教師的情感投入、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等,是無法用準確的數字加以衡量的,只有采用質性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確有效的結論。
二、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應對策略
(一)轉變傳統落后的教學質量評價觀念
觀念是客觀現實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植根于人們與周圍世界的關系。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是行動的先導,教學質量評價觀念對教學質量評價具有指導和統率作用。教學質量評價是一個價值判斷,評價主體的價值取向決定了評價客體的存在價值。學校管理者對教學質量的評價主要是圍繞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和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進行的,其評價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評價主體的價值觀,而左右這種價值觀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人才觀、教育觀、學生觀和質量觀上。
人才觀是對人才標準的理解和看法。社會主義社會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圍繞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和新課程的實施,我們要樹立人人能成才的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如何培養人才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新的教育觀,把教育看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學生的教育施以科學的方法。而要想提高教育的效果,就要有正確的學生觀,視學生為學習的主體,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尊重和張揚學生的個性,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怎樣的教育才能有好的效果呢?這就涉及到教學質量觀。教學質量是人們對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期望的反映,是一個與教學活動全過程有關的概念,它不是分數、升學率的代名詞,即便是教學目標也無法涵蓋教學質量的所有內容。評價教學質量主要是看教學活動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程度。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目標之一,就在于使教學質量持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考察既要服務于學校自身的管理,更要從培養人的角度考慮,著眼于學生素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質的提高。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首先是全面性標準。教學質量評價的全面性標準是系統觀點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質量評價中的應用與反映。現代教學質量評價特另IJ強調系統整體的觀念,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對影響教學質量的各個要素和環節進行系統管理。全面性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著眼于學生素質的發展,體現素質教育的辦學方向,而不僅僅是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應試能力。全面的素質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養、業務素養、文化素養、身體和心理素養,其中思想道德素養是根本,文化素養是基礎。為此,就要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起來,把專業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養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生存,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
其次是層次性標準。教學質量評價的層次性標準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制定不同層次的標準。一是學科標準,即不同的學科必然要有不同的授課特色,評價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建立不同的學科標準,充分發揮系(部)級教學評價的作用。二是課型標準,即實踐課、理論科、實習課、實驗課等不同類型的課程有不同的授課特點,用實踐課的標準衡量理論課顯然是不行的,建立不同課型的授課標準,有利于提高各科的教學質量。三是單項標準,主要是指對某一方面教改試驗制定的相應的評價標準,給教師提供發揮各自特長、形成個人優勢的機會。
再次是動態性標準。教學質量評價的動態性標準體現了它自身的診斷性和激勵性。一方面,正在成長變化的教育對象決定了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可變性和動態性;另一方面,動態性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便于發揮被評價者的積極性,使工作或學習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總之,教學質量評價既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進步的幅度,看教師在教的質量上提高的“百分點”,看教學管理者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不斷地因人而異地提出學生素質發展目標,通過設計、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去追求學生素質的階梯式提高,因而教學質量評價是一種動態評價。
(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
首先,科學性評價與可行性評價相結合。教學質量評價的科學性是指制訂評價方案、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及開展評價活動都必須客觀而準確地反映教學活動以及課程的基本特性,揭示并符合學校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反映決定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內在聯系。教學質量評價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評價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上,由于教學活動過程極其復雜,各種因素相互影響,這就要求在指標的確立,層次或級別的劃分等方面必須強調其科學性,使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整體完備性。可行性是指評價對象之間的可比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可測性、評價工作的簡易性。要抓住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使指標體系盡量簡化,做到簡便易行。
其次,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是一種基于對其質的一定觀察或經驗做出的對其質的方面的判定。定性評價主要是依賴評價者的主觀觀察或經驗,根據人們對事物的一般看法而確定評價結果。而定量評價是一種通過教學或其他科學手段對事物的量作出的分析、評價,它主要通過統計分析,從量的側面集中地對經驗做出科學分析,是在一定的置信度條件下進行的,它與定性分析相比較,顯得更為確切和細致,有相當的可靠性。這兩者結合的分析與評價,能迅速而準確地把對局部的認識轉化為對整體的認識,這是教學管理走上科學化的需要,也是評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
再次,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診斷性評價是指學年、學期或階段實施的預測性、測定性評價,這種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評價對象的基礎和情況,為制定學年計劃做準備。終結性評價是指在學年、學期或階段末進行的覆蓋面較大的評價,目的是全面了解一個階段的教學結果,以對照教學目標、指標體系,檢查教學工作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對評價對象做出鑒定或評價。而過程性評價的價值則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甄別或選拔。
(四)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運行機制
關鍵詞:完全學分制;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5-0004-02
一、“完全學分制”概述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將給我國的經濟結構帶來戰略上的調整。而隨著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產業的升級,使得我國社會對個性化和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增加,但是我國高校傳統的教育管理制度在培養人才的個性化和多元化方面并不能完全適用。由于市場需求發生這樣的重大轉變,促使我國高等教育必須順應這樣的趨勢,必須更加重視多元化和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從而為提高企業競爭力做出努力。實行“完全學分制”是現代大學管理制度的一項基本制度,是我國高等院校進行教學管理制度的一項重大變革[1]。“完全學分制”下的教育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自主性和主動性的客觀要求。它的實施能積極響應21世紀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原則,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個性化和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目前國內許多高校都絡繹不絕地探索這樣的一個教學管理制度,以便培養個性化和多元化人才,并紛紛對教學改革進行嘗試。所以,“完全學分制”正成為國內許多高校關注和研究的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之一。
1.“完全學分制”的內涵及其特點。“完全學分制”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它主要是把學分作為計量單位來衡量學生完成學業的狀況。概括而言,“完全學分制”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1)實施選課制,使學生更加自由,他們可以跨專業、跨年級、跨院系,甚至跨校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2)把學分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學習效果的衡量和學籍的管理等,主要用學分來進行。(3)靈活的修學年限。(4)實施導師制。
2.“完全學分制”的優點。普通高等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質量。(2)積極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3)有利于培養多規格、多層次、新型的多元化人才。(4)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共享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資源
二、國內高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現狀和意義
1.國內高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現狀分析。目前,在國內新建本科院校中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尚不多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的特點,在辦學歷程、師資隊伍、教學條件和水平等各個方面與一些老牌重點高校相比都存在著很大差距,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完全學分制”同樣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2.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意義。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完全學分制”有助于學校的快速發展。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它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充分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它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增強學習效果;它能促使教師自覺提高教學水平,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帶動師資隊伍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它能推進高校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是對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意嘗試。在國內高等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辦學規模急劇擴大的新形勢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實施“完全學分制”才能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不僅如此,它還能適應在校大學生不受婚姻狀況的限制,自由安排學習時間的新規定。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1.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缺陷。新建本科院校在經歷了本科評建工作的艱苦歷程后,為了達到教學質量評估考核的標準,在物力、人力、財力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要想真正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實現的。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1)各新建本科院校對自身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設計理念的定位還不夠準確。(2)過多的定量評價,較少的定性評價。(3)“以人為本”的原則在整個教學質量的評價過程中沒能始終體現。(4)缺乏對“完全學分制”目標管理的清晰認識
2.“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難點。“完全學分制”是一種教學管理制度,在新建本科院校首次實施,必然存在著諸多難點。尤其是“完全學分制”的實施與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特點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能加大了教學質量評價的難度,從而影響教學質量評價。所以,“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的評價更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四、“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1.“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新建本科院校在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時必須依據一定的原則,不能盲目構建,要充分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和教學特點,并且要利用“完全學分制”的特點,建立起適應“完全學分制”要求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這樣構建出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才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所以,在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時,必須首先明確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科學性原則;目標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可行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公正性原則。公正性對一個評價體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它具有很好的系統性,缺少了公正性,也會失去評價的意義。由于可比性是保證公正性的前提,因此,首先要保證被選擇的各項一級指標對評價對象而言具有可比性,為了確保評價指標既有理論依據,同時又能反映評價對象的客觀實際情況,符合可比性條件要求的指標必須通過嚴格的論證和橫向的比較。
2.“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內容。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一個學校的自我評價體系,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在教的方面主要是:教學管理;教學工作;教學條件;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學的方面主要是:學習態度,學習動力,學習方法,生源質量,政治素質等。本文主要從教與學所包含的這幾方面內容去考慮,進行評價指標的構建。
3.“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對象。教學質量評價的對象是評價的客體,主要是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人員。在構建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實際運行時,要注意評教、評學、評管三者之間的協調。有時,評價對象是客體,同時也是主體,如教師。
4.“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總的思路是將教學活動和教學管理內容轉化為評價指標。具體做法是依據評價的內容和對象,這樣就可以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過程評價人員主要由學生、評估對象、教研室、院系和學校組成。他們從各個角度對教師的教學質量予以公正客觀的評價,并按照統一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評價。
五、“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研究
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構建好以后,一個有效適用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法對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實施具有推進作用,它能更好地發現在評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學質量的評價方法主要有矩陣對偶比較法、關鍵特征調查法、抗衡法、分類法、專家經驗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等。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涵蓋的內容較雜,涉及的項目較多,并且多帶有模糊性,為了獲得較客觀的結果,可以利用模糊數學和多層次綜合評判法相結合,從多個方面對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綜合評價。所謂綜合評判就是一個事物或對象可能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制約,這時就要對其作出一種總的評價。模糊綜合評判的主要思路是:在確定評價因素的評價等級標準(評語集)和權重的基礎上,運用模糊集合變換的原理,依據隸屬度描寫各因素的模糊界線,構造模糊評判矩陣,通過多層次的復合運算,最終確定評價對象所屬等級。
本文主要對“完全學分制”進行概述,分析了國內高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現狀和意義,了解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對“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了構建,以及對“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的研究,得出了幾個結論:“完全學分制”具有很多優點;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完全學分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存在缺陷;“完全學分制”下構建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具有難點;可以篩選合適的評價指標對“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進行構建;運用模糊數學和多層次綜合評判法對“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但是,本文也有不足之處。由于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實行的是部分選課制,沒有導師制,所以導致沒能進行實證方面的研究。希望今后能隨著“完全學分制”在高校的推進,做出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關鍵詞】構建;教學質量;本科高校
高校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教學質量的保障,提高和完善教學質量是保障本科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內容和要求,構建科學有效的質量監控及評價體系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務。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并且關系到高校的人才培養,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才培養。然而,構成保障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建立公正、公平、權威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發展水平以及高校的目標和定位,同時也反映一個學校的教學與科研的質量和水平。[1]保障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實施,是確保和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性措施。通過科學的分析、有效的監控、準確的評價,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機制,營造高校全員育人環境,促進高校教學質量提高和教學秩序穩定。
一、構建監控與評價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教學質量關系著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發展的未來。高校教學質量評價作為保證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正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和關注。目前,在關于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實踐和研究中,大多是政府部門組織的,從高校外部進行的本科教學質量評價,如本科教學質量合格評價、本科教學質量優秀評價、本科教學質量隨機評價等,而對于從高校內部進行的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則相對較少。阿什比勛爵(EfieAshby)指出:“大學的興旺與否取決于其內部由誰控制”。因此,對高校教學質量內部評價的研究是一項必要而迫切的工作。尤其是醫學院校教學質量的發展,近些年,國內外權威的醫學教育機構研究、制定了一些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包括“2001年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2003年的《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證指南》,2007年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及2009年我國頒布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等等。[2-4]通過這些醫學教育標準我們不難看出,對醫學高校培養醫學生的教育過程、教育方法、教育內容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標準,從而培養醫學人才的學習方式、科研能力、醫學技術、綜合素質等。建立符合發展趨勢的本科醫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就是重中之重。
二、構建監控體系的結構
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指通過監控體系的運行,對高校現有的教學質量按照質量監控體系的要求,進行有效的整合、完善,并且將多方位、多角度、多內容的監控方式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1.監控主體明確。這里我們強調的主體是高等學校依據自身培養計劃,按照優秀教學質量成果標準培養的體系。監控主體一定要做到目標明確,對目標實施監控的內容、標準、方式細化、準確。2.監控組織健全。監控機構的實質是負責組織、檢查、協調和監督學校的各項教學活動和各部門相互的配合,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控制中心。它把握著整個體系的活動規律,并協調與平衡高校教學質量,對建立和健全監控組織有著重要的意義,也促使各高校加速研究和提高監控體系的創新性、多樣性、實效性。3.信息系統高效。掌控和把握教學信息的方向是本科高校監控體系有效運轉的基本條件。組建有效的信息反饋系統,應了解教學信息的方式、方法和反饋機制的程序和流程,掌握數據的收集與處理方法,熟練評價體系的技術應用,促進信息管理系統的完善,提高信息系統的運行水平。4.評價結構合理。教學質量的評價是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效的評判手段。將高校的教學條件、狀態、成果定為評判的標準,建立有效的評價方式、方法,結合教學質量評價技術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嚴格按程序對教學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分析、確認,保證確實有效的評價過程、條件和隨機性,圓滿完成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實際操作。[5]5.監控職能到位。熟悉教學監控體系的職能,把控制內容分配和要素內容分解的落實作為具體的活動,進行有序開展。科學的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學質量監控的基礎與根本依據。[6]監控職能的關鍵是分配得當、落實到位,這就得必須與完善的體系文件相關聯,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標準,修訂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及標準,讓學校的監控職能落實到位,并且發揮最大的作用。
三、構建評價體系的內容
1.指標體系的建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點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學生獲得知識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態度,加強學生參與積極性,促進教師教學的積極態度,完善符合高校發展的指標體系。2.評價模式的多樣化。評價模式的多樣化能夠擴寬范圍,獲取更多數據,更容易發現問題。學生評教、教師互評、督導評教三種模式相結合,全面實現評價模式的多角度、多元化、多樣性。3.信息監督機制的完善。對參評人數、評價修改、結果統計、結論分析等指標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完善的信息監督機制可以公平、公正的保證評價系統穩定地運行。4.評價信息的分析與診斷。評價信息具有獨立和零散的特點。匯總評價信息過程中最容易忽視其細節,彌補這一缺陷的最好辦法便是對評價信息進行分析與診斷。增加針對每一門課程的評價分析、學生評價分析等,使所有評價指標的分布情況更加清晰的體現出來,這樣能夠促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自身的表現。[7]通過對大數據多角度、多方位的統計顯示,其優點在于:利于觀察評價對象的變化和同行之間的差異等,更有助于及早地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5.信息的反饋機制。來自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信息的反饋機制中的重要環節,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到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使評價體系的有序運行。[8]對于教學改革管理者,評價信息的分析及其結果,可作為全校教學改革的參考依據。四、提高教學質量的路徑與策略1.構建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強化評價主體的重要性。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解讀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切實保證質量評價結果的真實、有效、具體。學生評價與教師同行評價在高校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中已經形成了模式,目前,在我國高校教學質量的評價中,很多高校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是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影響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嚴重阻礙了評價結果在教學質量中的作用。因此,加強授課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意識,使授課教師和學生明確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和意義,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中,真正做到使教學質量評價的功能深入人心。2.保證評價系統呈現整體,兼顧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學生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生自主選擇分為兩方面:一是學生的客觀表現是對學習效果的反饋,反映了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二是學生的主觀感受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現了教師教學的效果,主客觀的有機結合,才能為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提供全面的參考信息。近些年,高等教育研究者已經發現了這一嚴重的問題,做了很多的調查和研究,為此也做了許多有效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方式,評價的范圍覆蓋了全部教學過程,充分完善學生評教的制度,從而達到對教師和學生的全面評價。3.建立教學質量管理職能部門,健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目前,我國高校多數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主要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副書記負責,主要的職能部門有教務處、督評處等,各二級學院分工執行的方式。多數高校的教務處由于工作內容繁雜、管理范圍廣泛,而教學質量的評價只是教務處管理職能的一部分,對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開展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很多高校上下兩級部門沒有建立相應的配合機構,不能順利進行配合,難以建立具有上通下達功能的質量管理體系。因此,建立校、院兩級教學質量管理職能部門十分必要,這些職能部門應做到明確職責,制定標準,培訓人才,組織有序,協作分工等,同時賦予各二級院系更多的權力,發揮其在教學質量評價中的作用。4.加強評價標準在質量管理中的導向作用。提高評價與教學質量的前提是制定科學有效的評價標準。我國多數的高校目前存在著多個專業使用相同評價標準的現象,如: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不合理、對教師教學活動不夠重視、不能涵蓋教學全過程、無法準確的反映高校的教學質量等現象,嚴重的影響高校教學質量。因此,研究一套符合條件、實際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各個學科間都有各自的特點,存在著很多的不同因素,依據各個學科的專業特點制定符合教學要求和實際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對這些學科的專業特點進行分析,達到評價的標準能準確的引導高校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更有利于教師發揮教學的積極性。5.強調教學質量評價過程的連續性,建立切實有效的反饋機制。我國的高校教學質量評價工作聲勢浩大現象嚴重出現了準備時間長、工作內容多、工作人員多等特點。在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建立有效的評價過程是重中之重,有效的教學質量評價過程應該是從最初的政策制定、執行情況、結果匯總、意見反饋等多個環節保持完整性和連續性,重要的結果匯總與反饋都要將前期的評價工作情況完整詳實的體現在最終的評價結果中。因此,強調教學質量評價過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保證評價結果的統計和有效的反饋機制運行,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改革,從而能更好的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
通過一系列有關教學監控實踐方面的探討,有助于增強教師教學質量意識,提高“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主體意識,加強學生參與積極性,促進教師教學的積極態度,對教學秩序、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等方面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的良好氛圍的形成,對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馬躍東 王彥云 杜精睛 單位:遼寧醫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光華.有效構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J].教育與職業,2012,(10):100-101.
[2]李香華.構建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0,(2):47-48.
[3]陳鋒.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困惑與思考[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97-99.
[4]陳蓓.高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綜述[J].江蘇教學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2):44-46.
[5]胡彩梅.本科高校全過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繼續教育研究,2008,(2):86-88.
[6]肖玉桃.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反思與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08,(7):14-16.
一、高等教育內部質量評價標準
英國目前有180多所大學和學院,盡管它們中的大多數接受全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的資金支持,但依然擁有自治的權力。承擔高校內部質量保障的主體是學術委員會、常務學術委員會、學位授予委員會、科研委員會、教與學委員會、院務委員會、研究委員會等學校各委員會。高校內部質量評價分為課程評價和學校評價兩類,也就形成了課程評價和學校評價兩套標準:課程評價標準以專業教學在質量方面的落實為基準,分為課程設計標準、課程審批標準、課程監控和評價標準、課程與預期目標的符合度、學生選課成績。課程評價標準絕非一成不變,一般會參考外部考核報告、教職員工和學生的反饋、授權專業機構報告以及畢業生的雇主意見,再對課程評價標準進行更改。學校評價標準以所涉課程目標與預期結果的有效度為基準,分為授予學位標準的合理指數、學生學習成績標準、與其他院校類似課程成績標準的可比指數、學位評估考試授予的合理度、公平度。審核性評估的主要內容及標準:對學校組織結構的審核。對質量保證政策、程序和質量管理實踐的審核。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審核。英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與評價機構多元,但主要依托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AA)組織評價工作。QAA成立于1997年,其宗旨在于為英國高等教育提供一體化的質量保障服務。QAA是一個獨立的機構,其經費來自于大學和學院的捐贈以及主要的高等教育基金協會,實行董事會制,董事會有權制定決策計劃,指導保障署的工作。QAA的任務在于維護高等教育公眾利益,確保質量管理不斷提高,監督每個高等教育機構都有責任保證能取得合適的標準,保證高層次的教育水平。QAA制定的質量評價標準:高等教育資格構架 (The frameworks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學科基準聲明(Subject benchmark statements)。課 程 界 定 (Programme specifications)。 進 程 檔 案(Progress Files)。高等教育學術質量和標準保障實施規則 (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assurance of academicquality and standardsin higher education)。
二、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制定的啟示
1. 質量標準要建立在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上。英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由于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之后外部評價標準全面介入英國高校,使得英國古典大學的自治傳統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一度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非議。2004年起英國政府取消了QAA的學科層面的評價工作,主要負責英國高等教育機構層面的評價。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工作開展較晚,直到2004年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才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走向正規化、制度化、專業化軌道。我們制定的評價標準不能將高校局限在角落里,不能讓高校為了應付我們的標準化檢查而搭臺唱戲,這樣既失去了質量標準的初衷,也讓我們的高校陷入周期迎評的怪圈。
2.將結果性評價標準轉化為培養性人才標準。由于我國受到高等教育歷史發展因素的限制,最近十年才全面開展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制定和質量保障評價工作,落后于英國近半個世紀。因此,我國培養性人才標準以描述性的規定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在專業目標、內容、教學過程、師資等方面的質量要求加以標準化,從而對高等學校提出實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我國不同層次的院校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設計適應不同需要的課程。
3.注重評估指標體系的層次化、類型化。高等教育質量標準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的質量基準,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生產技術的日益更新,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社會發展亟需一大批具有前沿理念、掌握核心技術,多元化、復合型的人才。
因此,高質量對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來講就是通過多樣化的標準滿足多元化的需求。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時間不長,總體上落后于國家的經濟建設,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按特點分為古典大學、城市大學、新大學、升格為大學的多科技術學院及高等教育學院,QAA和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都會為各類高校量身定做質量評價標準,例如高等教育學院的學術水平一般由當地大學或有關評審委員會,商業及科技教育協會(BTEC)及蘇格蘭職業教育協會(SCOTVEC)等負責監督。高等教育不同體制的地區QAA建立了不同的資質認證框架,充分保障了高校的異質性。因此,加快我國評估標準的層次化、體系化建設,建立起適應不同類型,不同人才培養任務的指標體系,有助于改善高校的發展環境,增強高校自身的自我發展能力,由被動評估轉向以自主評估為主的主動評估,使高校擁有自主性質量。
關鍵詞:高等院校教育 課堂教學 質量評估體系
在高等院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工作一直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課堂教學質量則是整個教學成效的重要控制點,也是高校教師所關注的熱點目標。高校的生源數量較多,并且各個專業的設置相對復雜,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素質,其課堂教學質量的評估上要保證具有指導性、科學性、層次性、可行性與動態性,從而真正地實現高質量教學。高校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中,要積極地探索新評價模式和評價標準,加強相關理論實踐的研究與操作。
一、當前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評價片面
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應該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成長,并且以提高學生的能力與知識發展,突出學生主體性來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但是,現階段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評價主要以教學進度和考試成績為主要的評價內容,對于學生的主觀因素缺乏有效的評價,并且評價結果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對于教師本身來說,教學質量評價忽視了教師自身的主觀因素,缺乏對教師多項教學能力方面的考查,只關注教師的基本教學能力,難以真正地體現教師的全面教學水平。
(二)評價單一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上,學生的評價意見占整個評價工作的較大一部分,但是其開展過程中,評價過程相對隨意,并且相關評價還存在很大的局限,難以真實、全面地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和有效性,難以達到教學評價的督促效果。
(三)反饋缺乏時效性
教學質量的評價需要有積極、快速的反饋,而當前教學質量評價中,對于教學質量評價的信息反饋存在很多的問題,缺乏足夠的時效性。教學質量評價其本身在高校開展教學工作中,容易受到忽視,并且其評價結果與教師的獎勵有著密切的管理,其人性化的評價理念難以得到推行,教師作為評價的主要對象,其在評價的過程中相對被動,對于教學評價活動應對不積極,并且經常存在逃避與應付的行為,整體教學質量評價的反饋不夠及時,教師缺乏足夠的參與積極性與認同。
(四)評價方法不合理
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制定上,要與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并且有一定的調整空間。現階段的教學質量評價相對固定,并且其指標不具有靈活性,難以對特色化的教學需求進行滿足。這種僵化的評價方式,難以對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與考量,整體考核忽視對教師的個體性差異的關注。與此同時,當前的評價方式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沒有進行區分,并且對于不同的專業類型和教學基礎環境的評價上都缺乏足夠的針對性,難以真實地對教學質量和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反應。另外,當前的教學質量評價過分重視教學指標,采用量化的教學評價標準,評價缺乏過程化與動態化的特點,難以真實地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滿足。
二、課堂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設的思路
(一)把握好質量評估體系的基本原則
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上,要本著指導性、科學性、層次性、可行性與動態性等多項原則。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目的是為了解決當前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并且實現課堂教學規范化發展,提高整體教學效果。質量評估工作的開展,應該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給予教師教學方向上的指導。在教學評估過程中,要保證教學目標的科學性,并且對教學過程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針對不同階段和不同內容的教學上,要制定多層級的評價標準,保證評價工作具有一定的發展性和延伸性。教學質量評價工作的開展,需要保證其可行性與動態性,并且符合當前的基本教學需求,整體評價工作具有較強的跟蹤能力,可以實現對學生多項素質的培養。
(二)完善評估體系的各項標準
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工作中,要對于當前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進行重新研究和定義,對于其中不合理和需要豐富的標準進行適當的調整。評估標準的確立,要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進行結合,并且融入現代化的教學理念。教學質量評價也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內容的評定,并且從教學的目標制定、教學設計、課堂實施以及質量反饋等多方面制定不同的評價流程,真正客觀、公平、公正地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體現。
(三)提高教學質量評價的整體性
教學評價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其評價的主要參與者是同行的教師、學生以及學校的管理者,也包括教師自身。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上,要從不同角度出發,保證評價工作的整體和全面,避免單一角度的評價所帶來的不客觀問題。同行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間接參與群體,其可以對教師的教學狀態、教學設計以及各項教學目標的落實情況等角度,來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學生作為教學的對象,也是參與教學活動的直接受眾群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感受最深,并且結合自身在學習中的一些體會,可以給予教師全面、準確的評價,并且從認知的角度上來提出相應的不足。學校管理者則從教學活動的大方向調整以及教學目標的落實方面來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主要從全局的角度來對教學工作進行評價。另外,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自身各項教學工作中的不足進行積極的自我總結和自我評價,積極地進行自我反饋,進而體現出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所應該具有的實踐性和自我提升特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校開展教學工作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非常關鍵的,而打造一個科學、有效、符合實際需求的質量評估體系,是對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在進行質量評估體系建設上,要提高評價工作的系統性、動態性與長期性,并且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關注課堂教學,將教書育人的理念進行深入的落實,提高高校整體教學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馬天瑜.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績效評價與指標建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5).
[2]李洪偉,韓b清,李長熙.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1(18).
1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方法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方法仍存在缺陷,具體問題如下所述:(1)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缺乏科學性。近幾年來,隨著高校新課程的改進、新專業的成立以及培養目標的創新,大多數高校仍采用老式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由于各個老式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指標具有較強的無序性、籠統性、抽象性,造成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結果缺乏嚴重的科學性,從而影響了高校的計算機教學質量,導致一些無用課程仍然在開設,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2)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內容缺乏明確性。大多數高校在進行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過程中,以教師敬業程度、課本教程進度、課堂活躍性、學生出勤率以及考試成績作為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內容的基本指標,這些評價指標的顯示結果只能代表學生對該門教學課程的喜好程度,對計算機教學質量無實質性的幫助。實際上,應以本專業開設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成果這四大指標作為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并科學性地將這四大項指標細劃分出N小項附屬評價指標,建立合理的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優化。(3)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方法過于單一化。雖然各大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的評價方法略有不同,但基本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方法都局限于學生課程結業成績、教師的自我評價、學校領導的隨堂試聽等這幾個方面,缺乏多樣性。單一的評價方法無法評價出學生的全部教育目標,必須將多個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相結合,建立完善的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優化。(4)對于評價工作缺乏積極性。各大高校根據教育部下發指令實行評估制度,并在教育部的規定期限內草草了事。在校園內開展問卷調查形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填寫問卷答案,導致學生和教師相分離,統計結果不分課程專業、不分教學目標,混為一談。
2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的原理
2.1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原理
美國布盧姆為了進一步完善教育目標的完整性,他提出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目標領域,并根據一定規律將每個教育目標細劃分為多個等級。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水平依次劃分為:知道、理解、應用、分析、綜合以及評價。對先前所學的內容加深記憶,掌握所學內容的意義,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對所學內容加以描述,推斷。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分析所學內容的結構,創建新的知識結構,依據所學內容標準進行價值判斷。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水平依次劃分為:定向、有指導的反應、機械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以及創新。運用感官獲得指導動作的相應信息,做好心理準備工作,對該動作進行模仿,經過多次訓練達到熟練程度,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加以優化,努力嘗試創新方案,提高創造性。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水平依次劃分為:接受、反應、價值化、組織以及價值體系的性格化。注意觀察某一現象,主動參與到此現象中,接受此現象的價值標準、偏愛某種價值標準和愿意為某種價值標準做奉獻,將上述三種價值標準進行比較,建立一致的價值標準體系,并能利用該價值標準體系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這三方面領域,根據上面闡述的原理,這三個方面領域可以完善地描述于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優化發展的所有內容,因此,為制定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的目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2高校教學目標分類優化方法
高校教學目標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嚴謹性、明確性,是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方法的核心。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分類優化方法,是檢驗各大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老式的教學目標,把教育目標劃分為事實、技能和態度。比如下列三個目標是某高校的計算機控制課程的,分屬三個方面:(1)事實:向本專業學生傳授計算機控制理論知識。(2)技能:開課前預留10分鐘閱讀課本時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態度:在課堂上及機房中采取互動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面闡述的教學目標分類方法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容易被各大高校的教師所接受,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是由于該方法比較片面,二是層次劃分過于簡化,從而獲得的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檢驗結果處于非理想狀態。我們可以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原理把它們歸納為三大類:(1)關于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的認知領域目標: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本節課程的好習慣,在機房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積累,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掌握情況。(2)關于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的技能領域目標:以掌握課本理論知識為基礎,將理論和實際操作相結合,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以及創新能力。(3)關于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的情感領域目標:教師采用獨特的教學方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帶動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操作,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觀。綜合上面闡述方法,可以將高校教學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為了提高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的精確度,分別根據每門專業的具體情況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進行細微劃分,形成多個與其對應的子目標。
3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的優化方法
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原理,將高校教學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建立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步驟如下所述:
3.1確定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目標
以有利于支持高校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學目標。以有利于符合高校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學內容。以有利于實現高校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學方案。以有利于完成高校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技能領域的教學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
3.2確定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對象
以教師和學生作為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對象,分別根據教師在課堂上及機房中實現高校教學目標的完成率以及學生在實際考核中是否達到了高校教學目標的要求進行評價。
3.3確定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主要以課堂上及機房中隨機點名提問、隨堂小考監測、期中和期末考試、實訓期間考核成績以及在用人單位實習表現情況為依據,確定合理的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標準。
3.4確定高校計算機教學質量評價內容